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教育局教研室(530500) 蓝武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课程资源的使用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多角度挖掘其育人价值,与课程内容形成有机联系,促进课程目标全面达成。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
近年来,在国家均衡教育发展建设中,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校容校貌得到了显著改善,校园文化底蕴、教育氛围进一步提升,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师资配备合理统筹、科学优化。但也存在着信息较为滞后,课程资源比较缺乏、教师应用数字资源进行日常教学比较少、在创造性使用数字资源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上还比较欠缺等现象。
数字资源的应用,以其“源自教材,服务教学”的独特优势,依托互联网的丰富优质资源、数字媒体的运作模式、大数据的技术手段,打造融教材、数字资源、学科工具、应用数据于一体的立体化教材,为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搭建了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的课堂实践支架,有利于突破农村语文教育教学的瓶颈,打造农村小学语文高品质课堂。
学生的认知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的。原认识经过有效的引导、内化,生成新的知识体系,而认知经验又在新一轮的积累孕育中,为下一个新知的生成做铺垫。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的第二课时,教师抓住课文中心句“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资源平台里的互动式多媒体练习题,列出表现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并把六个表示心情状态的词语拖拽到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学生上台操作,融入语句情境,感受沃克医生的态度变化过程,通过沃克医生截然不同的态度这一条明线,发现了刘伯承的心理变化这一条暗线,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把两份电报的文字转换成录音,通过资源平台内嵌的资源引入导课环节,营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氛围的营造和环境的铺垫。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小毛虫》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复习“笨拙”“轻盈”等12 个生字词后,利用资源平台呈现小毛虫形象的蜕变过程,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经验,整体感知小毛虫的一生经历了毛毛虫、茧儿、蝴蝶的成长阶段。这样教学,既梳理了上节课的知识点,又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了起承转合的教学效果。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教师通过播放白鹭飞翔、站立等的视频,帮助学生复习背诵第5 自然段,让学生感受白鹭的美,从多维度、深层次体会中心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如此“温故”,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把新旧知识很好地联系起来,为下文的学习找好了生长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语文材料是由字、词、句组合而成的,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缺乏学前阅读,字词积累比较欠缺,语言文字基础薄弱。活用数字资源的生字卡片、生字测评、复制克隆等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资源工具理解字词、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重点字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通过找近义词或者反义词来理解词语、运用拆字组词法来理解词语等,能够丰富学生的词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教师充分利用数字资源设计识字、书写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数字资源“海滩拾贝”,引导学生认读“岩”“饶”“参”等12 个生字:美丽的蓝色海滩上,摆放着12 个生字宝宝的小贝壳,每个生字又分别链接了字形演变动画、书写笔顺动画,生动直观地展现了字形的演变过程,并且数字资源中还呈现了生字的反义词、近义词,列举了常见词组,设计了选词填空练习。如教学“划”字时,学习单上配了划船的图片,附带“划船”的词语理解,并且出示了异形同音字“画”“划”的选字填空题:“周末上完了绘( )课,妈妈带我去公园( )船。”教学多音字“参”字时,数字资源是人参的彩色图片以及字形演变动画,还着重设计了多音字“参”(cān,shēn)的练习:“为下文选择正确的读音:周末,我和妈妈参( )观了东北特产博览会,看到了人参( )、貂皮、鹿茸等特产。”在指导学生学习“成群结队”一词时,教师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平台中的聚光灯、网络查找、白板克隆、动态图等资源和手段来教学。首先,利用聚光灯聚焦“成群结队”一词,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抓住关键字,理解词意。其次,利用“百度”搜索成语,播放“成群结队”的视频,加深学生的理解;利用白板克隆的方式把鱼儿的图片多次复制,打造很多鱼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直观感受鱼儿的多。最后,出示小鸟成群结队飞翔的动态图,引导学生完成说话练习:“成群结队的小鸟在天空中飞过。”“成群结队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样教学,使学生多方面感受“成群结队”,让词语教学层层推进、扎实有效。
又如,在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中,学习“珠”字时,教师利用资源平台,先出示象形图——左边是三颗串起来的珠子,部首是“王字旁”,写法为玉不加点;然后出示珍珠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珍珠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珠”是一种小小的、圆圆的、亮亮的东西。这样,学生就在直观感受中理解了“珠”的意思,并记住了字形。教学中,教师还利用多种资源平台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摇篮”“亮晶晶”“躺”等生字词。学习“摇”字时,教师同时出示带拼音田字格的“摇”和摇篮实物图片,播放摇篮曲,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思考:“为什么小水珠要把荷叶看成摇篮呢?”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那一颗荷叶上的小水珠,在入情入境中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从观察笔画、字形、结构,到执笔写字的姿势,学生通过交互动画,一边观看书写演示,观察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一边书空练习笔顺。教师则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让学生描红练习,再利用投屏功能展示学生的书写情况并评价。
