宋时磊
概念史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它起源于德国的历史语义研究,最初主要用于跨文化交流中词语的翻译、移植、误读与语义变迁等,如中国概念史研究专家方维规曾针对“Intellectual”、“经济”、“夷”、“洋”、“西”、“外”等概念在历史语境中的理解和翻译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当下,概念已经成为认知转型期整体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方法,(1)黄兴涛:《概念史方法与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月刊》2012年第9期,第11页。从政治史、社会史、文化传播史等角度考镜概念源流往往能够有新的学术发凡。我国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有两个,即西方概念在中国的接受与传播,(2)林来梵:《国体概念史:跨国移植与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65页。林来梵认为“国体”这个概念,经历了从近代德国到日本、再从日本到中国的“跨国、交叉、往复的移植”的历程。以及中国本土概念的诞生、流变与文化转折时期的变迁。(3)讨论较多的是“华夏”、“天下”、“中华民族”等概念。参见梁治平:《“天下”的观念:从古代到现代》,《清华法学》2016年第5期,第5—31页;何一民、刘杨:《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百年来“中华民族”概念内涵演变的历史审视》,《民族学刊》2019年第4期,第1—16页。在过往的研究中,往往强调“西学东渐”,而忽视了“东学西渐”,(4)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为〈东方论坛〉“东学西渐”栏目而作》,《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第1页。其实中国学术概念和思想在国外传播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特别是,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来看,概念的传播同文化交流一样,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文明互鉴、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共建、高度互动的状态。因此,应该关注中国原创的学术概念在国外传播的情况。历史学者刘进宝曾专题研究“丝绸之路”概念形成以及在中国传播,得出了富有启发的结论,可惜这一概念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提出的。(5)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第181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土学者的学术话语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提出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概念,“茶马古道”便是其中一例。“茶马古道”已在西方英语世界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广泛影响和概念认同,特别是日本学界较为关注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故“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的接受和传播颇为深入。
茶马古道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认可并使用的概念,在此之前多使用“茶马互市”、“茶马贸易”、“边茶贸易”等来指称。(6)宋时磊:《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农业考古》2021年第5期,第228—233页。从宋代起,中国内地和边疆因茶叶、马匹等贸易衍生出了一整套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成为中央政权羁縻少数民族的重要手段。日本学界对中国历史上这种由官方主导的茶马贸易怀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在20世纪上半叶即已着手此方面的资料整理、翻译与研究。1916年,稻叶君山在探讨中原王朝与蒙古等边疆民族关系史时,初步探讨了汉代绢、茶、五行思想向匈奴的传播以及茶马等商品的贸易往来。(7)稲葉君山:『近世·支那十講』、東京:金尾文淵堂、1916年、第309—313頁。1917年,松井等对宋代的茶马和茶马贸易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证。(8)松井等:「宋代の茶法茶馬」、『東亜経済研究』第2期、1917年、第26—56頁。1937年,细谷清所著《蒙古贸易与日本砖茶》一书,在回顾中国砖茶贸易发展史时,征引《封氏闻见记》《宋史》等大量文献资料对茶马司制度在唐代的创设、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明清时期的演变等做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并分析了明代的茶马交换比率等。不仅如此,他的研究视野并未局限于西南、西北等地的茶马司,还探讨了明代、清代东北地区的茶马交换和贸易。(9)細谷清:『蒙古貿易と日本磚茶』、東京:満蒙社、1938年、第68—87頁。加藤繁考察了茶叶专卖制度下的宋代茶马贸易。(10)加藤繁:「宋代の茶專賣と官鬻法」、池内博士還暦記念東洋史論叢刊行会編:『東洋史論叢:池内博士還暦記念』、東京:座右宝刊行会、1940年、第277—292頁。同时,茶马贸易资料的纂集工作已经展开,最富有成效的成果是佐伯富编的《宋代茶法研究资料》,该书系统收集了宋代茶马司制度及沿革相关的历史文献,从《宋会要》《宋史》《文献通考》《舆地纪胜》等史籍中辑录了大量相关史料。(11)佐伯冨编:『宋代茶法研究资料』、京都:东方文化研究所、1941年、第1—901頁。