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涛 邓虞 高燕
【摘 要】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新时代以来,中央对企业董事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董事会成员多种特征差异形成的董事会断裂带,对公司治理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以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探究董事会断裂带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断裂带程度越大,越能提高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在融资约束条件下,在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正向中介作用。在国有企业、非两职合一的企业中,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关系。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缓解代理问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董事会结构优化等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 董事会断裂带;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融资约束; 分组回归;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3)16-0064-09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首先需要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助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2021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央企业董事会工作规则(试行)》,打造了董事会建设“升级版”。《规则》指出董事会是企业的经营决策主体,具有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重要作用。在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董事会为创新型企业建设扫清障碍,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科技创新支撑,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目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外部与内部两个视角展开分析。外部因素如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视角[1-2]。但围绕外部因素的研究给出提升我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途径有限,因此有必要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着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公司治理机制出现严重危机,为了缓解代理冲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必须借助大股东治理、管理层激励或者董事会治理等手段对经理层进行必要的激励、约束与监督。近年来,学者们主要将企业内部的各种因素例如高管特征、股權结构、激励机制等纳入了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3-5]。董事会作为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到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之中。从董事会治理的经济后果看,目前的研究多是从董事会团队成员的单一或少数特征出发探讨其对企业绩效与创新的影响,忽略了董事会成员不同特征间的交叉和制衡作用。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的大背景下,董事会是实体经济中最关键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经历、持股比例、任期等特征的交叉和重叠作用,能否对资源配置优化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将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出发,引入Lau et al.[6]构建的断裂带理论,分析董事会治理对我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首先,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为例,重点考察了董事会群体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其次,在融资约束条件下,将技术创新这一中介变量引用到其中,分析其如何作用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董事会断裂带。再次,就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采取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计量方法、缩小样本容量、PSM回归和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
本文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分析了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揭示了董事会断裂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丰富董事会断裂带的公司治理研究,拓展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第二,将单一指标衡量董事会治理转向结合八个指标共同刻画董事会断裂带,从微观视角分析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第三,在党的二十大的背景下,基于公司治理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董事会断裂带这一微观层面为切入点,试图打开公司治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黑箱,为缓解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对优化当前董事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一定依据。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1.公司治理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现有文献研究公司治理水平主要从股权结构(Jensen et al.,1976)、遴选优秀管理人才(Hellman et al.,2002)、激励约束机制(Bake et al.,2004)等入手,探究其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企业内大股东发挥的治理作用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股权高度集中,当企业存在多个大股东时,相互监督的股东会缓解委托代理问题,减少公司股价下跌的风险,改善企业整体的治理效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7-8]。人力是影响生产率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任命高管时,股东或董事会考虑整个团队的学历、年龄、专业等属性的构成,选择整体素质较高的团队,利于企业内部提高治理能力,提升创新动力,提高产品质量[9]。股东通过对高管给予激励,一定程度上缓解代理冲突,促进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实行股权激励能明显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3],在高新技术行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为重要。
2.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可以减少传统的人类劳动,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当公司的核心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才会提高[10]。研发资本的投入对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并且会因产权性质、融资约束程度和加成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11]。技术创新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环境规制施加的外部压力能够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提升,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加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3.融资约束与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的资源分配能力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个关键因素。公司内外部筹资成本的不同,使得公司面临着融资的压力,从而导致了融资约束的现象[12]。民营企业生产率取决于企业的内源资金,内源融资对公司经营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3]。良好的公司治理能力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多个大股东同时存在的公司不仅面临更低的融资约束,同样债务融资的成本也会降低,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可以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增长产生正面的影响[7]。政府要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的融资环境,降低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10]。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多从财务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来衡量公司的绩效,上述指标以财务报告为基础,只能反映公司以往的经营情况,不能更好地反映企业将来的情况,管理者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做出短期决策,如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技术创新。此外,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可能存在粉饰报表的表现。因此,本文在对经营绩效进行衡量时,主要选取的指标是“全要素生产率”,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强董事会断裂带是否与较高的企业生产率相关联?二是在融资约束情况下,董事会能否通过增加研发投入来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三是分组回归探析不同产权性质、两职合一治理手段是否会导致董事会断裂带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程度不同?
