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口老龄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23-08-29 08:05沈茂英
西藏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阿坝州人口老龄化人口

沈茂英

“未富先老”现象在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乡村地区更为突出,表现在乡村地区的祖辈留守人口上。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转移人口年轻化和转移人口举家搬迁,使乡村更容易陷入老龄社会且呈现出不断加深态势,有些地区乡村人口已迈入超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1%)。四川乡村是最为典型的超老龄化社会,全省乡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重达21.92%,全省21个市(州)有14个市已超过2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成都市乡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0.66%(距离21%仅一步之遥)。属民族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81%(乡村为11.92%),甘孜藏族自治州为8.36%(乡村为8.83%),凉山彝族自治州为9.49%(乡村为9.27%)。三个自治州也都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

四川是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多、民族自治地区面积占比高(三个民族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1.36%)的省区。2020年,四川省藏族人口为1604629人(比青海省藏族人口多95021人),占全国藏族人口总数的22.73%(藏族人口占比仅次于西藏自治区的44.44%),藏族人口总量在全国排位第二;羌族人口为294664人,占全国羌族人口总数的94.14%,是全国羌族人口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境内有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州)和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彝族人口为1604454人,占全国彝族人口的16.32%,是全国第二大彝族聚居区。阿坝州是三个自治州中总人口最少、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城镇化率最高、人均经济总量最高的自治州(“一少三高”),也是全国唯一的藏族羌族自治州及与超大城市(成都市)比邻的自治州。研究阿坝州人口老龄化及其特征,分析人口老龄化面临的独特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挑战,未雨绸缪地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预警,对于其他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应对有着相对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

民族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人口城乡和跨区域流动滞后,学界关于民族地区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与此相关的人口老龄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发布后的藏族人口变动与流动规律研究

1.四川涉藏地区和西藏人口结构和变动。马戎发现1982年以来西藏人口持续增长,但藏族人口增速减缓、汉族人口规模波动明显。(1)马戎:《西藏自治区人口结构与变迁——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藏学》2008年第3期,第167页。史云峰发现西藏人口增长呈现以藏族为主、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类型转变的特点。(2)史云峰:《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看西藏人口发展变迁与特征》,《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52页。廖桂蓉、刘子菁发现西藏人口中少儿人口数量呈总量减少和占比下降、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比逐渐上升并呈现老龄化进程加快特点。(3)廖桂蓉、刘子菁:《西藏人口年龄结构现状与特征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西北人口》2014年第2期,第13页。杨成洲、何茂鑫从“七普”数据中发现,西藏人口数量持续快速增长,以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融合发展格局形成,人口流动性显著增强。(4)杨成洲、何茂鑫:《西藏人口发展的新动向与新特征——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西藏发展论坛》2022年第3期,第80页。笔者发现,四川藏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城镇化、老龄化、人口密度、受教育年限等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人口乡村性特征明显。(5)沈茂英:《四川省涉藏州县人口特征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西藏研究》2022年第5期,第99页。

2.主要藏族自治地方人口流动。人口流动迁移是现代人口的一个主要特征,藏族自治地方人口内部流动迁移频繁,(6)郭志仪、毛慧晓:《中国五大藏区人口变动与迁移》,《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1期,第5页。西藏藏族人口呈现向东流动的明显特点。(7)来仪:《西藏藏族人口东向流动现实意义探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第1页。

(二)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研究

成艾华等是较早关注民族八省(区)老龄化的学者,其研究表明,2002年民族八省(区)农村就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城乡倒置”、“未富先老”特征,医疗卫生条件、居民收入以及省级人口流动等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出生率、死亡率以及教育发展等则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8)成艾华、赵凡、何立华:《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其发展趋势研究——基于2000—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民族研究》2017年第4期,第39页。王娜发现,西藏人口年龄结构已由年轻型进入成年型继而向老年型转变。(9)王娜:《西藏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西藏发展论坛》2013年第2期,第57页。娜仁图雅等认为,西北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加速态势。(10)娜仁图雅、刘星宇、朱红艳等:《西北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积极应对措施研究》,《前沿》2022年第3期,第91—100页。解柠羽、张扬发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特殊性并呈现出较大的养老服务压力,在需求、供给、政府和企业以及行业四方面都存在困局。(11)解柠羽、张扬:《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策略》,《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年第1期,第139页。常晓莉认为,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受自身素质状况、财富积累程度以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影响。(12)常晓莉:《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下辽宁省民族地区满族老龄人口社会参与路径研究》,《满族研究》2019年第4期,第7页。