佐伯富不仅从事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对宋代四川茶马贸易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12)佐伯冨:「宋代四川の茶法」、『東洋史研究』第2期、1936年、第2頁。日本学界对于中国西南茶马贸易研究的翻译工作也同步展开,在名古屋南山外语专门学校(南山大学的前身)工作的德国人Dominikus Schröder翻译了任乃强的《西藏图经·民俗篇》,以专期的形式刊登在该校的《民俗研究》杂志上。(13)Jen Nai-ch’aing and Dominikus SchröSder,“Die Fandse Ein Beitrag zur Volkskunde von Kham”,Folklore Studies,Vol.5,1946,pp.I-IV、1-190.此时期日本对于中国茶马贸易制度的研究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关注中国国家经济统制的特性,二是关注中国的边疆历史与经济地理。这显然与日本战时经济以及发动侵略战争的社会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关于茶马贸易的研究继续开拓,高木健夫的《北京繁盛记:花、女人与宝剑》(1962)是这一时期较早关注茶马制、茶引的著作,但该书是介绍性的普及类图书,研究并不深入。(14)高木健夫:『北京繁盛記:花と女と剣と』、東京:雪華社、1962年、第190—197頁。佐久间重男的《明代的茶业与国家统制》(1963)一文继续从国家统制角度展开研究,分析这一方式对茶业发展的影响。(15)佐久間重男:「明代の茶業と国家統制」、『北海道大学人文科学論集』第1期、1962年、第1—44頁。谷光隆聚焦明代茶马贸易中茶法和寇虏问题,连续撰写了3篇研究论文,是日本茶马贸易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学者。(16)谷光隆:「明代茶馬貿易の研究(上):茶法を中心として」、『史林』第49巻5号、1966年、第83—101頁;谷光隆:「明代茶馬貿易の研究(下):茶法を中心として」、『史林』第49巻6号、1966年、第41—59頁;谷光隆:「明代茶馬貿易の硏究―虜寇を中心として―」、田村実造编:『田村博士頌寿東洋史論叢』、京都:田村博士退官記念事業会、1968年、第375—390頁。此时期茶马贸易研究的重镇是京都大学,代表性学者有佐伯富、梅原郁等。在二战前研究的基础上,佐伯富继续推进宋代茶法研究,关注的问题较为细致,聚焦特定时期的茶法(17)佐伯冨:「宋初における茶の専売制度」、『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第4期、1956年、第493—518頁。或特定人物的茶法改革活动。(18)佐伯冨:「宋代林特の茶法改革について」、『東方學』第17号、1958年、第82—97頁。梅原郁关注宋代茶法,还重点分析北宋在四川与青唐羌的茶马贸易,将该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19)梅原郁:「青唐の馬と四川の茶-北宋時代四川茶法の展開-」、『東方学報』总第45巻、1973年、第195—244頁。川藏茶马贸易也是日本学界研究的核心话题,河上光一、水野正明等人的成果较有代表性。(20)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に於ける権茶法の開始」、『東方學』总第23巻、1962年、第65—79頁;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の榷茶法」、『史學雜誌』第11期、1962年、第1—26頁;水野正明:「南宋四川の茶法について」、布目潮渢博士記念論集刊行会編集委員会編:『東アジアの法と社会-布目潮渢博士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第397—408頁。就断代研究的分期而言,日本学者对宋代的茶马贸易最为关注,且明代和清代茶马贸易研究也有标志性成果,如岛贯谦次深入探讨明代茶马贸易中的金牌信符制度,(21)島貫謙次:「明代茶馬貿易における金牌信符制度」、『集刊東洋学』总第19巻、1968年、第58—69頁。而狩野直祯则聚焦官方茶马贸易的终结,重点剖析清代雍正朝茶法变迁的内在原因。(22)狩野直禎:「茶馬貿易の終末:雍正時代の茶法の實態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3期、1963年、第319—339頁。
日本学界对于宋代、明代和清代茶马贸易的研究成果,大多在1960年代发表,并涌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核心学者,他们的成果也被中国学界所关注并翻译成中文,如加藤繁的两篇论文《宋代茶专卖和官鬻法》和《宋金贸易中的茶、钱和绢》1963年在中国出版。(23)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2册,吴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139—147、247—256页。相对而言,1970年代和1980年代日本对于茶马贸易的研究有所减弱。1980年代末期中国学者提出“茶马古道”概念并被各界广泛接受,该概念也同步传播到日本,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该领域研究发生了根本性的话语转向。
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概念的传播比任何时代都要便捷,人员的高频往来、国民的充分互动、互联网的充分使用等,都会加速概念的传播。“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的途径和载体是多元化的,其中图书和期刊、摄影和影视作品是“茶马古道”概念沉淀和固化的重要载体,社会团体的各类活动、周边产品的开发与消费体验等又增强了“茶马古道”概念体验的场景感,故本文主要从这四个角度展开分析。
