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思政”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体系研究

2023-08-29 04:03:34周晓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大思大思政协同

周晓瑜

[摘           要]  新时代对思政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大思政”要求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同向同行。“大思政”格局下的高职院校协同育人,运用整合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完善保障措施、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拓宽综合实践平台等措施,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鍵   词]  高职院校;“大思政”;协同育人;实践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53-04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是从学生现有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思想观念教育。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科学的教育举措,让广大高职学生接受良好熏陶,树立正确的“三观”,成为拥有积极思想的青年,同时也能转变教师的观念,促进他们实现专业成长目标。

一、“大思政”协同育人优势体现

(一)优化教学顶层设计

在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效果不佳较为普遍,经过细致分析发现,思政育人效果较差,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设计简单,讲课方式偏向照本宣科的模式,再加上课程本身偏理论化、趣味性不足,就更难引起学生对思政课的关注,长此以往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大思政”格局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结合协同育人,融合了多个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案,摆脱了传统思政课的枯燥、乏味,优化了教学顶层设计,更容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二)契合学生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管理、服务、建设、生产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职责,旨在服务区域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特点,开发和运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要投身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也要求他们深入了解这些地方的文化历史资源,形成强烈的价值认同,唤起其为地方发展和社会进步效力的情怀。而且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较强的自我约束力,缺乏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的欲望与需求。开发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运用在思政课教学中,能够直观、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头脑,为思政课教学找到恰当的抓手,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生长期以来对这些东西有所耳闻,但又知之不深,因而教师可以开发和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助力思政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

传统思政教育浮于表面,教学任务完成后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思政课程是一门偏理论的课程,主要由教师采用讲授的方式,通过向学生说时事、讲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只停留于课堂之上,难以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导致课程与实际生活脱离。“大思政”格局下建立协同育人体系,更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在“做”中改变错误的观念,端正思想态度,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提升思政教学质量

提升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质量,需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时事政治漠不关心,他们缺乏最基本的政治意识及学习政治的动力;二是教师缺乏对课程的重视,教学方式单一,导致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单一,课堂上侧重于进行宏观探讨,忽视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新知。“大思政”格局下的协同育人模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实践经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大思政”协同育人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育资源整合不当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学工作的资源,并非只有学校统一分发的教材,将思政教育课程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美学等多学科相互结合,在完成思政教育目标的同时,亦可促进多项技能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形成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下的“大思政”协同育人模式下,还存在教师对教育资源整合不当的现象,只能为学生呈现单一的思政课。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是落实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借助科学的育人方式、完善的教育制度,可以促进学生转变思想,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健全的思政工作机制是确保各工作程序顺利运转的前提条件,这对学生、教师及学校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单打独斗”“独立教学”的情况依然盛行,导致思政课程并未真正发挥实效。

(三)保障措施难以到位

为“思政育人”提供保障措施,解决好“应对措施的制定”问题,方能确保思政课程顺利开展,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学校是教师、学生的后盾,校方应制定一系列维护个人利益、促进师生发展的举措,但随着教育功利化日趋严重,学校方面对思政工作的开展重视程度不够,也未能给本校师生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三、高职院校“大思政”主体间的协同育人体系建立

(一)基于学情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学生需要,促进个体发展

“大思政”格局下建立协同育人体系,应该如何满足“人”的利益,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首先要明确面向高职学生开设思政课程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格局,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影响下,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有利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影响下,实现在各个领域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高职院校应从学情出发,借助“整合教育资源”的手段,为其呈现更优质的思政课。

鉴于存在学生对思政课程兴趣低下、课程并未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等问题,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决定改变当下的窘境:要求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组组织全体教师,以“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主题积极备课,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号召教师相互分享教育心得,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帮助教师融合教育资源,让课程呈现亮点,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基于学情整合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涵盖时事热点、艺术、科学、专业课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接受思想熏陶,还可发展其他多个领域的技能,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學习兴趣。

片面传授思政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为什么做,这种单刀直入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难免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教师的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若能跳出现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赋予思政课更多亮点,在提高课堂参与率的同时,亦能促进学生在多个领域的发展,从而培养一批思想修养高与技能过硬的优秀青年。

(二)积极开发隐性思政课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大力挖掘、开发和利用专业课教学、实习实践、校园文化、教师资源、学生资源等多个领域的隐性思政教学资源,使其与显性思政教学资源共同形成强大的思政教育合力,拓宽思政教育的覆盖面。挖掘专业课教学中丰富的隐性思政教学资源,凸显其教育意图以及思政教育的色彩,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与思维习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和专业课教师联合,大力开发其中的隐性思政课资源;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隐性思政素材,编制成相关的教学课件和素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推动专业课教师摒弃错误的“唯技术论”“主知主义”等多重误区。