(二)研究假设
1.董事会断裂带与全要素生产率
作为公司治理中的决策管理角色,董事会的决策对公司的资源分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资源分配效率会对企业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当分配效率得到提高,那么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也会相应提高[14-15]。
董事会作为企业的“大脑”,它的成员根据其结构特点和认知特点将其分为不同的子集体,从而构成了董事会断裂带。作为公司管理层的决策者,董事会成员自身属性形成的断裂带影响董事会做出的决策,影响一家公司未来的发展。断裂带的存在可以使董事会成员之间创造互动,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做出科学高效的决策。同时,董事会断裂带可以增加董事会获取信息的资源,提升董事会识别战略的能力,提高制定决策的效率,提高公司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企业的生产率[16]。董事会成员多元特征形成的断裂带,可以使董事会成员子群体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做出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的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7]。董事会断裂带强的上市公司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投融资决策帮助公司更好地管理内部事务,有效地优化上市公司的资源配置,进而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17]。从这个角度来说,董事会断裂带在制定决策时往往以公司利益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对公司的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保证其更好地投入要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假设1。
H1:董事会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2.董事会断裂带、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显示,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回报周期长但回报率高的高风险投资活动。由于企业内各子群体在信息和资源上的差异,会影响董事会成员的认识水平,因此为了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力度,需要加强子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联系,实现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断裂带的存在可以帮助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做出更好的决策,分配资源,增加创新投资,提高企业绩效。受教育程度、任期、职能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董事会成员能够通过沟通来制定战略决策,可以拓宽思维的视野与广度,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依据[18]。断裂带的存在将促进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信息和资源交流,通过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给企业带来了创造力,从而有助于进行高质量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又将直接地影响到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假设4。
H2:董事会断裂带能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H3: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H4:董事会断裂带加快催化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3.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风险高、周期长,还具有不确定性高、资金需求量非常大等特征。当企业获取资金来源时,由于企业内外部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融资约束的现象。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当更加谨慎。所以,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融资约束有着紧密的联系。资金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发和创新力度,因此需要适当放松,以此保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3]。另外,为了使企業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让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全面发展,多元化的群体可以帮助公司的董事会和经理做出更好的决策,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回报率,以此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质量。同时运用企业内部资金开展创新活动,降低创新风险。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5、假设6。
H5:融资约束能够直接调节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H6:融资约束能够调节董事会断裂带→技术创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影响路径。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选取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数据,并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行业分类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在研究窗口期间ST、?觹ST的公司;(3)剔除在研究窗口期间内董事会成员信息未披露完整以及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董事会断裂带数据来自国泰安的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成员特征数据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来自国泰安的上市公司营业务收入、员工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库,运用Stata17.0进行分析。
(二)变量定义
1.因变量
本文选取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因变量,其测量方法主要有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法)、OP法(Olley-Pakes法)、全要素生产率法(LP法)等。LP法将较为抽象的生产率冲击用“中间替代品”进行诠释,为了避免OLS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在其中加入了一项退出变量,相比较OP法来说,获取数据也更加容易。因此,选用LP法进行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2.自变量