隋唐以降中日之间大规模文化交流以来,中国书籍一直是日本各界广泛搜罗的对象,也是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日本幕府及各地大名设有众多收藏汉籍的机构,典藏丰富的有“内阁文库”、“红叶山文库”、“宫内厅书陵部”、“东洋文库”、“静嘉堂文库”等,这些文库多带有私家藏书性质,其对汉籍的收集和持有的多寡是其地位和文化实力的象征。明治维新以后,国会图书馆、各学校的附属图书馆和研究机构的资料室等大量收藏中国典籍,这些新兴的图书机构更强调公共属性,服务整个社会的知识生产,带动了旧式私家藏书机构的公共化转型。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这些藏书机构不仅在收藏中国古籍方面卓有成效,对于中国近代以来出版的反映各个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图书也颇为重视。就中国茶马古道主题类的图书而言,日本的国会图书馆、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以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高校附属图书馆都购买、入库了有代表性的成果。如早期系统考察茶马古道的木霁弘、陈保亚、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人1992年合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是阐释“茶马古道”概念的重要文献,该书在日本有12家机构收藏,相比之下,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的联合目录中,只有5家机构收藏。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本上百家机构收藏专论茶马古道的中文图书至少有三十多种(见表1)。
表1:收藏茶马古道图书的日本机构情况表(24)数据来源:国立情報学研究所CiNii书目数据库,https://ci.nii.ac.jp/,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
日本图书机构不仅收藏茶马古道的中文图书,还覆盖英语和韩语版的相关文献。英文文献方面,美国学者史乐民(Paul JakovSmith)1991年出版的《征税于天府之国:1074年—1224年马匹、官僚和四川茶业的衰落》是哈佛燕京学社学术丛书系列的第32本,该书以财政社会学的视角,讨论了王安石新政时期创立的茶马司的功能以及在女真族征服华北后茶马司官僚体制转变所带来的财政负担等。该书被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等收藏,杉山正明等学者多次征引。日本图书机构还收藏了Michael Freeman和Selena Ahmed合著的《茶马古道:通往西藏的古老贸易之路》,该书重点呈现了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25)Michael Freeman and Selena Ahmed,Tea Horse Road:China’s ancient trade road to Tibet,Bangkok:River Books,2011.2009年6月16日到8月16日,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茶马古道的生活和艺术:从云南到喜马拉雅”主题展,以马帮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为陈列主线,以“顺应自然”的逻辑构架,设定了六个分专题,并将展览内容编辑成一本299页的美术画册《茶马古道上的人生与艺术:从云南到喜马拉雅》,(26)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编著:《茶马古道的生活与艺术》,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2009年。以实现成果的永久性保存,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了这一画册。柳在淑以中国茶马古道以及月亮故事为灵感而创作的韩语绘本《飞跃茶马古道》,也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等收藏。
期刊是“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普及的另一重要媒介。与篇幅较大、出版周期较长的图书著作相比,期刊所刊载的文章篇幅较短,出版周期较快,文字往往生动活泼,便于读者接受和阅读。《人民中国》和《茶道杂志》是“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的重要平台。《人民中国》是中国外文局旗下的一份综合性月刊杂志,从1953年起推出日文版,在日本市场有大量订户,是日本各界了解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平台。2006年《人民中国》记者冯进曾随团沿滇藏茶马古道采访1月余,其采访和摄影成果以“茶马古道之旅”为主题,从2007年第3期到2008年第12期分18次连载。该专题从《因茶马贸易而繁荣的古代之路》总论起篇,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从云南易武、大理古城、沙溪古镇、丽江一路到西藏5300多公里茶马古道沿途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风俗见闻。除了《人民中国》这类中国主导传播“茶马古道”概念的方式外,日本本土出版的杂志及相关学者也开始传播茶马古道的概念。《茶道杂志》创刊于1937年,是日本茶道表千家编辑的杂志,由河原书店发行,在日本茶道界有重要影响力。该杂志曾两次专门介绍茶马古道:2006年分3次连载艺道研究学者仓泽行洋、东君的《茶叶栽培的发祥地蒙顶山:蒙山茶与茶马古道》,主要呈现四川雅安茶与川藏茶马古道的变迁;(27)倉澤行洋·東君:「茶栽培の発祥地 蒙頂山(1)蒙山茶と茶馬古道」、『茶道雑誌』第1期、2006年、第62—70頁; 倉澤行洋·東君:「茶栽培の発祥地 蒙頂山(2)蒙山茶と茶馬古道」、『茶道雑誌』第4期、2006年、第43—49頁;倉澤行洋·東君:「茶栽培の発祥地 蒙頂山(3)蒙山茶と茶馬古道」、『茶道雑誌』第5期、2006年、第41—46頁。2012年同样分3次连载日本茶道学者谷晃的《茶文化纪行:普洱茶与茶马古道》,主要呈现云南普洱茶与滇藏茶马古道的兴衰。(28)谷晃:「茶文化紀行(18)プーアール茶と茶馬古道(1)」、『茶道雑誌』第10期、2012年、第114—121頁;谷晃:「茶文化紀行(19)プーアール茶と茶馬古道(2)」、『茶道雑誌』第11期、2012年、第108—116頁;谷晃:「茶文化紀行(20)プーアール茶と茶馬古道(3)」、『茶道雑誌』第12期、2012年、第164—171頁。