利用数字资源开展字词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读书的有效方法,是在多次朗读中渐渐从初读走向精读。古人诵读特别强调“口诵心维”。语文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语文教材呈现“双线”编排结构,教学时既要落实语文要素,又要落实单元主题。教师借用数字资源平台的优势,通过内嵌的笔记、书签等独特功能,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搭建可持续、高效率的学习支架,有助于学生告别“哑巴语文”,习得学习方法。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中,学生通过找句子、圈画关键词等方式进行学习,但思考的层面还不够深入。为此,教师借助资源平台的笔记和书签功能补充了“毛岸英八岁流落他乡”的资料,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毛主席不仅痛苦,而且还深深地自责、愧疚的心情。这时,教师又增添第二个笔记:“毛岸英带着弟弟过了6 年的流浪生活,与父亲毛泽东取得联系后又被送到苏联学习,这一去,就是10 年。”笔记的扩充功能,层层递进,打开了学生的感知视野,助力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突破了思想上的难点,使学生明白了:在顾小家还是扛起一国重任面前,毛主席已经给出了答案,文中看似简单的“站”“仰”“望”的动作把这位领袖复杂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课的教学,为了突破“体会人物的内心”这个教学重难点,教师利用学习单支架、情景问题支架、情感体验支架、表达迁移支架、读写一体支架等,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出示学习单的要求“列举三个关键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内在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的思想充分地交流、交换、互促,边读边走进刘伯承的内心。接着,教师借助数字资源平台,让学生经历“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朗读”的学习过程,体会刘伯承坚定的革命信念、意志如刚的英雄气概。这样,学生对“军神”一词的理解便水到渠成了,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然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补充大量的战争资料、历史资料,结合数字平台嵌入的视频《革命英雄》短片,呈现中国近代的英雄人物事迹,为“以文化人,学以成人”的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穿越历史时空,触摸革命英雄的赤子之心,使学生对单元学习目标有了充分的感受,让单元主题落地生根。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够助推课堂的深化与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语文课程的实施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它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习得语言上。借助数字资源的关联性等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让学生亲历言语实践过程,掌握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技能,强化学生的读写迁移,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的课堂作业,聚焦写作方法——“借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达人物内心”。为此,教师布置习作作业,巧妙地设计了“情境任务卡”:“请你选择下面一种情境。一是(焦急),车准备开了,李洋焦急地等同伴。二是(喜悦),姐姐见到了十年没见的好朋友。”小练笔富有情感,给学生创设了表现的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的设计中,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语言输出困难,不知道表达什么的时候,教师充分运用数字资源、表格清单、思维导图等,为学生的习作搭建支架。通过聚焦“趣味”“特点“典型”“行文”“评价”等环节,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感知怎样写人、如何写事,一点一点地激发学生的习作愿望,再通过怎么写、怎么评,架设分享、评价的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讲,知道怎样一步一步地去学、去写,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白鹭》一课的课堂作业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学会借鉴运用,以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其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大作家这样,化用经典的句式来形容事物,体现事物的内涵之美。”教师设置“想象练笔:“白鹭可能还会做什么呢?想象一个场景,学习作者把喜爱和赞美之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当中,写几句话。”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写作,深度感受内心的美,为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心爱之物”做好铺垫。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经历由知而能,由能而智,由智而善的进阶式体验,就能在语言应用中提升习作能力,获得“带得走的语文”。
综上所述,数字资源的合理运用,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资源综合起来,把静态的内容灌输变成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准确把握,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以学生的“学”为主的生本课堂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为高效语文课堂奠基,为“品质教育”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