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昱涵
摘 要: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在社会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因之重塑,借助互联网实现信息的迅速且广泛传播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一方面,新媒体能够提供海量的知识信息,开阔高校学生的视野,运用新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信息良莠不齐,其中的负面信息及不良价值观念可能会对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新媒体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通过正确的方式将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课课堂,改变思想政治课堂单调呆板的局面,教育引导学生对负面信息及不良价值观念进行抵制与防范。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8-0141-04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概述
(一)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内涵
新媒体技术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形式及方面快捷的互动效率将丰富的思政课外学习资源传递给学生,有益于师生广泛开展互动,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应将新媒体平台作为思政课堂改革的重要途径,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提高思政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新媒体技术是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型网络工具、应用模式和信息传播载体,自20世纪末开始,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迅速发展。”[1]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日益深刻的影响。”[2]目前,世界各地思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会形成价值观念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不少学生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来达到辅助学习的目的,使用电脑和网络查资料的占比达71.2%,用于完成作业的占46.2%。数据显示,有66.5%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他们的学习造成较大影响。”[3]新媒体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上老师的解答,网络互动化和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学生学习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非常便捷地查询相关信息,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許多思想上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引导学生与社会进行更全面、更深入、更直接的联系。新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充满活力的教育形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同学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校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结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融合的意义
第一,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显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入知识式教学模式相比,新媒体技术能够大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涵,使教学效果更上一个台阶。借助于新媒体技术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是主要的教学部分,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4]。但是,在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理论教学,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全面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积极抢占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阵地,切实将不良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为当代大学生创造现实与网络的双重保障,从而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第二,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目的相适应。思想政治理论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抽象性,学生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教学质量高低不一,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与目的。将新媒体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可以克服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从而把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带入思政课的教学工作中来,使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知识,枯燥的理论课堂也可以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学生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这样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思政课的实施效果。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僵化单一
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部分师生及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缺乏良好、妥善的应对机制,多数情况下,仅以被动、低效的方式进行回应,直接影响了思政教学的实际质量[5]。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并未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事实上贯穿于大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能够弥补传统的理论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内容缺乏生动性、与社会实际存在脱节的缺陷。尤其是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单纯依靠教科书的编排而从抽象概念到抽象理论对学生进行单向式的理论内容灌输的情形,使学生只能扮演被动的知识信息接收者的角色,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甚至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与之相对应,新媒体却能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多向交流等特点吸引学生的兴趣,相比之下无疑会动摇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
(二)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随着智能终端设备在社会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人们的学习和娱乐方式也因之而重塑,迅速且广泛传播的互联网与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数据显示,青年学生是受新媒体影响最大的群体之一[6]。新媒体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负面影响。新媒体并非是公益的信息交流平台,而是以获取商业利益为运营的主要目的。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夸大、虚构、负面等信息从而达到制造轰动效应以吸引关注度乃至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这无疑会对大学生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有着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新媒体为温床生成发酵,大学生能否坚定信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因此做好新媒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刻不容缓。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其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惰性加深,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也因沉溺于网络空间而缩小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空间[7]。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其缺乏重视,认为利用新媒体组织实践教学费时费力,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短期内效果不理想。思政课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实践教学的有效运行需要高效的保障机制,而大多数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完善、机制不科学等问题[8]。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网络新媒体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新媒体的使用者和推动者主要是高校学生,学生可以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新媒体环境具有匿名性、虚拟性以及开放自由的特点,这导致了其中充斥着大量负面、消极、虚假以及过度娱乐化的信息,且很难通过监管手段予以管制。于是在此环境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为所欲为,为了谋取利益发布了大量与社会道德规范相悖的信息,该现象势必会对大学生群体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正确的引导。
(四)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官方媒体主要通过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渠道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意识观念的传播。这意味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信息是由上至下单向流动,即教育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凭借其对信息的垄断形成了权威地位。新媒体环境中海量的信息源与双向的信息互动模式打破了教育者对于信息的垄断。这虽然有益于大学生自主地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但也会导致教育者权威性不足,引发学生对传授知识的质疑,一旦教育者处理不当,极易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工作者需要具备更高的媒体素养,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并可以将其应用到实践中[9]。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措施
(一)教育教学观念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改革工作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实施,但由于实践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加之未能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导致实践教学改革成效不高[10]。鉴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应该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换代,只有摒弃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并积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格局下教育的发展建设,才能更好地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实践。
当前,传统单一的思政培养方案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只有通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选择多元的文化,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学习支持,让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的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机会,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要充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特性对学生因材施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的专业素质滋养,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新媒体结合网络技术与数据技术,能够体现图片、声音、文字、影像等多类媒体形态,在当前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以媒体结构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适应新媒体教学的特点,思想教育应与之相结合,进行改革创新实践,把新媒体的特点与课程内容紧密相结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新路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融合起来,充分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横向思考,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性思维,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当中,注重因材施教,才能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
(二)在专业设计中融入新媒体,优化培养模式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也要立足于各专业需求设计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及实施途径。各个专业在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聚焦于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力争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求真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与研究风貌。也要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方法,增加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比重,以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高校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强,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和态度看待社会问题,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分享学习经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由此可知,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给教学带来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在线实时指导,有效保证学生的问题和思想困惑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受教育者通过新媒体即可接收到最新的教育信息,教师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到学生的最新动态,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下达最新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便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运用新媒体让学生从各行业优秀楷模、进步人物身上深切感受达到创新务实、敬业守信等专业精神,让学生增强专业意识,提高学生职业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将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
(三)注重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媒体素养
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特别是大学生参与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每个人都能通过新媒体获取与传递信息及思想表达,这给高校教师的传统课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事件,加快推动新媒体和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对课堂的影响降到最小,推动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释放正能量。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总结原有教育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新媒体环境中积极探索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践行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方法,探索适合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此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可以适当兼任与职责任务相关的社会职务和参加工作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从党政机关、企业机构等引进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人员、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政治工作者,充实高校思政实践课程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优质思政课实践教学团队。高校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明确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的热情。
(四)与社会接轨,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刻不容缓。要引导学生用好广阔的社会平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園,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高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联合政府机关、各行各业共同创建思政实践教育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尤其是注重实践形式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挥政行企在学校思政育人的作用,促进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加强政行校企各方合作,多措并举筹措经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软硬件支持,如构建网络平台社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中心等新媒体优势下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通过新媒体平台的反馈功能可以及时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该思政课的实践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支持他们在社区进行调研研究。教师要充分利用新媒平台的广阔优势使学生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钱文彬. 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6):26-29.
[2] 苏顺峰. 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科学大众,2008(04):75-80.
[3] 赵秀红.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 中国教育报,2011-07-05.
[4] 李其勋,何新华.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来自香港“书院制”管理模式的启示[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05):52-53.
[5] 柏宏媛.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评《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互动研究》[J]. 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5):1599-1600.
[6] 芮红磊.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与理念[J]. 传播与版权,2016(01):135-137.
[7] 刘春英. 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J]. 长江丛刊,2018(25):281.
[8] 王珺.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机遇与挑战[J]. 教育观察,2017,6(21):12-13+37.
[9] 张继梅. “蝴蝶效应”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以绥化学院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160-162.
[10] 郑云斌.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03):217-219.
(荐稿人:冯洁,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