与图书和期刊相比,影视作品是更为大众的传播媒介,这也是“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的重要载体。2005—2009年,韩国广播公司(KBS)曾发起“印象亚洲”(Insight Asia)的摄制项目,茶马古道成为KBS“印象亚洲”系列第二部选题对象,2006年起开始拍摄,是一部六集的超大型纪录片。鉴于该片的投资规模及市场目标,KBS公司联合日本放送协会(NHK)共同拍摄,日方导演为柴田昌平,于2009年推出了两集纪录片,其中第一集为《商队在前进》,第二集为《生命之旅祈祷之旅》。KBS和NKH两个版本的茶马古道纪录片名称相同,都是《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它们先后在日本各主流电视台播放并发售光盘,促进了“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国民大众中的传播。2020年,NHK推出“航旅中国”的系列纪录片,到2022年3月已经推出35期。(29)参见「空旅中国·過去のエピソード」,https://www.nhk.jp/p/ts/P1W3K19MV8/list/?past Offset=40,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第一期拍摄鉴真在中国走过的足迹,第二期便全景式呈现茶马古道,由此可见茶马古道在节目制作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对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期待。不仅如此,2022年NHK再次推出两期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纪录片,分别为《云南的茶叶之路》《茶马古道·去往西藏》,呈现了云南布朗族的古茶树、基诺族的饮茶法、白族的三道茶、西藏寺院中的酥油茶、茶马古道的重要集镇(如大理)等。
除了摄像之外,摄影是展现茶马古道的另一重要载体。日本韩裔摄影者朴宗祐在佳能公司的支持下,用五年时间拍摄了从中国云南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到印度的贸易路线。2010年9月和10月,他在东京银座和名古屋的佳能画廊展出了其拍摄的茶马古道写真作品,吸引了对茶马古道感兴趣的众多日本观众。(30)参见「朴宗祐(パクゾンウ)写真展:茶馬古道」,https://canon.jp/personal/experience/gallery/archive/pak-himalaya,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日本摄影者加贺浅吉2005—2008年沿着滇藏茶马古道、普兰公路两个路线拍摄了7次,收获2万多张照片。2011年1—2月他以“中国古道的风景”为题,在东京新宿举办茶马古道川藏线的展览;还在东京都内和山形县村山市、千叶县市原市等地举行了展示会。他又将其影集出版,题为《茶马古道:云南——西藏砖茶之道》。(31)加賀浅吉:『茶馬古道:雲南--チベット磚茶の道』、東京:日本カメラ社、2012年。第三位从事茶马古道摄影且颇有建树的是竹田武史,他在2006—2008年期间前后历时7个月到中国西南拍摄,2010年4月在东京举办了茶马古道摄影展。值得注意的是,这3位摄影者的拍摄活动以及在日本国内的展出都得到了摄影器材公司的支持,朴宗祐的支持者是佳能公司、加贺浅吉的支持方是索尼公司,竹田武史的资助方是柯尼卡美能达公司,且时间都在2010年前后。这说明日本的摄影器材公司对茶马古道这一传统商道怀有浓厚的兴趣,期待这些精美的作品成果能提升本公司的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
社会团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而由志趣相投的人员组成的组织,它是介于政府和个人之间的第三方平台,往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聚拢人气,进而达成组织目标。“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过程中,云南恳话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织,该组织的活动以我国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四川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以及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泰国、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蒙古等国,关注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质、气象、森林生态、动植物、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恳话会于2005年首次发起,每年举办3—4次活动,并组织1—2次实地考察,到2021年底共组织54次主题活动。截至2017年1月,该组织共有固定的登记注册会员427人,另有大量灵活参加人员。该恳话会得到社团法人京都大学学士山岳会(AACK)的支持,2016年第37次活动召开以后,京都大学喜马拉雅研究中心成为共同支持单位。云南恳话会所涉及的空间范围以中国西南为中心,茶马古道上的自然资源、历史、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等成为其热衷探讨的对象(见表2)。
表2:日本云南恳话会茶马古道相关主题演讲一览表(33)参见「雲南懇話会」,https://www.yunnan-k.jp/yunnan-k/,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
除学者外,日本还有一批中国茶道的爱好者和社会人士也组织了社团。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中国泡茶道篁峰会。该会会长棚桥篁峰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等有广泛交流,努力在日本普及中国茶文化。他经常在札幌、东京、静冈、京都、广岛、福冈、冲绳等地,举办中国茶文化各类讲座和品鉴活动。2022年1—3月,他在京都、大阪和东京举办了三场茶马古道的专场活动。(32)参见「2022年開催日程」,https://www.mercure.jp/seminar/,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2001年,日本“茶都”静冈县发起世界茶叶节,这是日本最早、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茶博会,每3年举办一次。2016年举办的第六届世界茶叶节秋之庆典,邀请了中国茶人林杰以及相关企业与日本饮食专家后藤加寿子、京都菊乃井村田吉弘氏,在会上专题介绍了中国的茶马古道及这条道路上的茶叶贸易历史。
