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晶
一、教材的单元就是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的
教材里的学习内容是以单元的面貌出现的,单元的提法早于“学习任务群”概念。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单元基本是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的。
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是什么?如果把2022年版课标上阐述学习任务群特征的文字重新组织,可以概括出三点:
1.有明确的学习主题。
2.主题之下的学习活动相互关联。
3.主题之下的主要学习任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不是抄抄背背这种单一的机械的任务)
这些要求其实教材的“单元”基本已经做到了。下面我们以五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们来看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见表1)这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民间故事”。这个单元的选文、课后题、口语交际等学习内容及衍生出来的学习任务关系紧密。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如果举行一个创意故事大赛,让学生自己选故事,自己想创意,自己练习,然后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评审,这个学习任务就具有了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试问,这个单元是不是很好的一个学习任务群?
我们来看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见表2)这个单元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主题“自然之趣”。这个单元下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紧密相关,《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都是描写自然景观或自然现象,趣味盎然,写作任务也和主题一致。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写一个动态景观”。如果写走出教室找一处动态景观拍照摄影写生,这个学习任务也具有了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试问,这个单元是不是一個很好的学习任务群?
那是不是每一个单元都设计得那么好呢?未必,我们来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见表3)
这个单元就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学习任务,阅读方面是借助《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文章学习快速阅读。而习作方面,是以漫画的笔调写一位老师,前后不搭。
四篇文章有散文,有历史故事,有革命传统文章,有说明文,文章之间差异性太大,当然教材编写者可以解释这是故意为之——学习快速阅读不同体裁、题材的文章,但以学习任务群的要求来衡量,内在逻辑关联确实不强。
那么,这样的单元是不是以后会调整呢?我想,这是教材编写者要考虑的吧。
二、教材的单元基本涵盖了学习任务群的各个类型
课标对教材编写人员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分三个层面设置六类学习任务群。哪六个呢?第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第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 ;第三,“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五,“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六,“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
那么,这一点我们的教材做到了吗?基本也做到了。继续以五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编排为例分析。(见表4)
八个语文园地就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每个语文园地里设计的语文学习活动都是和“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有关的,有的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有的是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有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有的是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快速阅读”“介绍事物”“读书明智”这三个单元就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提高阅读速度,学习怎么用说明方法介绍事物,学习怎样概括整理信息。
“万物有灵、民间故事、家国之殇、舐犊之情、自然之趣”这五个单元就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这五个单元借助一些文学性比较强的文章,安排了多个读写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习从场景、细节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了解写景文章中的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这一切不都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吗?
“快乐读书吧”就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快乐读书吧”建议我们围绕“民间故事”这个专题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读后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这就是“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当然,我们会发现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没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材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安排在五年级下册、六年级下册。五年级下册有“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六年级下册有“难忘的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至于以后教材要不要增加“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这是教材编写组考虑的事。
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没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呢?有的老师认为,很多课文后面有思辨性的学习活动设计,这些设计虽是零散的,但合起来也是“群”。这样解释也可以。但是我个人意见,希望以后的教材中也能安排明显的以“单元”为单位出现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
总而言之,我们的教材,微调一下就符合课标的要求了——分三个层次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
三、如何基于教材单元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
有时看到一些文章产生了一个印象,新概念一来,很多老师就不信任、瞧不起教材了,特别喜欢开发学习任务群,也就是特别喜欢在学习任务群前面加定语,什么“漫画写作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任务群”“四大名著学习任务群”“笔尖上的美食学习任务群”“暑假七天乐学习任务群”……到处都是“群”。
其实我想说,我们的教材就是按课标要求设计的,教材里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语文园地就是学习任务群,今后调整优化后会更好,我们只要把教材上好就可以了。
1.不要把学习任务群想得很复杂,加强单元整体意识就行了。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怎么组织教学才比较合适呢?
(1)宣布主要任务:接下来两周里,我们要自己选一个民间故事创造性地讲下来。
(2)借助《猎人海力布》学习复述故事,再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例如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边表演边讲、改编……
(3)借助《牛郎织女》学习复述故事,再学习创造性地复述故事,例如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边表演边讲、改编……
(4)举行一个创意故事大赛,让学生自己选故事,自己想创意,自己练习,然后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评审,赛后颁奖。
两周的教学,主要学习活动都围绕“民间故事”这个单元主题设计,层层递进,相互关联,最后教师创设情境,真枪实弹比赛,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都有了,这不就是学习任务群教学吗?
面对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们怎么组织教学才比较合适呢?
(1)宣布主要任务:通过两周的学习,我们要写一篇“ _______即景”的文章,文章中要写出景观的动态变化。
(2)正常教学《四季之美》,但主要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是怎么描写四季景物那种不易觉察的动态变化的。
(3)正常教学《鸟的天堂》,但主要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探究“我”两次所见景色的不同之处,感受大榕树的静寂和鸟儿活动的热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带来的不同感受。
(4)正常教学《月迹》,但主要教学目标是带领学生发现月亮的变化和“我”心情的变化,感悟文章的内涵。
(5)总结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与方法。
(6)走出教室找一处自然景
观或自然现象,拍照摄影写生,留心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一篇文章,借助一些平台宣传美景。
两周的教学,主要学习活动都围绕“自然之趣”这个主题设计,学习活动目标紧扣“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互关联,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学着生活中的动态美景,真实写作,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都有了,这不是学习任务群教学吗?
2.一节课、一篇文章的教学不用硬凑学习任务群理念。
有时我应邀参加一些教研活动,主办方总是要求我的课体现学习任务群理念,因为这是“卖点”。
我上《鸟的天堂》,带领学生探究“我”两次所见景色的不同之处,感受大榕树的静寂和鸟儿活动的热闹,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带来的不同感受。我有没有体现学习任务群理念?体现了,因为这篇文章所在单元主题是“自然之趣”,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写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篇文章的教学与这个单元其他文章的教学以及口语交际、习作等学习活动合起来就是一个学习任务群。
可主办方和老师们看了之后就认为不像,不像一个“群”,没什么高端任务。那怎样的设计才像“群”呢?我在网上搜索到一个《赵州桥》的学习任务群设计。
任务一:初读课文,提取信息,为赵州桥编制“国宝档案”。
任务二:研读教材,借助拓展资源与其他石拱桥作比较,完成表格,明白赵州桥蕴藏的科学原理和实用功能;借助文具和纸张,动手实验,验证桥的坚固。
任务三:担任导游,向游客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及原因,即设计的巧妙。
任务四:周末抽时间去周边看一看、数一数、拍一拍、记一记,了解本地桥的数量、形状、种类、功能,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同学介绍观察、研究所得。
真的有高端的“任务”,真的像个“群”,我可以用那种看似理论性很强的话语体系夸一夸这个设计,但我现在只想说这个设计“看上去很美”,两节课我可完成不了这么复杂高端的教学。
主要还不是完成不了,主要是因为这么上破坏了教材给我们设计好的学习任务群——单元。《赵州桥》这篇文章所在单元主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设计了一个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习任务——研究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会分段,每一段要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为了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們要研究《赵州桥》这篇文章里的段落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这就是《赵州桥》在这个学习任务群里的使命。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天长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