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裕国
[摘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文档也开始电子化,这对图书校对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数字化时代对图书校对员提出新的要求。针对校对技术变革,探究现阶段图书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技术对行业的影响,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优化校对流程、完善校对工作,对提高图书校对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文章对数字化时代图书校对工作展开研究探讨,以期为数字化时代的图书校对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图书校对;校对方法;图书质量
一、数字化时代图书校对工作的意义及侧重点的变化
(一)校对工作的重要性
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中的价值为:将作者和编辑的劳动成果完整而无误地转换为印刷文本,它是在作者和编辑劳动成果基础上的再创造,发现并改正原稿中可能存在的错漏,以使作者和编辑的劳动成果趋于完美。
从出版内容的生产过程来看,作者的创作文本是作者创作活动的终点,但这个终点同时又是编辑创作活动的起点,同样的,发排文本作为编辑创作活动的终点,又是校对活动的起点。从表象来看,校对改正的是书稿局部、孤立的差错,而改正了这些“微不足道”的差错,能使书稿的内容更加完善,从而提升书稿的价值。
校对员是图书质量的把关者。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编辑工作完成之后进入校对流程,校对完成之后进入印制环节,校对处在承上启下的特殊环节。编辑工作出现疏漏,还可由校对员来补充与完善,而校对出现失误,则会对成品图书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校异同仍是校对员的基本功
首先,数字化时代作者交付的稿件基本都是电子文档(WORD文档),在文字从WORD文档转换为专业排版软件上的文稿的过程中,由于字库不完善等,一些生僻字或者特殊字符可能会无法显示。另外,一些文稿中的字、符、图、表、公式等是无法直接进行转换的,需要人工录入。原则上这些工作都需要校对员依据原稿改正校样,进行“死校”,达到消灭全部排版差错的目的。
其次,当前校对员还负责核红(也称复红)和文字技术整理工作。核红,即核对上一个校次纠错的字符是否改正,检查有无错改。核红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校对员不仅仅是看录排人员是否改正差错,如果发现应改而未改的字符,还必须检查上校样改动处前后左右字符有无错改。
最后,校对员还要比对上校样(红样)与校样(改后打印的清样)四周有无动版,如有应找出原因,以防下次依旧出错。
由上述内容可知,虽然数字化时代现代书稿介质已经数字化、电子文档化,“原稿”和“校样”除了编辑的修改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合二为一,但是校异同仍是校对员的基本功。
(三)校是非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有统计数据表明:一校样的差错率通常在15/10000—20/10000,原稿差错率为2/10000—4/10000,只“校异同”,即使消灭了全部录排、改版差错,仍达不到编校质量合格的水平。这要求编辑在初审、复审、终审过程中,消灭原稿中的全部差错,而且不出现任何误改或者错改,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因此,编辑发排的原稿并非“善本”,原稿要达到出版要求还需要校对员的“校是非”,以弥补编辑的疏漏。
二、图书校对工作现状分析
(一)编辑与校对职责分工不明确,部分出版社没有专职校对员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电子原稿规模不断扩大,相较于传统的手写原稿,电子原稿很少出现录排错误,导致图书校对的重点由原来的以“校异同”为主转向以“校是非”为主。“校是非”指校对员脱离原稿通读校样。通读是校对的一种方法,但有人把校对的通读与编辑的文稿加工混为一谈,从而造成编辑、校对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现象[1],甚至有的出版社撤销校对部门,实行“编校合一”。
编辑之读与校对之读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两者不可互相取代。编辑之读,重在“得意”,即从整体上了解书稿的内容,是以句子为单位。校对之读,重在“得形”,要“同”中猎“异”,“是”中搜“非”,是以字、词、符号为单位,要做到“一字不略过”“细辨乎一字之微”[2]。
(二)校对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校对员职业素养的高低也是影响图书校对质量的重要因素,知识储备丰富、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善于通过查阅权威资料来排疑解难的校对员会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从近几年一些出版社的发展来看,出版社的不少工作人员包括校对员对校对工作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校对工作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到出版图书的质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校对员对校对工作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缺乏了解,致使他们没能根据数字化时代对图书校对工作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理念,依旧使用以往校对手写原稿的折校等陈旧的工作方法[3]。
二是校对员的收入和校对稿件的字数挂钩,校对的字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对员的收入,这样就容易导致部分校对员只会做表面功夫,比如仅检查图书的书眉、书脚和图书的体例格式,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发现隐藏在稿件中的政治性、事实性、知识性错误,这不利于提高图书质量。
三、提高图书校对质量的体制机制分析
(一)完善校对工作机制
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要提升图书校对质量,关键是要有制度、有措施,要建章立制,依靠科学管理来提高图书校对质量。要提高数字化时代的图书校对质量,出版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抓起。
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是生产力中最具主观能动性的因素,是事业长效、健康发展的基础。当前,各出版社的校对员在职称、待遇等方面与编辑存在差距,校对员职位、职称晋升困难,提升空间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校对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各出版社的校对工作量单价普遍低于编辑工作量的单价。较低的价格难以吸引优秀的校对员,即使有优秀的校对员愿意进行校对,出版社也很难留住人才。很多优秀的校对员都转向文字编辑岗位。针对这一情况,出版社可适当做出改变,以解决上述问题。出版行业人员都是持证上岗,出版社可实行同职称同薪酬,提高校对员的基本薪酬。另外,出版社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局面。同时,出版社应深化人力资源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赏罚不明的情况,激發校对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另外,出版社应定期组织校对员学习,可以是业务交流,也可以是专门培训。出版社还可以开展编校技能大赛,这既可以调动校对员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其树立质量意识。出版社从管理上考虑这些因素,能不断提高校对员的校对能力,从而提高图书校对质量。