其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各个专业不同课程的具体特点、价值理念与思维方法,对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深挖,开发与专业课程价值引领与特点相适应的思政资源,为各个专业的受教育者打造“分类分级”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体系。思政课教师可以适时展示这些内容,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专业课素材的关注,让学生看到这些内容同样适用于思政教育,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端正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此外,还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史、专业发展史、本校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教育工作者爱国爱党、科技创新的丰富史料融入其中,让学生从专业角度向他们看齐,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鉴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思政课程存在较强的共通性,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适当借鉴、参考本科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素材或者慕课,与此同时,要强化教研科研,逐步增强开发利用网络思政教学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瞄准他们缺乏较强的学习能力、心理认知存在偏差、学习重难点把握不准、缺乏较强的自律性与学习热情、文化基础较差等问题,结合高职学生所学专业课程、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网络新闻素材或者热点话题加工改造成学生熟悉其内容、但说不出其思政理论教育价值的相关问题。教师要设计环环相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和情境,吸引不同层次的学生深入思考,开发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充分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进行分析和探讨。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间短、课程体系不够完整等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微课教学、翻转课堂、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模式,融入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或网络传播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思政课可以帮助他们化解所遇到的多种问题。高职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网络化素材,创新思政课理论内容的教学表达形式,让学生精准把握其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交互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与此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提供事先设置的诸多可能的答案,引导学生“甄别”这些内容,并在科学思考、研读理论、实践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答案。这种方式有利于深化学生的思考,提高思考分析能力。

(四)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努力健全高职院校工作机制

“大思政”格局下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最终目的是落实思政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维系学生的个人利益,促使其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实际工作中,思政教育成效甚微,难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机制不健全,如此一来,教师便无法“按章办事”,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也不高。学校方面需引起重视,及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健全思政育人工作制度。

以本校为例,学校通过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例如,教师照本宣科只传授理论知识;学生的出勤率不高,学习的主动性较差;教学效果不明显且未能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反思思政教育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如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都是终极性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造成师生双方对思政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此以往,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此类问题,学校需要组织相关教师就“健全思政教育工作机制”开展会议,针对当下情况,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巡课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考核中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打分,分数将作为个人评优评先评职称的重要标准。通过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促使他们严格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是否能落实立德树人之目标,是否能维系学生的个人利益促进其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教师的“教”。积极健全思政工作机制,督促教师认真“教”,才能有效落实每一项育人目标,学生才能从思政课中受益。

(五)基于校情完善保障措施,推动思政教师走向专业成长

“大思政”格局下建立协同育人体系,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利益,还应关注教师的成长。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想给学生半杯水,教师先要有一杯水。”学校的育人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是否能获取这“一杯水”。基于“大思政”格局进行协同育人,学校方面应基于校情积极完善保障措施,例如,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研讨或教学大赛,努力促使教师转变传统观念,主动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地实现专业成长目标。学校完善的保障措施,能让教师更好地完成各项育人工作。

目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不足,难以实现所在岗位的教育价值,因此最终教学成效不甚理想。经过认真反思与总结发现,首先,教师自身专业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无法呈现有亮点有特色的思政课;其次,学校的保障措施难以到位,未能建立起“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导致教师缺少进修平台,难以实现专业成长目标。基于此,学校应主动牵头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改革,研究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方式,同时也为专兼职思政教育的教师提供专业资料书,鼓励他们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是“利益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满足了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如此一来,他们就能为学生呈现最优质的思政课,能为莘莘学子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实现了蜕变,便能以最佳状态投入教育事业中。

(六)构建完整协同育人模式,培养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应同向而行,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在学校的推动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专业课教师对思政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且缺乏一定的思政育人能力,他们更愿意将时间花在讲解专业知识方面。出现此类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模式不够完整,导致专业教师尚未具备思政育人意识。当务之急应是唤醒、培养各专业教师,在传道、育人方面的自觉性,督促他们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思政专业教师仍旧采用“单打独斗”的模式开展日常教学;专业课程教师侧重于本专业理论、实践知识传授;学校协同育人链几乎处于断裂状态;学生对思政知识学习兴趣低下。为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学校应以专业教师为突破口,首先致力于思政育人知识的激发,比如,借助知识竞赛、评优名额竞争、学生评分等手段,促使专业课教师意识到构建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励他们主动做出改变,主动寻求专业思政教师一起建立協同育人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课教师的能动性,满足其个人利益、专业发展的同时促进思政发展。

(七)积极搭建综合实践平台,教师协同学生共迎巨大蜕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的协同育人不能只停留在“说”的层面上,要在实际行动中感受真理、验证真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支持、鼓励学生回归生活、拓展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升华个人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际行动中,用心感受美好品德与人间真情,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收思政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行为转变和情感升华。

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师生对真理的认识仅停留于课堂上,因此,思政教育对学生并未产生深远影响。此类现象在高职院校中较为常见。如何做才能从根本上促使师生发生蜕变呢?最佳的方式自然是拓宽综合实践平台,丰富教师的“教”、学生的“体验”。例如,由学校主动牵头,组织师生拜访当地的养老院、儿童福利院,让师生亲身感受创建一个温暖、有爱的社会对特殊人群的现实意义;在献爱心的过程中与特殊人群亲密接触,感受“人间自有真情在”的道理。实践过后再将“做”升华到“想”,要求参与实践活动的相关人员撰写心得感悟,促使他们在思想根源上发生转变。

实践过程中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情,了解社会发展形势,开阔学生做人做事的眼界,在潜移默化间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亲身实践中用自己的慧心和勤劳的双手,为身边的人们谋福祉、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结束语

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但是“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大思政”格局下建立协同育人体系满足个人发展利益,促使教师及学生做出改变,能为国家输出更多具有专业资质、素养过硬的优质“筑梦者”。

参考文献:

[1]史小娟,董莉利.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践网络平台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SWOT分析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21(12):12-14.

[2]丁斐.高校大思政视域下的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山海经,2020(14):250.

[3]徐瑶.高职院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分析[J].现代教育论坛,2019(12):27-29.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大思大思政协同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2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 00:52:30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求知导刊(2016年25期)2016-10-17 23:41:55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22: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