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摘要]教育本质是集学习、思维、价值三者于一体的认知过程,是知识传授、经验交流以及思维碰撞的融合过程。结合影视类课程资源蕴含的思政元素,文章明确思政可视化教学意义,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可视化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影视资源视觉认知功能,优化思政可视化教学过程,并借助影视资源可视化的叙事特征,形成价值引领的思政可视化教学环境,以情动人,让学生在故事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思政可视化;影视知识;视觉认知;认知过程;认知可视化
当前,教师在进行影视类课程思政教育时,容易偏重思政元素的视觉呈现效果和引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思政视觉认知的实现,存在教学模式单向灌输等问题。同时,简单的教学模式既束缚了教师教学的发挥,也约束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何打破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壁垒,为课程思政教学注入新活力,是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
鉴于此,文章探讨影视类课程思政可视化教学模式。当前,影视类课程以影视资源作为视觉媒介,具有独特的可视化视觉表达优势。对学生而言,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能够弱化知识的认知难度,便于理解知识点的视觉特征,清晰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对教师而言,可视化作为教育理念,能降低师生沟通难度,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设计[1]。要想实现影视类课程思政可视化教学,教师应该在了解思政元素产生视觉认知的前提下,做好思政元素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三个方面的可视化转变,促进知识的传递,助力德育引导和行为塑造。
一、明确思政可视化教学意义,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可视化教学目标
(一)思政可视化教学意义
可视化是思维形成的载体。思政可视化指以增强思政认知为目的,利用各类可视语言将抽象思政元素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并传播知识的视觉表征手段。目前,部分教师依赖于文字、图像等平面形式的可视化知识,集中体现思政概念、理论等表面层次内容,局限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知识传播率、认知率以及与思政元素的关联性认识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利用图文平面方式解释思政元素也过于抽象化,仅注重思维逻辑转化为视觉认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思政知识的传播和思政教育目的的达成。
当前,影视类课程具有丰富的影视资源,影视资源是最直观的可视化表现方式,而思政可视化有助于任何思政元素通过动态化(影视、动画)方式表示内涵及逻辑。因此,影视类课程思政可利用影视资源融合来表示、传递深层次的思政抽象知识和思政元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思政认知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思政内在规律,使学生坚定理想信仰,受到高尚的人格感染,获得真挚的情感感动,领悟真理的力量感召,从而增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实现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
(二)知识与思维融合的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是师生知识与思维认知的互动和冲突。教师不仅要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心,还必须强化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从图1可以看出,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需要处理好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思维塑造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方面,在教学设计上,若影视类课程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仅让学生简单复述、理解和积累专业知识,则会窄化育人目的,忽视学生德育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若影视类课程脱离专业知识而塑造德育思维能力,则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遇到困境,无法绕过专业知识的传授来独立塑造学生的德育思维。
影视类课程蕴含的丰富影视资源,既凸显多元的文化底蕴,也具有独特的渗透形式和内化作用,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影片《美梦成真》中绚丽的彩色,一方面强化固有色彩给人们所带来的温暖体验,另一方面引申色彩的视觉象征,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文化是孕育思想的载体,影视类课程蕴含的影视资源相关知识和理论可以和思政元素结合在一起,既保证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原则性和真实性,又凸显思政元素独特的思想可塑性。由此,影视类课程德育思维的培养应该与专业知识的传授相辅相成,专业知识和德育思维是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两个不同侧面。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德育思维为框架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审美鉴赏力、影视分析力。
二、充分发挥影视资源视觉认知功能,优化思政可视化教学过程
(一)影视资源视觉认知功能
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作信息加工过程,人可利用五官来感知获取环境与自身相互作用的信息,并做出记忆、思考、想象等系列反应。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建立在目标学生认知和自身认知的互动,将学生的认知融入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能够满足学生独特的认知,从而优化课程教学[2]。在影视类课程中,影视资源作为可感知的可视化教学元素,凸显视觉认知经验满足思政可视化教学的特征。因此,影视类课程思政认知功能主要分为两个层次。
1.在知识层使思政元素可视化,形成视觉认知
知识的认知来源于感官的感知。视觉认知以视觉表征为形式,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是对学习者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经验等信息加工,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的过程。虽然认知对象越复杂,认知负荷就会越大,但是人在处理视觉信息的时候认知负荷是最低的,体现显著的沟通力、呈现力及吸引力。因此,影视类课程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影视作品作为教学案例,可让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在规律的同时,形成思政元素的视觉认知,能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2.在思维层诱发认知冲突,塑造思政思维
认知的冲突是发展思维的直接动机。在塑造思政思维逻辑过程中,认知难以用言语表达,可以使用视听、肢体等可视化方式辅助诱发、合理呈现,使学生在获得良好的直观刺激的同时避免认知过载的现象[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认知冲突能更有效地促进思政思维的深度加工。影视类课程思政可以师生共同参与为起点,以学生亲身体验为核心,创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并诱发认知冲突,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打破固有認知,构建全新认知,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二)建立思维塑造和行为指导的思政可视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使用可视化手段进行思政教育时,要充分理解思政元素的视觉认知。认知一般可分为概念性、过程性、应用性三类[4],其中:概念性认知是具体事物是什么的认知;过程性认知是阐明实现具体事物原理的认知;应用性认知是事物理论具体实现的认知。例如:“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影视短片创作”属于应用性认知;采用概念图来解析该认知是不符合应用性认知使用方式的。因此,教师在运用可视化手段实现思政视觉认知时,要充分考虑思政元素融入的特点。只有明确思政元素视觉认知的类别和特点,教师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的思政视觉认知。