作为一个在日本较有影响力的概念,茶马古道被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和游戏产业等所开发,用以招徕日本顾客,通过这些商业途径又进一步扩大了“茶马古道”概念的传播。在餐饮领域,埼玉县行田市有名为“茶马古道”的店铺,主要提供红茶、咖啡和各式简餐。该店以此为名,主要是取譬茶马古道的意境,室内装饰中使用了茶、马的元素,主打的招牌套餐是“茶马古道印度咖喱”。该店因其差异化特色受到日本食客青睐,在日本知名博客和社交网站Ameba、社交餐厅评论服务平台Retty、商户点评网站精彩(エキテン)等平台人气颇高。日本购物网站及便利店,还经常出售标有“茶马古道”字样的茶具、普洱茶等,甚至云南省香格里拉市古城茶马古道石碑的拓片在日本都有售卖。在旅游领域,日本会社推出了“茶马古道之旅”的文化旅游路线,主要体验云南到西藏的茶马古道风景名胜和民族风情,日本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大量游记并附上了拍摄的精美照片,这进一步扩大了“茶马古道”概念的传播。茶马古道商品的销售给日本消费者提供了一种虚拟的文化想象,而茶马古道文化旅游则又以“在场”的方式给他们以切身的真实感受。
日本还将茶马古道的元素融入游戏等文化创意领域,如有一款主打日系二次元风格的对战策略手游,名为御城收藏(御城プロジェクト:RE)。该手游在设计虚拟世界时,将茶马古道上的丽江古城设置成“城娘”的动画角色,赋予其能量和活力值,并安排了茶马古道的六个游戏通关环节,分别是“序、破、急、壹结、离、绝、绝贰”。
2022年3月底笔者以“茶马古道”为检索词,在日本使用最广泛的搜索引擎日本雅虎中,共检索出119万个相关页面。可见,在日本“茶马古道”概念得到比较广泛地使用,已经融入日语语汇之中。就研究领域而言,不同学科领域的日本本土学者投身茶马古道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茶马古道研究者不仅利用文献资料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还非常重视茶马古道遗址和现场的走访、调研和勘测。
茶马古道是商品运输的贸易通道,商品的生产、运输、销售以及贸易路线、设施、制度和“茶马古道”概念等都属于茶马古道的内部研究,即本体性研究。茶马古道上主要流通的商品是茶、马、丝、盐、铜、药材以及各种日用品。其中,国内学者较为关注的是茶叶、马匹等,日本学者关注了一些中国学者较少着力研究的商品,如木制品。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各少数民族会利用木材制作碗、盆、酒杯等器具,在茶马古道沿途销售。丽泽大学的金丸良子研究了藏族、彝族、纳西族三个少数民族木制品的用途、销售、流通等内容。她认为,在茶马古道沿线交通便利的地方从事手工等木材制作的人,在木材生产技术上有很多共同点,其中一个特点是在制作过程中会使用手动的陶轮,这些特地生产的器具,在云南等地生产后通过茶马古道运输到拉萨出售。(34)金丸良子:「茶馬古道沿いの木地製作」、『中国研究』总第18号、2010年、第1—25頁。西南学院大学的金绳初美比较关注云南茶马古道上的马帮运输问题,她收集了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撰写了系统性的研究综述。(35)金縄初美:「中国雲南の「茶馬古道」と「馬幇」の役割」、『西南学院大学国際文化論集』第1期、2015年、第183—203頁。中部大学准教授宗婷婷重在探讨茶马古道与西南民族文化长廊之间的关系,(36)宗ティンティン:「西南シルクロード——「茶馬古道」に関する民族文化的研究(その1)麗江——民族文化の回廊」、『貿易風:中部大学国際関係学部論集』总第6巻、2011年、第22—27頁。并以茶马古道重镇的纳西族为观察对象,分析贸易与纳西族的变迁。(37)宗ティンティン:「西南シルクロード:「茶馬古道」に関する民族文化研究(その2)茶馬重鎮「大研鎮」と納西族の変遷」、『貿易風:中部大学国際関係学部論集』总第7巻、2012年、第126—136頁。
较早推动对茶马古道开展实地走访考察的是云南恳话会。2006年10—11月该组织派出龟田义宪、渡边裕之、秋畑进、泉谷洋光、本乡一雄、前田荣三6人前往西双版纳的茶马古道遗址考察,行程1700多公里,旨在了解西双版纳、古茶马古道、滇缅路的现状。其中,秋畑进在第五次云南恳话会上做了专门分享,其后文章经过大幅修改后刊出。(38)秋畑進:「シプソンパンナ一、茶馬古道、援蒋ルートの戦跡を訪ねて」、『ヒマラヤ学誌』总第9巻、2008年、第209—220頁。
2007年,小林尚礼对中国云南香格里拉至德钦的“茶马古道”进行了考察,他到过香格里拉、德钦以及尼西、幸福、上桥头、奔子栏、东竹林寺、溜筒江等地,不仅走访了这些地方的茶马古道相关遗址,还重点采访曾经在茶马古道上从事贸易的老人,保存了他们对茶马古道及贸易的口述和记忆。他还参照历史资料对古道的今昔状况做了对比,用图片和文字结合方式,将在古道上行走的见闻、人与自然的现状做了记录。小林尚礼认为茶马古道的亲身经历者大多已80多岁,相关的建筑物和桥梁也在老化,因此必须要抓紧实施调查。(39)小林尚礼:「東チベットの古道調査その1:香格里拉から徳欽までの茶馬古道」、『ヒマラヤ学誌』总第10巻、2009年,第150—160頁。茶马古道上比较重要的古镇是日本学者热衷调查的对象。大研镇(丽江古城)地处青藏高原与云南高原相交的山区,是滇、川、藏三地茶马古道交通的重要枢纽,川野明正等对该地做了专门调查。(40)川野明正:「麗江古城大研鎮——茶馬古道上の古鎮」、『人文学報』第3期、2008年、第29—47頁。