(三)民族地区养老问题研究

民族地区养老问题在农村表现为,以家庭养老为主并面临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13)龙玉其、和润铃:《兴盛、冲击与调适: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基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S乡B村的调查》,《青海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第42—52页。机构养老又受到传统家庭养老及辅助养老的挤兑,(14)宗晓丽、肖江波:《民族地区机构养老服务政策执行影响因素探析——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第120—128页。家庭养老支持力对老年人进行身体塑造并产生具身实践,(15)孟皓、王毅杰:《民族地区家庭养老支持力的身体塑造与具身实践》,《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第118—125页。居家养老存在护理需求、(16)郭嘉:《恩施少数民族地区居家养老护理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年第10期,第16—18页。互助养老困境(17)朱红艳、刘家鑫、刘星宇等:《西北民族地区互助养老模式困境与发展路径研究》,《北方经济》2022年第11期,第57—60页。以及构建农村养老服务新体系(18)陆黎:《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构建农村养老服务新体系研究》,《中国西部》2021年第6期,第78—84页。等。

综上,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被学界所关注,特别是2020年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但利用2020年“七普”数据所做的人口老龄化研究偏少。在四川乡村人口整体已进入超老龄化社会的特殊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加速特征,面临更为严峻的“未富先老”挑战。

二、阿坝州人口老龄化现状特征

阿坝州由马尔康市、汶川县、理县、茂县、松潘县、九寨沟县、金川县、小金县、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13个市(县)组成,面积8.42万平方公里,占四川省土地面积的17.36%。2020年常住人口822587人,占四川省总人口的0.98%,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排位垫底。全州有藏族人口476059人、汉族人口181810人、羌族人口137348人、回族人口22382人,分别占四川省藏族人口的29.67%、羌族人口的46.61%、回族人口的20.11%。茂县是羌族人口占比最多的县,羌族人口占该县总人口的92.70%,占全省羌族人口的34.32%。全州各民族人口构成分别为藏族人口占57.87%、羌族人口占16.70%、汉族人口占22.10%、回族人口占2.72%、其他民族占0.61%,是一个以藏族、汉族、羌族和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和融合区。2020年,全州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1.49%(高于甘孜州的31.01%和凉山州的36.96%),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底部发力阶段,但其人口构成依然以乡村人口为主并表现出乡村社会特征。阿坝州人口已不再年轻,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老年人口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

阿坝州常住人口在2000年(“五普”)为847468人,2010年(“六普”)为898708人,2020年(“七普”)为822587人,2020年的常住人口较2010年净减少76121人、较2000年净减少24881人,常住人口呈现持续净减少状态。与常住人口净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从2000年的45423人增加到2010年的65430人再到2020年的88962人,2020年较2010年净增加23532人、较2000年净增加43539人。其中,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从2000年的 40454人增加到2020年的57386人,净增加16932人。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4969人增加到2020年的29360人,净增加24391人。镇老年人口净增量快于乡村,并不能说明乡村人口老龄化低于城镇,而是在建制镇数量增加和撤乡并镇等政策主导下,建制镇数量增加带来的建制镇老龄人口总量增长的结果。汶川县和茂县在2020年已无乡设置,其结果是镇人口数量增加、乡村人口数量减少。

(二)人口老龄化进程表现为城乡不同步

2020年的“七普”数据显示,全州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0.81%,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城乡人口老龄化并不同步,乡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镇人口老龄化进程。乡村65岁及以上人口占乡村人口的比重为11.92%,镇人口为9.46%。拉长时间维度来看,2000年“五普”时期,乡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5.82%,镇人口为3.25%;2010年“六普”时期,乡村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8.10%,镇人口为5.38%。乡村人口老龄化始于“六普”时期,镇人口老龄化始于2020年的“七普”时期。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快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乡村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到“七普”时期,镇乡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乡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较城镇更高,这个差距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还会继续扩大。

(三)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市县差异明显

人口老龄化进程在阿坝州的13个市(县)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既有年轻型人口结构县,也有成年型人口结构县,还有老年型人口结构县。人口老龄化在各市(县)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性和差异性。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变幅为6.94%—15.95%(见表1),最大值与最小值间相差9.01个百分点。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等牧区和高海拔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最低(红原县还未迈入老龄化社会)。金川县、小金县、理县、茂县、汶川县、黑水县、马尔康市等人口老龄化水平偏高,金川县甚至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理县则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金川县、小金县、理县、汶川县等0—14岁人口占比均低于15%(已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6.10%),意味着这些县未来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会更快。

