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摘 要:传统的教育理念导致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质量不高,课程设置不合理,忽略了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 课内外体育相脱节,休闲性体育无从谈起。这些违背了终身体育的基本育人理念,极大阻碍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创新。对此,学校需要转变固有的教育理念,践行终身体育的课程指导思想,全面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并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将更多休闲性的体育内容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保障所设置的体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终身体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应对策略
作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终身体育不容忽略,其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对提升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水准有重要的作用。在设置体育课程时,高校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在高瞻远瞩、理性思考的过程中全面渗透终身体育理念,逐步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和形式,优化课程设置结构。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内外锻炼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锻炼意识并保持自主锻炼的学习行为习惯,享受体育锻炼的全过程,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实现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
1 “ 终身体育”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在学生的体育实践中,高校体育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系统的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并提升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改革及创新,体育教育系统中高校体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学校应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调整教育思路, 主动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重担,全面加强对体育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在完成学校体育学习任务后,学生能够将在学校中所形成的体育运动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传播于社会,积极实现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全面辐射,因此,高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环节和重要板块。
另一方面,终身体育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及方向,确保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产的信息化及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脑力劳动者所占的比重有所提升,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公众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终身体育被反复提起。有关部门也明确提出了终身体育教育的具体要求, 鼓励学校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水平。因此,终身体育能够为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及方向,学校则需要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 主动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强健体魄的优秀人才。
2 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2.1 忽略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
在设置高校体育课程时,部分学校将中小学体育课程与高校体育课程相结合,没有站在学生的视角,立足于学生终身体育的现实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导致高校体育课程与中小学体育课程的重复较多,学生提不起兴趣,终身体育无从谈起。很少有教师着眼于高校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体育学习兴趣和学习基础科学设置体育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三观”的培养提供帮助。最终导致学生逐步丧失了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和能动性,无法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锻炼习惯,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信心不足,身体素质难以得到提升。
2.2 重技术课程,忽略理论课程
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缺一不可,两者互相促进、相互依存。但是在设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时,部分学校过多关注技术课程,理论课程所占的比重相对偏低,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难以实现长远的教学目标。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指导,掌握较为简单的运动技术并完成体育练习任务, 个人的终身体育意识得不到强化,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3 课内外体育相脱节
在全面打造体育强国的背景下,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逐步加大对体育课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精心设计体育课程,但是部分学校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以运动项目为分类依据,着眼于理论课程的授课要求,简单讲解不同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特点和技术要求,没有深入浅出地分析身体锻炼的基本要领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难以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入课外实践中,课内外体育教学相脱节, 学生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体质状况,缺乏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这些违背了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2.4 休闲性体育不被重视
在设置体育课程时,教师需要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元素,逐步提升体育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大部分学生对休闲性体育比较感兴趣, 能够在课外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练习。但是教师没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综合分析基本学情,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课程、健康课程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而是过多关注竞技运动项目,导致休闲性体育不被重视, 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当前的体育课程设置方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及学习期待。一部分学生直接在校外参加俱乐部完成体育锻炼,对校内体育课不感兴趣, 最终导致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脱节。
3 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应对策略
3.1 践行终身体育的课程指导思想
为了实现终身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的全面渗透及前后贯穿,学校以及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践行终身体育的课程指导思想,以此為导向,有效协调和平衡理论教学及实践应用,积极实现课内外的全面协调以及齐头并进,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作为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全面推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时,现代课程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提出,在设置体育课程时,学校和教师需要综合考量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将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能力相结合,逐步完善教学结构体系。不再过多关注竞技体育项目,适当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和时代色彩,确保终身体育的课程指导思想能够落到实处。
首先,高校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综合系统地分析小学、中学和大学体育教学的育人目标以及特殊要求,理顺教学思路,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实现不同阶段体育教学的相互促进和层层递进。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与小学和中学体育存在诸多的交叉之处,导致学生出现了审美疲劳,身体素质得不到提升。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发展水平,在保留学生较为喜欢的传统球类项目的基础上,删减小学和中学中较为常见的运动项目。适当提升有助于学生自我锻炼的课程,如篮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让学生保持较强的求知欲。其次,高校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适当融入时尚类的运动项目,比如花样跳绳、拓展训练、轮滑、体育舞蹈等。高校应着眼于各个专业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特色类运动项目,比如为地质专业的学生设置攀岩、野外生存、竞走等运动项目,为海洋专业的学生设置游泳以及帆船等项目。最后,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水平,确保所设置的体育课程以及体育项目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强化学生对体育基本技术的理解,帮助学生重拾体育学习的自信心,逐步形成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意识。
3.2 提升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
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以及意识,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理论课程,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将基本技术讲解和技能传授相结合,充分凸显体育理论课程的育人优势,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首先,教师应精心设置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强,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目标,教师需要将体育健身类、体育竞赛类及体育文化类理论知识融为一体,全面完善体育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其次,教师应明确体育理论课程的实施模式,实现体育内容与体育形式的有效对应。传统的理论讲解枯燥乏味,学生提不起兴趣,为了打破现实困境,教师需要着眼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对应的教学方式,坚持实用性的教学准则。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性处理、运动后疲劳的恢复以及脉搏监测等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以及互相操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动手。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还需要组织开展课外教学活动,跳出课堂和教材的局限,鼓励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最后,在组织开展理论考试时,教师应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设置不同的锻炼方法,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保障体育理论考核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3.3 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非常有限,学生难以在一节课中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适当组织开展课外锻炼活动,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实现课内外的无缝衔接。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学生非常积极和活跃,主动参加体育俱乐部以及运动技能训练班学习运动技能。为了夯实学生的体育基础,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并强化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师需要在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能够自由发展。终身体育要求教師协调教、学、练之间的关系,将技能传授、知识学习和意识塑造及能力培养相结合,实现多元统一和协同并进。对此,教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确保学生完成每周锻炼任务,适当提升学生的锻炼次数以及锻炼时间, 布置课外辅导任务,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习的体育基本技能、基本技术与个人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讲解基本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为主导,在课外则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体育兴趣,融入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实现体育练习和体育应用的完美融合,保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能够逐步形成独立自主的体育锻炼习惯, 在终身体育意识的导向下利用课外碎片化时间自主锻炼,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
3.4 凸显体育课程内容的休闲性
在体育社会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休闲体育备受关注, 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普通高校体育也需要以休闲体育为重点,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适当融入休闲性体育课程内容,主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设置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以时尚体育和休闲体育为主的项目,比如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网球、跳绳、瑜伽、健美操以及定向越野和跆拳道,全面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保持极强的体育创造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对现代化的休闲性体育项目更感兴趣,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教育性、锻炼性、娱乐性、休闲性、时尚性、新颖性的体育元素融入体育课程中, 丰富体育项目种类,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课程。让学生能够自主完成时尚体育以及休闲体育的课程学习任务,以此来实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全面接轨,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
4 结语
终身体育与普通高校体育存在密切联系,学校需要以终身体育为先导,坚持正确的教学改革思路及方向。科学设置体育课程,积极优化理论课程内容,全面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并凸显体育课程内容的休闲性。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体育学习氛围中释放天性,施展才华,逐步挖掘体育潜能,真正实现乐学善学。
参考文献:
[1] 周孟祥. 从驻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审视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培养[D].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2006.
[2] 于菲. 终身体育视角下学校体操课程开展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 运动精品( 学术版),2016,35(11):30-31.
[3] 苟定邦, 董林, 聂东风, 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79-68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