茶马古道现场走访和调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摄影。日本摄影家不仅仅提供了直观生动的图片资料,而且对茶马古道有较为深入的思考,甚至是以民族志的方式记录了茶马古道当代变迁。镰泽久也是日本知名摄影家,他聚焦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少数民族,以衣、食、住为中心,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节庆活动。2007年,镰泽久也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的学术刊物《民族学季刊》发表了《探访当下茶马古道》一文,从日常的生活和习俗中看茶马古道的当代发展。(41)鎌澤久也:「茶馬古道のいまをたずねて」、『民族学季刊』第1期、2007年、第81—101頁。这种类型的成果中,有一些雅俗共赏、趣味性较强,有利于“茶马古道”概念在更广大的群体中传播,如篠田香子“世界最先进城市建设探访”中专题介绍茶马古道,(42)篠田香子:「世界の先進的街づくり探訪(39)中国·茶馬古道」、『レジャー産業資料』第1期、2014年、第68—71頁。“世界最先进城市建设探访”是篠田香子2010—2020年在《休闲产业资料》上开设的专栏,共推出115篇。山本聪、竹田武史等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茶马古道的见闻。(43)山本聡:「雲南「茶馬古道」遊記」、『山と渓谷』总767期、1996年、第119—122頁;竹田武史:「茶馬古道をゆく」、『緑茶通信』第27期、2010年、第38—42頁。
2005—2007年,京都嵯峨艺术大学藤木庸介和歌山大学北山阿古米等人4次对丽江古城至大理古城茶马古道沿途之间的16个城镇和村落建筑的整体构造、外墙、地基、屋顶、侧壁等做了全面勘测、绘图和整理分析,集中发表了3篇论文。他们发现不同地域之间的建筑有一定差异,但不同民族之间建筑差异要大于地域差异,旅游业又对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44)藤木庸介·北山めぐみ·山村高淑:「茶馬古道沿いの民家に見る外観の意匠性に関する報告——中国雲南省·麗江旧市街地周辺から大理旧市街地周辺を事例に」、『日本建築学会技術報告集』第14期、2008年、第26—269頁。另外两篇论文是藤木庸介·北山めぐみ:「西古道沿いの伝統的建築物——中国雲南省·茶馬古道沿いの伝統的建築物に関する報告」、『京都嵯峨芸術大学紀要』总第31巻、2006年、第78—88頁;北山めぐみ·藤木庸介:「西古道沿いの伝統的建築物(その2)中国雲南省·茶馬古道沿いの伝統的建築物に関する報告」、『京都嵯峨芸術大学紀要』总第32巻、2007年、第47—53頁。
2008年,神山巍访问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村落;2010年11月,访问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等茶马古道沿线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关注彝、白、纳西、藏等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生态。他发现在受访的少数民族中可以窥见独特的文化创造,从日本和这些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空间区位看,两者与唐代都城长安的距离大致相当,从唐代开始都同受华夏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宗教生活和文化方面有相似性,共同构成了照叶林文化圈(东亚半月弧)。(45)神山巍:「雲南南部山地の少数民族の村々を訪ねて」、『ヒマラヤ学誌』总第11巻、2010年、第270—277頁;神山巍:「雲南省西北部茶馬古道沿いの少数民族を訪ねて」、『ヒマラヤ学誌』总第13巻、2012年、第331—340頁。2016年,京都大学野生动物研究中心的平田聪走访了云南梅里雪山及其周边的茶马古道遗址,重点考察了马匹与人类的历史关系以及驯养综合征,指出了茶马古道上马匹的重要性,认为马匹的家畜化现象与社会智慧的进化有着密切的关系。(46)平田聡:「雲南と馬(特集1:ヒマラヤ研究ユニット)」、『ヒマラヤ学誌』总第18巻、2017年、第58—64頁。
影视方面,田壮壮拍摄的《德拉姆》2005年曾在NHK播出,并在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收藏。内村和嗣对纪录片中所呈现的制作技术进行了专题研究。(47)内村和嗣:「国際共同制作「天空への道——茶馬古道の人々」における制作技術」、『映画テレビ技術』总第623巻、2004年、第18—24頁。鲁永明从工艺美术品的视角,探讨了云南到拉萨沿途民族、民俗和美术之间的关系。(48)魯永明:「ラサへ通じる『茶馬古道』の工芸美術——雲南からラサへの街道沿いのチベット民俗美術」、『アジア遊学』总第42巻、2002年、第55—65頁。
作为来自中国、跨文化语境中传播的学术概念,茶马古道在日本的传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与接受的时间性和阶段性、研究话语的变迁、传播形式和样态以及传播主体等方面。
在20世纪,日本主要从中国经济史的角度探讨茶马贸易问题,并取得了一些代表性的成果。中国学者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茶马古道”概念,最初在日本影响较为有限,主要是通过木霁弘等人的图书传播。随着中国不断开放、走向世界,中日之间的商贸和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到云南等地旅游的日本人了解到茶马古道的概念,并以游记的形式向本土介绍,在我们能够查阅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的文章是1999年的《云南“茶马古道”游记》,属于中国边境旅游系列中的一篇。21世纪以来,田壮壮2004年导演的《德拉姆》、韩国KBS和日本NHK联合制作的《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等影视作品在日本播出,以及普洱茶商业因素的推动,茶马古道上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历史往事、民族风情等引起了日本学者及各界人士的兴趣,他们开始从多个维度对茶马古道展开探讨。实际上,中国各界对茶马古道的大规模研究和探讨也肇始于21世纪初(49)杨海潮:《茶马古道学术研究发展报告》,李炎、胡洪斌、胡皓明主编:《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报告(2019~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145—170页;宋时磊:《茶马古道的概念、研究瓶颈与开拓方向——历史学科的视角》,第228—233页。