表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县城人口老龄化与县城人口占比(%)

(四)县城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偏低

县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具有较高的人口集聚度,其集聚的人口(或者说县城驻地常住人口占该县常住人口总数的比重)占比从20.10%(若尔盖县)到60.11%(马尔康市)都有分布,县城人口的高集聚带来人口活力并反映在人口老龄化中。县城人口老龄化无一例外的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县城人口呈现出年轻化特征(见表1)。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县城所在地0—14岁人口占比并不遵循老龄化占比走势,松潘县、黑水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其0—14岁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除松潘县和黑水县外,人口老龄化水平都比较低,有的县甚至刚刚迈入老龄化阶段。红原县是唯一一个人口老龄化低于7%的县。

资料来源:根据四川省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整理而成。

(五)乡镇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极化现象

在阿坝州人口普查的177个乡(镇)单元(含九寨沟景区、松潘林业局、若尔盖白河牧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在1.56%—25.22%变动,扣除九寨沟景区(1.56%)、松潘林业局(10.29%)和白河牧场(6.35%)后,共有174个乡(镇)。这174个乡(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的变动范围在4.25%—25.22%(见表2)。进一步细分发现,24个乡(镇)低于7%,属于年轻人口结构;96个乡(镇)在7%—14%,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46个乡(镇)在14%—21%(不含21%),属于中度老龄化社会;8个乡(镇)超过21%,属于深度老龄化社会。乡(镇)老龄化存在极化现象,最高值(25.22%)与最低值(4.25%)间相差20.97个百分点。在超过21%的乡(镇)中,乡的数量明显大于镇的数量;在低于7%的乡(镇)中,亦是乡的数量大于镇的数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年轻化都集中在乡。县城海拔似乎与人口老龄化也有关联,在海拔3000米及以上的县城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低于7%的乡(镇)数量也较多,主要集中在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都是典型的青藏高原牧区县。

表2:阿坝州13个市(县)乡(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布信息

(六)老年人口的性别差异明显

男女预期寿命的差异背后是老年人口性别比普遍低于100。根据“七普”数据计算,阿坝州65岁及以上人口的女性与男性性别比为84.97。其中,65—69岁组的性别比为94.41,70—74岁组的性别比为89.15,75—79岁组的性别比为81.15,80—84岁组的性别比为73.72,8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性别比为60.87。在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中,男性为6720人,女性为9748人,性别比为68.93,高龄人口的女性化特征明显。将1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男女两性,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进行计算并绘制成图发现,阿坝州15岁及以上人口“五岁年龄组”的性别分布是从60岁组开始,男性人口的分布开始低于女性人口,之后逐渐拉大,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又趋于持平(见图1)。

图1:阿坝州15岁及以上年龄男性与女性的五岁组分布(%)

三、承载阿坝州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分析

人口结构与人口数量与特定的区域相关联,特定的地域空间及地域空间上的经济活动、社会发展、宗教文化等均对人口结构和数量产生一定影响并反映在地域空间差异上。乡村因缺乏空间,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故乡奔赴城市,呈现出经济意义上的拥挤。(19)段义孚:《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王志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9页。经济领域的机会匮乏使年轻人为了工作、生活而进入城市的开放空间,寻求进一步发展。乡村年轻人向中心城市迁移、预期寿命增加和生育意愿下降等,让广袤的地理空间被城市拥挤的物理空间所取代,经济活动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聚,留下适应广袤地理空间的老年群体,老年人口的乡村沉淀累积与年轻人口的不断迁移流动让乡村人口越来越老。

(一)阿坝州生态环境本底及其独特的生态屏障区地位

阿坝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生态保护红线区3.96平方千米,占全州土地面积的47.03%(近一半土地面积为生态保护红线),占四川省生态保护红线的26.65%(高于全州土地面积占全省17.36%的比重)。境内共有5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360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42.76%,既有已经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还有即将设立的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是黄河上游的重要高海拔湿地,黄河上游径流量的三分之一水源来自于若尔盖高原湿地。成都平原的母亲河——岷江,发源于阿坝州境内的松潘县,阿坝州也是成都市最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功能决定了阿坝州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活动类型,承载年轻人口的单一产业类型促使人口持续外流,常住人口近十年持续减少就是就业空间不足、生态空间扩大的折射。