本文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8,19],选取独立董事、财务经历、董事性别及持股比例等八个特征来划分董事会断裂带,根据这些特征变量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各公司的年度董事分为3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离差平方和法合并初始类簇。最后利用公式1、公式2计算出断裂带强度(Fstrength)、断裂带距离(Fdistance)。具体公式如下:
Fstrengthg=■ 公式1
其中,g为本文三种特定的分组方式;j为董事会成员的特征;p为八种划分董事会断裂带的特征;k为董事会的子群体;q为本文的三组子群体个数;i为董事会子群体的成员;n■■为在三种特定方式分组下任一子群体中成员的个数;■■是指任一子群体中的成员在董事会成员特征的均值;■■是指整个董事会子群体特征的均值;xijk是指某一成员的特征值,数值越大,董事会断裂带的强度就越大,子群体间的相似程度也就越高。
Fdistanceg=■ 公式2
其中,■j1是指董事会子群体1中成员特征的均值,■j2是指董事会子群体2中成员特征的均值。数值越大,董事会断裂带的距离就越大,不同子群体内的差异程度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董事会断裂带交乘项(Fau)作为解释变量,计算公式为董事会断裂带的强度和董事会断裂带的距离两者相乘,是一个反映董事会断裂带的综合指标。
3.中介变量
本文选取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结合已有文献,发现大多使用研发投入强度、企业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来度量技术创新[19]。考虑到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程度取决于创新产出,因此本文使用专利的总申请量加上1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记为Patent。数值越大,技术创新程度就越强。
4.调节变量
本文参考刘家悦等[10]、陈玲芳等[20]的做法,使用企业总资产和企业上市年限来构建融资约束SA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SA=0.043Size2-0.737Size-0.04Age
5.控制变量
参考相关文献研究[4-5],本文使用资产负债率(Lev)、资产收益率(ROA)、现金流量比率(Cashflow)、成长性(Growth)、董事人数(Board)、独立董事比例(Indep)、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公司成立年限(Firmage)作为控制变量。为了避免行业、年份对研究结论的干扰,引入行业(Ind)和年份(Year)虚拟变量。
各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首先,引入董事会断裂带距离与强度的交乘项(Fau)衡量董事会断裂带综合指标,构建基准模型1验证H1,模型如下:
TFP_LPi,t=α0+α1Faui,t+∑Contr-
ols+∑Year+∑Ind+ε1 (1)
其中,TFP_LP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度的全要素生产率,Fau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度的董事会断裂带指标,Controls代表控制变量,模型控制了年份和行业效应。当α1大于0且显著时,表示董事会断裂带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H1得到证实。
然后,参考温忠麟等[21]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2—模型4验证技术创新这一中介路径的存在,模型如下:
Patenti,t=β0+β1Faui,t+∑Controls+∑Year+∑Ind+ε2 (2)
TFP_LPi,t=γ0+γ1Patenti,t+∑Controls+∑Year+
∑Ind+ε3 (3)
TFP_LPi,t=θ0+θ1Faui,t+θ2Patenti,t+∑Controls+
∑Year+∑Ind+ε4 (4)
其中,Patenti,t表示企业i在第t年度的技术创新程度。当董事会断裂带指标β1>0且显著时,表明董事会断裂带促进技术创新较为显著,H2成立。当技术创新指标γ1>0且显著时,说明技术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为显著,H3成立。当董事会断裂带指标θ1、技术创新指标θ2均大于0,且显著,而且董事会断裂带指标θ1<α1,则说明技术创新在企业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发挥中介作用,则H4成立。
在此基础上,根据温忠麟等[21]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构建有调节的中介路径检验模型5—模型8,验证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模型如下:
TFP_LPi,t=a0+a1Faui,t+a2SAi,t+a3SAi,t×Faui,t+∑Contrls+
∑Year+∑Ind+ε5 (5)
Patenti,t=b0+b1Faui,t+b2SAi,t+b3SAi,t×Faui,t+∑Contr-
ols+∑Year+∑Ind+ε6 (6)
TFP_LPi,t=c0+c1Faui,t+c2SAi,t+c3Patenti,t+c4SAi,t×
Patenti,t+∑Contrls+∑Year+∑Ind+ε7 (7)
TFP_LPi,t=d0+d1Faui,t+d2SAi,t+d3SAi,t×Faui,t+
d4Patenti,t+d5SAi,t×Patenti,t+∑Contrls+∑Year+∑Ind+ε8
(8)
其中,SAi,t表示企業i在第t年度的融资约束。第一步对融资约束在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间的直接效应进行验证,若模型5中交互项系数a3显著为正,说明融资约束能够直接调节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H5成立。接着检验模型6,重点观察系数b1和交互项系数b3;若模型5的直接效应受到调节,那么继续对模型8进行检验,否则检验模型7,并对c3(d4)、c4(d5)的显著性进行详细观察。若b1、c4(d5)均显著,则融资约束调节中介作用的后半路径;若b3、c3(d4)均显著,则融资约束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若b3、c4(d5)均显著,则融资约束调节中介作用的前后路径。
四、实证检验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对各个主要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2。结果显示,董事会断裂带强度与董事会断裂带距离的交乘项(Fau)均值为0.841,标准差为0.295,最小值为0.329,最大值为1.740,这说明了企业的不同会导致断裂带距离和断裂带强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整体上来看,董事会的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断层水平较高,且参差不齐,公司治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也有一定的差别。资产收益率(ROA)、经营现金流量比率(Cash)和企业成长性(Growth)的标准差都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说明上市企业三项指标之间的差距很大。董事人数(Board)、独立董事比例(Indep)、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1)均值和中位数相当,且标准差相对较小,样本分布比较均匀。
(二)相关性分析