二是严格落实“三校一读”制度。一般书刊都必须经过三次校对(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重点书刊、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终校必须由出版社内具有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的专职校对员负责。1997年,新闻出版署颁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规定:必须坚持“责任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这两个制度是校对的基本制度。
在数字化时代,出版社依然要坚持“三校一读”制度。该制度是保障图书质量的最后一道工序。出版社要严格落实此制度,要求每一位校对员严格依照各项标准来校对图书文稿,不得随意删减任何一个校次。在此过程中,校对员一定要做好原稿、校样的整理工作,并分类保管。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校对员随时查阅书稿,还便于校对员以后分门别类地整理书稿差错,总结出错规律,从而提高校对质量。
(二)强化校对员的思想素质和校对能力
既具物质属性又具精神属性的图书与一般的商品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校对员要注重图书特有的精神属性,严把图书内容质量关,使其内容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时代在发展,图书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也在不断完善,这些都是校对员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只有熟悉这些法规和标准,校对员才能高质量完成图书校对工作,做到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图书向来追求“不诬古人,不误今人”,这也是校对员的使命所在。校对员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校对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校对工作在出版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在具有复杂性、单调性、枯燥性等特性的校对工作中,能够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握好校对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把掌握的校对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图书质量。在校对图书时,校对员要增强责任意识,要认识到校对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校对员要做到一丝不苟,对书稿的每一个疑问都要查阅核实,做到改必有据。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校对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其一,校对员需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主要指语言文字功底、文化素质和知识能力。语言文字功底是校对员必备的基本功,包括字词的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熟悉语法知识以及繁体字、简体字、异体字等。原稿上的错误是五花八门的,也不乏一些知识性错误,校对员要能够合理提出质疑。过硬的业务素质还包括校对专业知识,如对编辑、发排、印制、发行等工作流程的了解;对书脊开本、版面规格的了解,对各种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的熟练使用,等等[4]。
其二,校对员需要熟悉各类软件。在数字化时代,校对员要理解各类软件的运行机制,掌握它们的运用技巧。在数字化时代,手写原稿少之又少,作者的电子文档原稿不外乎三种录入方式:拼音输入法录入、五笔打字法录入、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当校对员熟悉这三种录入方式以后,在校对到语句不通或者不明其意的句子时,就可以运用发散思维,质疑作者是否因采用拼音输入法导致出现音同义不同的字进而使句子无法理解。在后文中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校对员就可根据上次工作经验,快速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提高校对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地,校对员了解不同排版软件也能降低犯错概率,提高工作效率。
在数字化时代,以人为主、以机為辅的人机结合的校对能力也是校对员不可或缺的能力[5]。人机结合指人工校对与图书校对软件(文章以“黑马校对”为例)相结合的校对方式。黑马校对软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在专有名词、错别字校对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图书的校对,从而为校对员提供技术支持,降低其工作强度,提高其工作效率。不过由于图书校对软件只能处理形式化内容,难以有效处理逻辑错误等内容,再加上我国地域辽阔,语言文字复杂,现有图书校对软件所采用的模型或自建数据库无法对语言文字进行全方位的校验,其校对后的书稿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语法错误、逻辑错误以及知识性错误。因此,校对员应对图书校对软件的不足之处有深入的认识,进而在实际校对过程中充分利用其优势,最终达到人机结合、以人为主、以机为辅的快速、高效、高质的校对目的[6]。
四、结语
校对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在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校对依旧任重而道远。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校对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校对能力,掌握人机结合的校对技术和校对方法;认识到校对工作对图书出版的重要意义,提高思想站位,明确自身定位,在校对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确保高质量完成图书校对任务。出版社要做好图书质量管理,增强校对员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从而培养一支思想认识高、工作态度优、业务能力强的校对队伍,为我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和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徐林香.出版校对行业现状调查[J].出版参考,2021(02):46-48.
[2]周奇.现代校对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3]李宏.图书校对质量的制约因素和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08):232-234.
[4]阎宓.校对工作的新趋势与新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7(09):70-71.
[5]岳秀霞.探析如何做好图书校对工作[J].传媒论坛,2021(04):84-85.
[6]齐少楠.数字出版时代图书校对工作措施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2(0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