(二)阿坝州自然环境复杂且地形地貌类型多元

阿坝州处于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横断山脉北段、横断山地区北翼部分,其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特点,地貌类型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西北部为高原区。西北部高原为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以丘状高原和山原地貌为主。金川县、小金县、理县、黑水县、汶川县、茂县等是横断山干旱河谷地貌的核心区之一,以高山深切的干旱河谷地貌为主,河谷是州内城镇、产业园区、居民集中居住的重要分布区,聚集人口以藏族、羌族、汉族等为主。高山峡谷地区城镇体系发达、河谷经济发展水平高、农业商品化率高,人口重心相对较低,形成了具有阿坝州特色的沟谷经济和峰谷生态并存的“高低”现象。有限的沟谷经济与广袤的峰谷、山原地貌相比,沟谷所能吸纳的就业能力有限,叠加高山峡谷地形的灾害诱发,人口在高山峡谷区还呈现出加速流动和迁移的现状。尽管汶川县、茂县等已完成了建制镇的设置,但邻近成都市的地理优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演变为吸纳年轻人口的空间劣势。年轻人口持续向城市转移,而城市老年人口选择到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的河谷避暑而人口集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三)双低的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且非均衡分布

阿坝州人口密度为10人/km2(为四川省人口密度的5.80%),是四川省人口密度最为稀疏的市州之一(仅次于甘孜州,位居倒数第二位)。各市(县)人口密度有差异但并非特别明显,人口密度最高的为茂县(22人/km2),最低的为红原县(6人/km2),汶川县为20人/km2,九寨沟、金川、小金、黑水等四县人口超过10人/km2(见图2)。与人口密度相类似,经济密度(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总量)同样很低,阿坝州经济密度为49万元/km2(为四川省的4.88%),汶川县最高,为183万元/km2,阿坝县最低,为18万元/km2,茂县为110万元/km2,壤塘县为19万元/km2,过低的经济密度意味着对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空间的挤压以及公共服务供给的超高成本。稀疏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及其非均衡分布,也在客观上形成了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和乡(镇)层面的极化现象,增大了应对老龄化的难度(见图2)。

图2 :阿坝州各市县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

(四)州本级与市(县)财政均呈现为低水平自给

财政自给率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活力的重要指标,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来测度,该指标越高,则说明地区经济发展活力越强。从统计数据来看,2010年到2020年的11年间,阿坝州的财政自给率从2010年的8.18%攀升到2011年的15.19%再上升到2012年的16.97%,2013年至2016年徘徊在14%上下,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再次影响到财政自给率的提升,2020年又下降到7.81%,2021年缓慢恢复到10.18%,但依然是低水平供给,自我发展能力弱,社会运行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与全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高度契合。13个市(县)2020年的财政自给率总体偏低且差异较大,变幅从壤塘县的1.29%到汶川县的14.83%,最小与最大值相差13.54个百分点。壤塘县是省际边界县和首批高原湿地试点县。汶川县紧邻成都市,曾是阿坝州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区,也是州内文化教育中心。旅游经济最好的松潘县和九寨沟县,其财政自给率也在5%以下。唯一的县级市——马尔康市的财政自给率为13.38%。理县和茂县的财政自给率不到10%(见图3)。财政自给率低对县域公共服务特别是乡村公共服务形成一定压力,自然影响到县域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当然,财政自给率比较低的县,也还处于人口相对年轻阶段,距离人口老龄化社会还有一段距离。不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年轻人口的流动同样会加速,其人口老龄化速度可能也会随之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图3:2020年阿坝州财政自给率(%)

(五)6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及带病生存女性比例偏高

男女受教育程度差异在中老年人口中十分明显,阿坝州25岁及以上人口男女文盲半文盲率占比持续扩大,在37岁和55岁两个节点出现加大趋势,年龄越大的女性,文盲率越高(见图4)。从性别比来看,阿坝州6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的性别比为46.1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中女性文盲率为56.20%,男性文盲率为30.50%。在65—69岁组中,女性文盲率为44.98%,70—74岁组为53.41%,75岁及以上年龄组文盲率超过60%,相比较而言,男性高龄人口文盲率也未超过50%(见图4)。老年女性人口文盲率高不仅不利于女性在城镇集聚,也不利于家庭养老支持力的提升。另外,老年人口带病生存比例也较高,在65岁及以上人口中,自我测评为健康的老年人性别比为100.9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6.35),基本健康的性别比为75.71(同样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75),可见阿坝州老年女性群体的健康程度堪忧。