基于上述,根据学生知识背景、学习能力以及成长阶段特征,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过程可设置为“观察—理解—实现”,全方位形成“技术性—教育性”的教学认知和“多样性—统一性”的思政认知,实现动态化可视效果和潜移默化的德育塑造,如图2所示。教师可以学生受训能力为前提,从认知角度出发,发挥课堂知识传递视觉逻辑功能,将思政元素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信息,从而塑造思维,开展行为指导。
1.观察思政元素
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思路要形成视觉认知,观察是首要要素,并分为3个板块进行。一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存在联结。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感性观察开始,以“文本—图像—视频”“抽象—具体—具现”“专业—思政—综合”的逻辑串联知识,形成理性认知。认知对象对信息容量是有限制的,最大为七个视觉单元,若超出则容易造成认知负荷,甚至认知混乱[2]。二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联结强度。教师可挖掘、筛选与专业知识存在最大关联度的思政元素,并适时引出思政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发挥思政元素对学生的积极作用。三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推导和引申。知识整合可以促进认知发展,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通过比较、分类、概括等高阶方式转化为连贯性高阶思维[5],从而拓展思维,实现思维“再生长”。
2.解读德育思维
在建立完善的思政元素可视化结构框架后,学生可基本完成“感性观察—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然而,创造性认知和思维能力培养才是关键。在影视类课程中,影视资源文化的多元性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塑造思政思维,为学生解读思政意义。教师可通过相关影视资源对思政元素进行结构式解读,使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并清楚表达,有助于重新建立并加深学生的全方位认知。也就是说,教师可利用可视化技术和工具,辅助学生塑造和拓展思维,减少学习困惑,降低学习成本。例如,教师可借助新媒体和移动媒体,利用网络热点和热门话题,抓住学生兴趣点,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并由浅到深帮助学生进行思维塑造。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打造可视化的影视世界。
3.引导实现行为
知识的传授不仅在“传”,还在“授”。影视创作本质是事物的认知、拆解和重组的过程,注重探究思维与自主实操能力。在影视类课程思政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贯穿知识传授,顺应学生原有思维,以一个知识点为中心拓展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融入思政思维并自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指导自身行为。例如,学生在学习如何剪辑时,一般只会熟练使用工具和掌握基本剪辑原则,教师则可以从剪辑主题、创意生成、表现形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联结,使学生形成长期记忆,培养发散思维。
此外,教师还需要在影视类课程教学中自然融入思政元素,灵活处理有限课时与延展教学之间的矛盾,促成课堂内外多元联动。在影视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在课堂内讲解该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点观察和比较中外制作的纪录片,层层剖析影视色彩的含义、色彩与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色彩如何体现创作者立场,鼓励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和培育专业精神。同时,在课堂外,教师也可以赛事为牵引,训练学生利用色彩创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影视类课程思政只有通过课堂内外多元联动,构成有效的思政可视化结构关系,才能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德育综合素质。
三、借助影视资源可视化的叙事特征,形成价值引领的思政可视化教学环境
(一)坚持打造热点和历史融合的情景学习
在影视类课程教学中,教师以历史设计情景,结合时事、重塑热点,不仅能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还能形成知行合一的教学导向。以热点重温历史,以视听重塑经典,以文化设计情景,是影视资源赋能课程思政认知的重要来源。思政要着眼于历史,教师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丰富的思政元素,充盈影视类课程教学内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也要与时事结合,教师应与时俱进地剖析國内外时事和前瞻动向,帮助学生开阔政治视野,全方位塑造学生的思政认知。教师把握历史与时事的交汇设计,透过历史与时事进行科学性导入与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大局观。
(二)持续锻造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
影视类课程的影视资源承载着感人的历史和鲜活的故事,教师精选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历史故事,联系时政新闻资源,快速重塑有感染力的可视化情景,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可视化视觉信息,使学生置身于历史语境,用心体会和思辨故事中蕴含的精神和内涵。同时,教师也可抛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多维化思想启发和价值诱导,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累积认知经验,形成高阶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锻造专业思维和匠人素质。
(三)努力塑造有温度的中华民族共同情感
思政教学的核心是快速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清晰传递正确的意识形态。影视资源是视觉元素封装好的故事,有助于学生理解已创建好的视觉信息,即理解故事的含义,并迅速沉浸其中,产生临场性情感体验。当学生与影视建立联系时,可视的视觉元素会形塑学生的思政认知,让学生形成主观感受与认知,进入相信与怀疑的语境中,并影响下一阶段的认知和思维。教师可以从立德树人、礼仪道德、爱国美育等方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从而讲好中国故事,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增强学生德育思维能力,从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影视类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引导学生实现思维塑造和知识能力提升。文章从思政元素可视化入手,探索认知视域下影视类课程思政可视化教学模式,以期学生在思政可视化的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赵慧臣.知识可视化的视觉表征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01):75-80.
[2]李光达,谭章禄.基于认知科学的知识可视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03):64-70.
[3]赵国庆,熊雅雯,王晓玲.思维发展型课堂的概念、要素与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8(07):7-15.
[4]卢婧.“可视化”背景下课堂知识的视觉表现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08):3-5.
[5]赵国庆,张丹慧,陈钱钱.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解读: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连贯性想:访学习科学国际著名专家马西娅·C·林教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01):3-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