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东初 陈月华 彭海宾 周天芸
(福建省福清融强医院麻醉科,福建 福清 350300)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髋部疾病的有效方法,该术式具有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小以及操作难度系数较大等特点,因此术中开展积极有效的麻醉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更是确保手术治疗效果的重中之重[1-2]。其中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内各器官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衰退,加之普遍存在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从而对麻醉的要求更高[3]。既往,临床上针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主要选用全身麻醉,但该麻醉方式可能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产生明显的影响,从而难以发挥显著麻醉效果[4]。因此,选用更为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成为广大麻醉医师以及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鉴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和对中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脑型脂肪酸结合蛋白(B-FABP)的影响,以期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2年8月于医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85例老年患者。以单双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3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65~86岁,平均(74.51±8.4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29例,Ⅲ级13例;体质量指数18~32 kg/m2,平均(23.51±1.30)kg/m2;接受文化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34±2.35)年。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7例;年龄65~88岁,平均(74.60±8.52)岁;ASA分级:Ⅱ级30例,Ⅲ级13例;体质量指数18~32 kg/m2,平均(23.62±1.34)kg/m2;接受文化教育年限6~16年,平均(10.41±2.39)年。各组上述资料差异较小(P>0.05),可比性较高。纳入标准:所有受试者ASA分级均为Ⅱ~Ⅲ级;年龄≥65岁;均拟行髋关节置换术;均为首次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剔除标准:对有关药物过敏者;伴有心、肝、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合并感染性疾病或(和)血液系统疾病;神志异常。入组人员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医院内部评审委员会已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麻醉方案 对照组开展单独全身麻醉处理,麻醉方案为顺式阿曲库铵+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咪达唑仑,给药方式均为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0.2 mg/kg、0.2 mg/kg、0.2 μg/kg、0.06 mg/kg。麻醉后予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相关参数设置如下:潮气量为8~10 mL/kg,呼吸频率为12~14次/min,呼吸末CO2分压以35~40 mm Hg为宜。术中麻醉维持方案为瑞芬太尼以及丙泊酚,可间断给顺阿曲库铵。观察组则开展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处理:①下肢腰丛阻滞麻醉:定位选择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和棘突联系的中点,沿着术侧旁开5 cm,即腰丛阻滞穿刺点位。②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选择髂后上棘和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垂线下5 cm接近臀大肌外缘处。神经刺激器电流设置为1 mA,2 Hz。待股四头肌以及腓肠肌收缩出现足背屈、跖屈后,调节电流为0.3~0.5 mA。回抽无血液以及脑脊液后注入5 mL的0.5%罗哌卡因,并在1 min后确认无局部麻醉药物不良反应调节电流至1 mA。之后继续选择坐骨神经处将10 mL浓度为0.5%罗哌卡因注射。③L1~2椎旁神经联合阻滞:穿刺点选择L1~2棘突朝患侧旁开2.5 cm处,术中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咪唑安定进行镇静。
1.2.2 标本能获取 分别采集所有受试者术前1 d以及术后6 h静脉血5 mL,离心获取血清保存至低温下备用。离心条件设置如下:半径8 cm,速率以3 500 r/min为宜,时长选择10 min。
1.3 评价指标 分析两组术后镇痛情况,手术前后H-FABP、B-FABP水平,术后认知功能,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的差异。镇痛情况的判定借助疼痛数字评分法(NRS)[5]实现,总分0~10分,得分高预示疼痛重。H-FABP、B-FABP水平的检测借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实现,具体操作以试剂盒说明书完成,有关试剂盒均选用深圳晶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认知功能的评估借助MMSE评分实现[6],总分30分,得分高预示认知功能佳。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尿潴留以及皮肤瘙痒。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表示方法为(),检验方法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检验方法选用χ2检验。P<0.05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NRS评分对比 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时的NRS评分分别为(4.51±0.30)分、(3.64±0.24)分、(3.21±0.17)分,相较于对照组的(6.04±0.45)分、(5.72±0.41)分、(4.06±0.24)分均更低(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NR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术后NRS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 两组H-FABP、B-FABP水平对比 术后6 h观察组血清H-FABP、B-FABP水平分别为(410.50±94.85)ng/L、(137.42±42.30)ng/L,相较于对照组的(477.68±104.78)ng/L、(162.37±43.56)ng/L均更低(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H-FABP、B-FABP水平对比(ng/L,)
表2 两组H-FABP、B-FABP水平对比(ng/L,)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3 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对比 术后1 d、术后3 d时观察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分别为(26.82±2.10)分、(27.45±2.49)分,相较于对照组的(23.05±2.25)分、(25.25±2.16)分均更高(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 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评价[n(%)]
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临床上用以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髋部骨折以及类风湿性髋关节炎等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且治疗效果已得到不少研究报道证实[7-8]。然而,接受该术式治疗的患者多见老年患者,普遍手术、麻醉耐受力较差,加之手术以及麻醉均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创伤,从而可能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9-10]。因此,针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不少学者发现神经阻滞麻醉对患者生理造成的影响较小,且有良好术后镇痛效果,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联合全身麻醉可能发挥较为理想的效果,尤其适用于老年手术患者中[11-12]。
本文结果展示:观察组术后6 h、12 h、24 h时的NRS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与张炳勇和高涛[13]的研究报道相吻合,提示了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显著。考虑原因,神经阻滞主要包括下肢腰丛阻滞、坐骨神经阻滞以及L1~2椎旁神经联合阻滞,其阻滞效果仅局限于神经外周区域,且不会对交感神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阻滞仅限于单侧,有利于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确保手术安全完成。此外,神经阻滞选用的药物为罗哌卡因,其作为长效酰胺类麻醉药物之一,具有低心肌毒性以及中枢神经毒性等优势,且在进入人体后起效迅速,可发挥良好镇痛作用[14-15]。另外,术后6 h观察组血清H-FABP、B-FABP水平相较于对照组均更低;且术后1 d、术后3 d时观察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更高。其中血清H-FABP、B-FABP均是目前备受关注的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血清学标志物,二者水平的升高往往会对个体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而MMSE评分是用以评估认知功能的工具之一,其评分的降低预示认知功能下降。由此可知,观察组麻醉方案可有效减轻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的影响。原因在于神经阻滞麻醉对神经所支配的相关功能具有显著的阻断作用,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受损。另有研究报道显示[16],神经阻滞可准确避开周围组织直至目标区域,其麻醉精确度较高,可实现对神经阻滞药物扩散情况的监控,最大限度上保证药物完全浸润神经,从而减轻手术以及麻醉应激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在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方面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了观察组麻醉方案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究其原因,可能和该麻醉方式有效减少麻醉药物使用剂量有关,从而减少麻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联用可有效提升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可抑制H-FABP、B-FABP水平的升高,减轻对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