图4:阿坝州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

(六)65岁及以上人口的居住形态与生活来源主要依赖于家庭

家庭是老年人口最基本的居住场所,32.49%的老人与配偶和子女同住,16.35%的老人与配偶同住,36.34%的老人与子女同住,独居老人占比仅为6%,养老机构居住的老年人占比为0.90%,还有7.92%的老人是其他居住形态。居家(包括与配偶和子女同住、与配偶同住、与子女同住、独居等)养老是最主要的形式,机构养老和其他养老形态所占比例极低。依靠劳动所得养老的占15%,有离退休或养老金的占17%,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占4%,家庭成员供养的占53%,有财产性收入的占0.80%,其他占10.20%。可见,老年人口中的53%依靠家庭成员供养(女性依靠家庭成员供养的比重达到62%),自养(劳动所得、离退休金)占32%,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实现经济上养老的占4%。可见老年人的居住形式和养老更多依靠家庭成员和自身经济供养。

阿坝州人口老龄化的市(县)和乡(镇)差异,既为人口老龄化应对提供时间和空间,也为养老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

(一)前置应对人口老龄化策略,未雨绸缪做好养老预警设计

青藏高原东缘区人口年龄结构合理是社会和学界共识,甘孜、阿坝二州曾是四川少有的人口净流入地区,但这种人口净流入在最近几年呈现出净流出态势。阿坝州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叠加出生率低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从2010年“六普”的7.28%上升到2020年的10.81%。尽管人口老龄化在“六普”时已经出现,但人口老龄化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围绕人口问题的重点是人口素质、劳务输出、卫生健康等与脱贫攻坚相关的维度。鉴于阿坝州老年人口在总量上的持续增加、市(县)间的不平衡,在州级层面应前置人口老龄化的应对策略,不仅要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还要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等,制定差异化的养老应对策略。结合各市(县)人口老龄化进程,分级分类制定县级人口老龄化预警策略,优先制定人口老龄化水平在14%左右的县(理县、金川县、小金县)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规划,加大重点建制镇的乡(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针对人口老龄化在10%左右的市(县)(马尔康市、汶川县、茂县、松潘县、黑水县、九寨沟县),要依据老年人口分布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有序编制养老服务规划并稳步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培养并储备一批为老服务的护理队伍。针对人口老龄化在7%左右的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和红原县),结合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规律,编制人口均衡发展规划,完善重点镇养老服务设施,实施养老护理健康培训,提前储备养老护理人才。完善乡(镇)医疗卫生设施,培育一批医养结合的护理人才,为高龄人口和带病生存人口提供更多的医疗养老服务支持。

(二)实施乡镇差异化的养老应对策略,完善高比例老年人口乡镇养老设施

针对174个乡(镇)老年人口分布非均衡和老年人口占比极化现象,对老年人口占比高的原因和占比低乡(镇)的人口结构进行科学评价,分期分批提出乡(镇)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优先满足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21%的8个乡(镇)的养老需求,在养老资金上予以倾斜,强化并完善养老设施。近期关注人口老龄化水平在14%—21%的48个乡(镇),结合乡(镇)人口结构、自然环境条件和地理区位,以乡(镇)驻地为中心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中期关注人口老龄化水平在7%—14%的96个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建制镇进行调整,合理规划养老服务设施和为老服务中心建设,满足老年人口的养老服务需求。科学分析24个年轻型人口结构乡(镇),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及人口流动,储备一些养老项目和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对乡(镇)人口老龄化原因进行科学研判,结合区位条件和人口结构,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老龄化的乡(镇)策略。充分利用境内旅游景区、原森工企业、国营牧场等存量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资源,对部分资源实施适老化改造,形成新的养老保障资源。

(三)加大乡村养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乡村老龄人口养老保障水平

无论是县级市还是建制镇数量,阿坝州都呈现出乡村社会特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战场在乡村地区,乡村老年人口长期适应了所在村落的自然环境、社会空间及牢固的社会人际关系等,搬迁流动的可能性低,其居住环境的改变很难挣脱所在村落的束缚,何况乡村传统文化中的告老还乡、叶落归根等理念根深蒂固。乡村老年人口最熟悉的空间无疑是家和所在自然村落,养老预防的重点应落在家庭和自然村落上。充分利用前期脱贫攻坚形成的村落基础设施(如村级活动室、卫生室等),对其进行适老化和为老化改造,让这些沉淀设施成为农村老年人口的共享照料中心。结合藏、羌、回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建立以自然村落为单位的互助养老设施,充分体现藏、羌族的互助互帮文化,推动互助养老类型多元化与地域特色化。