对主要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具体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各控制变量之间除Indep与Board的相关系数大于0.5以外,其他都在0.5以下,说明各控制变量间不存在共线性关系。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个发现初步验证了H1,即董事会断裂带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董事会断裂带、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本文先采用F检验和豪斯曼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进行回归分析时,主要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表4列(1)表明,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α1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故此,本文的H1成立,董事会断裂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列(2)显示,董事会断裂带与技术创新的系数β1显著为正,可以看出董事会断裂带会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H2得到验证。列(3)显示,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γ1为0.210,在1%的水平显著相关,表明技术创新可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H3得到验证。表4中列(4)显示,加入董事会断裂带与技术创新后,董事会断裂带的系数θ1与技术创新的系数θ2均大于0,在1%的水平显著相关,而且θ1<α1,H4得到验证。
(四)有调节的中介路径
本文探讨了技术创新在董事会断裂带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析融资约束这一个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对这一路径的影响,见表5。
对融资约束在董事会断裂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是否存在直接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见列(1)。模型5中系数a3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董事会断裂带影响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过程中融资约束起着直接的调节效应,H5得到证明。故此,使用模型6、模型8进行回归,如列(2)、列(3)所示。模型6中董事会断裂带的系数b1与交乘项系数b3在1%水平上显著;模型8中技术创新的系数d4与交乘项系数d5在1%水平上显著,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得到验证,H6成立。本文发现,对模型6求董事会断裂带的偏导,得到■=2.434+0.623SA。融资约束每增加1个单位,技术创新将增加0.623个单位。由于融资约束的存在,会增强董事会断裂带对技术创新的促进,表现为增加0.623个单位的技术创新。融资约束对董事会断裂带→技术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前后路径调节,将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即将模型6代入模型8,求董事会断裂带的偏导,得到■=0.488+0.381×2.434+0.114SA+
0.049SA×2.434=1.415+0.233SA。董事会断裂带每增加1个单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将增加1.415个单位;融资约束每增加1个单位,全要素生产率将增加0.233个单位。以上研究说明了董事会断裂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影响路径受到融资约束的前后路径调节,H6得到验证。
(五)异质性分析
1.基于两职合一差异的异质性检验
将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进行分类分组,针对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检验。根据国泰安提供的数据,创建了一个两职合一(Dual)的虚拟变量,如果董事长在企业中同时兼任总经理,该变量的值为1,否则取值为0。
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后,便不再受到职位上的制约与限制,特别是与董事长分属不同断裂带子群体的成员,在职位的压力下,使意见尽可能保持一致,导致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降低决策的效率,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行了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的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可见表6。
列(1)董事会断裂带(Fau)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为0.131,且在1%水平上显著;列(2)董事会断裂带(Fau)与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两职合一抑制了对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当董事长兼任公司总经理时,该情况便会抑制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2.基于产权性质差异的异质性检验
本文研究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根据CSMAR提供的数据,本文创建了一个国有企业(SOE)的虚拟变量,如果被定义为国有企业,该变量的值为1,否则为0。国有企业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结构的规模效应和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来提高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对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产权性质的回归分析,其回归结果见表6。
列(3)董事会断裂带(Fau)与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列(4)董事会断裂带(Fau)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为0.086,且在5%水平上显著,实证结果验证了董事会断裂带在国有企业中能够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的提升。
五、稳健性检验
