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晴
【摘要】 目的 观察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3月- 2022年8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需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急诊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的救治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后遗症发生率为58.33%,观察组为36.73%,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 急救科采用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情绪状况,改善救治效果和预后。
【关键词】 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急性脑梗死;焦虑;抑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17--03
脑梗死又名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原因是脑组织供血受阻,导致局部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并且引发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1]。根据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的数据,脑梗死在整个脑卒中病例中的占比高达82.6%[2]。脑梗死临床起病急骤、变化迅速,是我国成年人因病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往往会留下偏瘫、言语不清、感觉受损等后遗症。因此,急诊救护质量直接影响最终救治效果及预后[3]。规范化护理流程专为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设,有利于确保急救的规范化、高效性,避免惊慌失措、忙中出错。本研究通过临床对比实验,观察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1年3月- 2022年8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症状为突然间头痛、耳鸣、晕眩、半身不遂、言语困难等,经临床、CT、MRI检查确诊,符合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相关诊断标准[4],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45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52例,患者均需要接受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等治疗。纳入标准:①初次发病;②于发病12小时内入院治疗;③有偏瘫症状;④可接受随访调查;⑤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严重障碍;②四肢伤残或瘫痪;③意识功能障碍;④合并其他脑部疾病;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按照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52~76岁,平均63.75±6.0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1例;年龄53~77岁,平均63.81±6.0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
对照组给予急诊常规护理,患者自行入院或通过120接入,护士接诊后通知急诊医生,并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吸氧、开放静脉通路、采血、CT、MRI检查等,遵医嘱使用稳定斑块、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输液[5]。观察组总结多年来急性脑梗死护理经验,建立规范化护理流程,明确人员分工、护理程序、护理方法、操作规范、注意事项等,具体措施如下。
(1)院前急救流程规范化:在接到急救电话后,专业急救团队迅速带齐标准装备赶赴现场,护士及时了解现场情况,在简单检查后作出初步判断,清除患者口腔与气道的分泌物,平放患者头部,实施现场急救,给予吸氧治疗,在转运途中保持心电监护和呼吸道监护,注意平抬平放、有条不紊。
(2)院内接诊流程规范化:针对胸痛且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护士边观察边问诊,观察是指查看患者的神情、症状、呼吸、意识、体位等,问诊是与家属沟通交流,听取家属的介绍,询问发病时间、特点、症状等,而且了解既往病史、药物过敏史等,迅速作出判断,带领患者接受常规检查。如果病情严重且持续不解,就立即报告医师。120送入的患者则直接绕行送入抢救室。
(3)救治流程规范化:在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进入抢救室后,护士秉承优先救治原则,采用“定人、定岗、定时、定位”模式,立即实施急诊头颅CT检查,在临床医师诊断之后,护士建立静脉通路,遵照医嘱给药,以稳定斑块和改善微循环。
(4)规范化心理引导:患者突然发病,生死未卜,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护士及时察觉患者的情绪变化,主动加强沟通交流,采用加油、鼓劲、激将、转移等方法缓解其负面情绪,而且援引众多同类成功案例,鼓励其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并且在出院后抓住康复期的有利窗口坚持康复训练。
(5)规范化健康宣教:护士向患者普及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因素、饮食要求、康复方法、注意事项等,特别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护士详细示范康复训练方法。提醒患者戒烟戒酒,饮食清淡,营养均衡,防止肥胖,忌高糖、高脂、高胆固醇食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控制血压,根据自身情况实施训练。
1.3 观察指标
(1)护理满意度:出院前采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涉及到服务态度、细致程度、健康宣教、沟通交流、操作水平、风险防范、心理指导等,由患者勾选,满分为100分;<70分为不满意,70~90分为满意,>90分为非常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6]。
(2)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出院前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两种量表都涉及到20个条目,评分越高,焦虑和抑郁越严重。
(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涉及到8个方面,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4)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进行评估,涉及到日常的穿衣。洗漱、进食、行走等方面,分数越高提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5)后遗症发生率:随访3个月观察后遗症发生情况,包括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麻木不仁。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护理满意度、后遗症)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5.92%,高于对照组的83.33%,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者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规范化急诊护理流程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为36.73%,对照组为5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脑梗死患者已达2240万人以上,而且发病趋于年轻化,45岁以下患者逐年增加[7]。另据《中国卒中报告2020》,我国每年新增脑梗死患者315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留有后遗症[8]。本研究的后遗症发生率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患者的病情较轻,因此预后效果较好。急性脑梗死意味着脑组织坏死,需要立即稳定斑块、疏通血管、改善微循环。所谓“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越早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的获益越大[9]。不过,急救科面对各种疾病,习惯于采用急诊护理常规,而没有考虑到急性脑梗死的紧迫性、复杂性、危险性,影响了护理质量与效果。
急性脑梗死起病突然,进展迅速,而规范化护理流程是专门针对急性脑梗死而设,让护士有章可循,从容不迫,有利于缩短急救时间,改善治疗效果,避免发生各种不良事件,也让急性脑梗死患者获益良多[10]。本研究的规范化护理流程涉及到院前急救流程、院内接诊流程、院内救治流程、规范化心理引导、规范化健康宣教,为急性脑梗死护理确立了规范化操作模式。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更低,其原因在于,本研究的干预模式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康宣教有利于患者纠正错误观念,正确认识急性脑梗死及其风险因素,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防范和规避,因此患者的情绪变得稳定;心理护理有利于驱散负性情绪,走出心理阴影,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急性脑梗死以及相关治疗,因此逐渐驱散了焦虑和抑郁情绪[11]。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遗症发生率更低,提示经过规范化护理之后,患者受损的神经得到修复,较少留下各种后遗症,这是因为,规范化护理流程涵盖了急性脑梗死护理的全过程,有着明确的操作指引,护士只需要按照规范操作,就可以避免慌乱、遗漏,规避各种风险因素,确保操作的正确性、有序性、安全性,整个流程高效规范、有条不紊,有利于提高抢救质量,保障抢救效果[12]。
综上所述,规范化护理流程适用于急性脑梗死,有利于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修复脑患者受损的神经,增强其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各种后遗症。
4 参考文献
[1] 徐运.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92-698.
[2] 侯焕涛.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应用效果[J].西藏医药,2020,41(1):132-133.
[3] 方海霞.“一病一品”在急性脑梗患者护理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11):228-231.
[4] 杨帅.急诊护理路径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2):89-90.
[5] 刘娜.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6):42-44.
[6] 马婕,张艳,安宏,等.急性脑梗塞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的影响评价[J].實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6):103-107.
[7] 张海红,王硕,祝振忠.规范化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22,12(13):143-146.
[8] 陈英爱.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276-277.
[9] 董嘉佳.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肺炎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9):2138-2141.
[10] 王婧,陈蕾,王俊力,等.多模态监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颈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J].疑难病杂志,2022,21(11):1129-1134.
[11] 陶琴,徐晓红,陈红.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96):115-116.
[12] 刘顺莉,杨欢欢,董嘉佳,等.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肺炎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9):2138-2141.
[2023-06-14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