,其中政府的倡导和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助力因素。与之相比,日本对“茶马古道”概念的接受和传播,更多是民间团体和个人在好奇心与求知欲驱动下的自发行为。到2021年,日本本土作者发表的茶马古道相关文章已经有数百篇,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论及。即便是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影响了对茶马古道的现场探访,但日本的云南恳话会等社会团体仍旧在组织茶马古道研讨活动,NHK电视台的“空旅中国”也数次播放茶马古道专题纪录片。茶马古道这一词汇,已经被日本专业性的百科全书和词典吸纳,对茶马古道、茶马贸易等概念辟有词条,专门解析。(50)工藤佳治主編:『2007年中国茶事典』、東京:勉誠出版、2007年、第15、344、346頁;松崎芳郎:『年表茶の世界史』、東京:八坂書房、2012年、第242、247頁;大森正司等編:『茶の事典』、東京:朝倉書店、2017年、第490頁。
中国学者以外,最热衷探讨茶马贸易问题的是日本学者,其中以佐伯富、宫崎市定、田村实造等为代表。佐伯富纂集的《宋代茶法研究资料》多达901页,取得了不逊于中国学者的研究成绩。京都大学博士光谷隆在佐伯富、宫崎市定、田村实造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明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前二十年,是日本学界对茶马贸易探讨比较活跃的时期,但1980年代以后关于茶马贸易有分量的研究十分稀见,仅有名古屋大学、明治大学等几位博士生从事相关研究,如森本创的《南宋初期的茶马贸易与吐蕃诸族》(51)森本創:「南宋初期の茶馬貿易と吐蕃諸族」、『駿台史學』总第154巻、2015年、第91—111頁。和曹荣梅的《中国内蒙古的砖茶文化:茶马贸易下乳和茶的融合》。(52)曹荣梅:「中国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磚茶文化:茶馬交易が結んだ乳と茶」、名古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甲、2015年、第10910号。“茶马古道”概念的出现及其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日本学术研究话语从茶马贸易向茶马古道的变迁,一系列论著的出现促进茶马贸易在新的层面的探讨,进而该议题的研究在历史文献和经济制度史基础上,实现了与社会学、人类学、影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的融合,研究范式得以转型。以中国为参照,这种变迁与中国学术界的话语保持了同轨转向。
“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所借助的媒介种类比较丰富,不仅有传统的报纸、杂志、行业通讯以及图书等传播方式,影视纪录片、摄影作品、游戏产品等视听媒体途径,基于共同旨趣和爱好的社会团体举办的公众讲座,还有基于茶马古道开发的商品及文化旅游产品,而这些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又进一步拓展了传播的空间范围和生命周期。与茶马贸易等历史话语中的概念相比,“茶马古道”概念的学术溢出效应较为明显,涵纳了奇谲瑰丽的高山峡川自然风光、民众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风俗、逐渐消逝的仪式和制度、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虔诚的宗教信仰等。因此,“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传播过程中,部分成果较为通俗,并向日常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浸润,体现出学术、知识和趣味相结合的特征,普及性质较为明显。小林尚礼、竹田武史、加贺浅吉等人的摄影展和摄影集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故而在日本较受欢迎。日本著名历史作家陈舜臣著有散文集《茶事遍路》,他在该书中对中国的茶马贸易、茶盐做了通俗化的解读和分析。(53)陳舜臣:『茶事遍路』,東京:朝日新聞社、1988年、第134—146頁。陈舜臣是日本首位连获江户川乱步奖、直木奖、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三大奖的小说家,《茶事遍路》曾获第40届读卖文学奖随笔纪行奖,作家本人和作品的影响力有助于相关概念的传播。在日本的儿童读物中,也有茶马古道题材的内容,如百田弥荣子的《中国格林童话:丝绸之路往事》中,讲述了茶马古道上发生的故事。(54)百田弥栄子:『中国のグリム童話:シルクロードをつなぐ昔話』、東京:三弥井書店、2015年。多种样态的传播形式,大大加速了“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各个社会阶层中的渗透和传播。
在日本,“茶马古道”概念的传播者不仅有本土的学者以及茶文化界、产业界人士,还有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相关人士。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常驻作家和《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詹金斯·马克(Jenkins Mark)先后10余次到西藏、云南、四川等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并形成了众多文字记录。《国家地理》2010年5月刊登了詹金斯·马克撰文、Michael Yamashita摄影的《遗忘的茶马古道》特集(TheForgottenTeaHorseRoad)。该期杂志同步出版日本版,提供了23张高清的茶马古道照片,涉及四川雅安名山区采茶、云南易武农家摊晾茶叶、工厂制茶车间、寺院饮茶布施、藏族人饮用酥油茶、运输茶叶的马匹、民国时期茶马古道背夫、藏族茶馆等事物和场景,并对茶马古道历史与发展变迁、功能和作用以及贸易和劳作的艰辛等做了详细阐述。(55)マーク·ジェンキンス:「伝説の茶馬古道」、『日経ナショナル ジオグラフィック』第5期、2010年、第64—89頁。《国家地理》日本版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与日本经济新闻社合资的日经国家地理社出版,在日本有大量的订户和阅读者。