前文验证了断裂带对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本节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此来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一是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如果将董事会断裂带的滞后效应引入到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其回归结果显著正相关,表明未来一年内董事会断裂带对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仍有一定的影响。二是替换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OP法测算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三是缩小样本回归,将子样本更换为制造业,制造业促进了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四是在对内生性进行处理时,采用的是PSM方法,对董事會断裂带的交乘项进行分组,分组的依据是数值大小,其中处理组为断裂带程度高组,对照组为断裂带程度低组,结果变量是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五是对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可能是由于其他随机因素造成,并非是董事会断裂带导致的,为了排除此种现象,使用安慰剂检验证明结论的稳健性。以上五种稳健性检验方法的回归结果均不改变前文研究结论,因此,本文认为研究结果具有稳定性②。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数据为样本,探究了董事会断裂带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董事会断裂带采用距离和强度的交乘项这一综合指标来衡量。最终研究结论为在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技术创新起到了很大的中间作用。同时,分析了在融资约束调节作用的影响下,技术创新对两者关系的中介路径,并在主研究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董事会断裂带程度越高时,子群体成员间差异化特征能够促进信息交流和整合,由此提升董事会决策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越能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2.技术创新在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即董事会断裂带可以通过加大技术创新来推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3.融资约束正向调节技术创新在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中介关系,即适当的融资约束有利于董事会断裂带发挥治理职能,促进技术创新,在合理范围内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4.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因产权性质、董事长是否兼任CEO差异有所不同,在国有企业、非两职合一的企业中,董事会断裂带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更为显著。
(二)建议
董事会成员的个人特征形成的断裂带对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董事会的决策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资源分配。由于董事会成员多元化的特点,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做出生产和经营的投资决策,以促进公司的长期发展。本文对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就上市公司而言,首先,要使董事会的组织结构得到最优化,并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上市公司在聘请董事时,要充分考虑到教育程度、职业背景、工作经历等因素的不同,利用董事会断裂带的作用,拓展信息渠道强化董事会监督职能,提高决策能力,从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其次,要健全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公司的治理能力,增强公司的“断裂带”效应。再次,要健全外部监督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最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特点,在进行控制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控作用,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价值的提高。
2.就监管层面而言,一是针对公司董事会断裂的现状,采用差别化战略,重点关注断裂带程度处于低位或高位的公司,扩大审核范围,建立惩戒机制,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对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审核,建立健全公司外部管理制度。二是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健全创新激励机制,激励其自主创新,以遏制其操纵研发投入推动企业实质性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莉,朱光顺,李世刚,等.市场环境、重点产业政策与企业生产率差异[J].管理世界,2019,35(3):114-126.
[2] 马点圆,孙慧,秦颖.双重环境规制、政府监管与重污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财会通讯,2021(16):74-78.
[3] 盛明泉,蒋世战.高管股权激励、技术创新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2):70-76.
[4] 盛明泉,陈一玲,谢睿.非执行董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J].会计之友,2020(10):43-49.
[5] 王清刚,陈曦.管理层能力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吗?[J].财会通讯,2021(21):39-43.
[6] DORA C LAU,J KEITH MURNIGHAN.Demographic diversity and faultlines:the compositional dynamics of organizational groups[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325-340.
[7] 邢劭思.多个大股东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经济问题,2022(8):72-78.
[8] 梁上坤,徐灿宇,王瑞华.董事会断裂带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2020(3):155-173.
[9] MA YUAN,ZHANG QIANG,YIN QIYUE.Top management team faultlines,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irm financi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21,285.
[10] 劉家悦,胡颖,李波.人力资本、融资约束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证据[J].华东经济管理,2020,34(10):112-119.
[11] WANG JIACAN,ZHANG QINQIN,LI QIANQIAN.R&D investment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the coastal regions of China[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20,
106:13-16.
[12] 李咏梅,庞海敏,庞海永.融资约束对企业绩效影响关系研究——基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内部控制视角[J].会计之友,2021(2):49-55.
[13] 朱宏亮.融资结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J].科学决策,2020(1):72-89.
[14] 龚六堂,林东杰.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