(四)强化家庭照料与家庭养老功能,开发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养老的照护岗

家庭是养老的基本细胞,居家养老是最主要模式,家庭供养老人的文化观念在民族地区年轻群体中有着强烈认同。(20)笔者访谈过的藏族小伙子和姑娘表示,我们不会对老人不管不顾,甚至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我们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会被亲戚朋友、乡里乡村的人耻笑的。要是哪家的老人被送进养老院,这家的小辈儿在十里八乡都抬不起头。我们娶媳妇,不是看媳妇是否漂亮而是看是否孝顺。家庭是老年人口养老的最基本形态,特别是人口密度低的高原地区,老年人居住和养老均以家庭为主,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日常陪伴。在继续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研究社会变迁背景下家庭年轻成员流动及家庭人口规模缩减对家庭养老的挑战。结合村寨城镇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居住模式,建立以自然村落为单元的日间照料中心,发挥邻里互助照料功能。建立家庭养老和自然村寨互助养老的财政供给机制,对承担家庭养老照料的成员发放照料津补贴。将提供养老互助支持纳入社会服务公益岗位,既有助于建立稳固的家庭照护体系,又有利于提高照护者的家庭地位,还有助于开发低龄老年人口的人力资本,发挥银发经济的养老保障功能。

(五)充分挖掘宗教文化的灵性资本作用,构建心灵安养型乡村养老文化

青藏高原牧区牧民有信教传统,寺院是村域内最重要的公共建筑空间和环境要素,是藏族村寨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和活动空间。村寨内的各种活动经常在寺院举行,生老病死、生日、节庆等也都与寺庙有关。有学者在研究摩梭人的养老时提出心灵安养概念,是“老年人主动运用自己的身体资本从周遭环境中获取有利于自身养老的资源,进而实现老年人精神需求和满足的全过程”。(21)孟皓、王毅杰:《心灵安养:具身视域下民族地区老年人养老实践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第77页。其中,灵性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灵性资本是指那些宗教精神通过实践活动、信仰力量、网络及其制度等方式对个体成员、社区乃至社会产生可度量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效应。阿坝州65岁以上老年群体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流动性弱,熟悉村落空间,笃信传统村落文化,遵循转山、诵经、转经等传统宗教仪式,深受灵性资本影响,具有依托寺院构建心灵安养的文化基础。因此,可充分利用村落宗教文化和寺院空间资源等,挖掘灵性资本的互助养老功能,倡导心灵安养文化,形成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村域养老文化和养老模式。

(六)建立基于乡村旅游活动和产业经济的养老支持,充分开发中老年群体的自我养老功能

所谓乡村活动和产业经济的养老,是依托乡村特色活动和特色产业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在集景区与村落于一体的桃坪羌寨旅游风景区,那些穿着民族服饰的老年人成为羌寨靓丽的风景,她们通过带路、讲解、售卖、打理小饭馆、充当家庭服务员等,充分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将老年生活过得丰富多彩。笔者的访谈对象和向导就是一位70岁的婆婆,她在公共空间是讲解员、带路人,在私人空间又是自家民宿的服务员,帮着儿女们打扫客房卫生。老人在讲解羌寨的历史、环境、生活等时,透露出对羌寨文化的自豪。她们流动在羌寨的各个角落,构成羌寨景区独特的文化符号和环境要素。游客通过她们的叙事了解羌寨的历史和文化,通过她们的穿戴认知羌族的传统服饰,通过她们的饭馆品味羌寨美食。阿坝州有着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湿地国家公园、岷江源湿地、九寨—黄龙—牟泥沟、红原大草原等,构成了串珠似的微田园村寨旅游景观,具有依托村寨旅游活动带动村域养老服务的资源基础和文化基础,具备村寨旅游活动转变为村寨低龄老年人(60—75岁)养老就业的条件。同时,汶川县、茂县、九寨沟县等的养老服务基地建设,不仅要服务于养老市场的高端群体,更要服务于本地的老年群体,将市场化养老与在地老人的养老嵌合,让在地老年人成为养老服务基地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猜你喜欢
阿坝州人口老龄化人口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