《国家地理》杂志不同于一般的读物,具有百科全书的特性,代表着科学、权威和准官方等,故茶马古道专集的推出,极大促进了日本各界人士对茶马古道的直观感受和概念认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汉学家梅维恒(Victor H.Mair)和瑞典考古学通讯记者郝也麟(Erling Hoh)合著的《茶的世界史》中,详细论述了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所带来经济收益与和平力量,该著作被忠平美幸翻译为日文出版,客观上促进了日本读者对茶马古道的认知。(56)ヴィクター·H·メア,アーリン·ホー:『お茶の歴史』、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0年。韩国茶马古道成果在日本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电影方面有KBS所拍摄的《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展览方面有韩国国立博物馆编的展览画册《茶马古道上的人生与艺术:从云南到喜马拉雅》,儿童绘本有柳在淑的《飞跃茶马古道》等,其中KBS的纪录片影响最为广泛。
日本还十分重视中国茶叶信息的搜集,设有“中国茶情报局”网站,第一时间关注中国动态,对茶马古道的相关信息给予特别关注。(57)中国茶情報局官网,https://cttea.info/,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2011年,雅安市设立茶马古道工作室;2014年,贵阳召开第一届“中韩茶文化与茶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推进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在四川雅安召开“云贵川茶马古道保护与利用研讨会”等活动,“中国茶情报局”都及时关注并将其内容翻译成日文,供日本各界了解中国茶马古道的最新动态。
从跨文化语境的角度来看,概念创造、传播与接受的过程是一个“旅行”的过程,类似于爱德华·赛义德所提出的“理论旅行”。(58)梅启波:《文本概念的旅行及其核心要素的生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98页。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中国学者本土原创的“茶马古道”概念被不同程度地接受、传播,甚至有了进一步的概念增殖、吸收和再创造。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扩大,“茶马古道”概念在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了深入传播,这扩大了海外各国对这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并在当代又迸发出新生活力的中国文化线路遗产的认知,并融入了各国不同领域的话语体系和社会文化生活。在文化传播学领域,美国学者J·斯特劳哈尔(Joseph Straubhaar)曾提出“文化接近”,即人们倾向接受语言、风俗和背景等方面接近的文化,(59)Straubhaar and Joseph D.,“Beyond media imperialism:Assy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and cultural proximity”,Critical Studies in media communication,Vol.8,No.1,1991,pp.39-59.故“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接受较为深入。就接受后的转化和研究层面而言,日本的相关成果有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前期茶马贸易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又广泛收集中国当代茶马古道研究的成果;二是持续不断地深入滇藏、川藏等茶马古道的遗址现场走访,以口述资料、摄影摄像、古建筑勘测等方式记录茶马古道的变迁,还绘制了众多茶马古道地图和走访茶马古道的行迹地图等;(60)遠藤政二:『岩手中·高等学校毕业生“石樱同窗会”』,http://www.sekiou-ob.com/endouseiji/tyabakodou/top.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三是形成了以京都大学、明治大学、名古屋大学等高校为中心的、各个学科兼备的传播者和研究队伍,初步统计接近200人;四是有了茶马古道传播和研究的有效载体,多次召开“云南恳话会”展开主题研讨,《喜马拉雅学志》、国立民族学博物馆等是茶马古道成果的重要发表和展示平台;五是成果形式不仅有数量较为丰富的论文,有数部代表性的图书,(61)竹田武史:『茶馬古道の旅:中国のティーロードを訪ねて』、京都:淡交社、2010年;多田碩佳:『お茶の道 馬の道:悠遠なる茶馬古道を行く』、京都:宮帯出版社、2012年;氣賀澤保規編:『雲南の歴史と文化とその風土』、東京:勉誠出版、2017年。还有纪录片、游戏等新型的成果类型。值得一提的是,“茶马古道”概念的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元互动传播,甚至有反向传播。如陈舜臣的《茶事遍路》、(62)陈舜臣:《茶事遍路》,余晓潮、龙利方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4—92页。矶渊猛的《一杯红茶的世界史》(63)磯淵猛:《一杯红茶的世界史》,朝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63—72页。都被译成中文再传播。日本和韩国联合摄制的《茶马古道:另一条丝绸之路》等影视作品促进了中国茶马古道热潮的发展。因此,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观之,茶马古道的概念旅行,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典型样本,也是中国学术话语和文化输出能力不断增强的生动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