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析语言 感受情感 立德育人
——谈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

2023-08-29 08:39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222000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6期
关键词:革命文本课文

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222000) 张 丽

与以往版本的语文教材相比,统编语文教材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篇目明显增多,这足以看出编者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对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认识不到位、解读不深刻,导致仍然以单一的、机械的模式展开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法凸显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一、挖掘实践点,品析文本语言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编排隐含着编者强烈的教学意图与明显的教学价值取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类课文时,教师要善于从语用的视角去挖掘文本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带领学生赏析品味,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关注细节描写,品析人物形象

统编语文教材选编的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多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故事内容生动感人。教学时,教师要从描写人物的细节或者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刻认知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特点。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一文,从语言、动作来表现黄继光舍身堵住枪口的壮举,塑造了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教学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黄继光主动请缨时的语言来感受他完成任务的坚强决心;接着,引导学生从描写黄继光顶着机枪的射击匍匐前进的语言“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中感受他在身体受伤的情况下每前行一步的艰难。就这些语言进行品味,不仅使学生对黄继光为了革命胜利,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语言表达效果的理解。

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军神》一文,有这样的一段描写:“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抓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一句子,并说说自己从这一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自己从“手背青筋暴起”中感受到刘伯承因为疼痛,手在用力地抓住床单,以此来缓解手术带来的痛苦;有的学生从“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这句话中感受到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但刘伯承还是一声不吭地在坚持着,表现出他钢铁般的革命意识。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感受人物形象,能让学生对人物特点的认知更加深刻。

(二)引导对比阅读,感悟语言特色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作者对革命精神的赞美、对敌人的痛恨之情。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对比阅读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领悟其表达特点,使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表达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以及对帝国主义的痛恨之情。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选编了《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三首诗歌。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对比阅读的形式,体会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相似之处。这样,使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三)关注文体特征,感知形式之美

统编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别具匠心,革命传统教育类的课文包含有不同的文体。教学时,教师从文体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鉴赏,能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的形式之美,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除了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还有其他的文体。如《少年中国说(节选)》是一篇半白话的论说文,《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诗,《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说理文。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文体特点引领学生感受文本独特的表达形式,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理解认识不断深化,为学生今后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奠定基础。

二、关注内容理解,感受文章情感

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捕捉学生的困惑点与生长点,采取易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的形式,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历史事件的真实、具体以及英雄人物的可亲、可感。

(一)补充资料,降低理解难度,体会文本情感

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时,教师要依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为学生介绍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朱德的扁担》一课中,朱德和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食上山,“会师”“根据地”指的是什么意思等,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因此需要下山去挑粮食等。”这样补充了相应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对朱德作为总司令还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的精神感受就更加深刻,激起了对朱德深深地敬佩之情。又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记叙的事件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文中的许多地方学生都感到难以理解。如“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军阀张作霖”“局势越来越严峻”“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侦探”等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相关事件、人物的描写。如果对时代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阅读时就会存在障碍。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上网查阅李大钊的生平事迹以及《李大钊遇害之谜》一文来读。这样,学生对李大钊坚定的革命信念以及高尚的理想等精神品质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二)联系统整,实施整体教学,深化情感理解

统编语文教材编排了不少的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单元。这些单元中的每篇课文之间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是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的,它们以语文要素或者情感主线串联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时,教师要注重阅读内容的联系统整,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为深刻。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底”,选编的四篇文章是《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从表面来看,这些文章之间毫无关联,而实际上它们都属于革命岁月的光辉历史。教学时,教师可采取单元整体教学的方式,从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条主线出发,把阅读内容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这样,使学生由对单篇课文的理解转化为整个单元的融通式的情感体验,在无形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与教育。

(三)关注朗读,读中理解感悟,深化情感体验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在语言上颇具特色,极富感情色彩。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作者的情感,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以四字词语组成,激情满怀,非常有气势,读起来有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之感。由于这是一篇半白话课文,学生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教师通过范读、男女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入情入境,读出文本的气势与意蕴来。又如,《七律·长征》这首诗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险,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诗歌内容丰富,气势恢宏,表现了诗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诗时,要让学生用高昂的语调、略快的节奏去朗读,读出对红军战士的赞颂之情。另外,“不怕”一词要让学生读得坚定有力;“万水千山”的读音要拉长一些,以表现出红军战士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很多;“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要读得欢快、流畅一些,语调稍高,读出红军走出岷山之后个个笑逐颜开的精神面貌来。这样在读中理解、感受,避免了教师的机械讲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倡导“文道统一”,落实立德育人

“文以载道”,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育人使命更加明显。为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内容特点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革命理想教育,根植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目标。

(一)联系生活,感受人物精神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所描写的革命领袖、英雄人物虽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想一直活在当代、活在现实生活中。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真正领悟人物的精神内核并从中受到教育和熏陶,联系生活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在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找一找自己身边舍小家为大家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师让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身边有哪些为了人民利益而宁愿牺牲自己的人。这样把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就在自己身边,而且使学生产生向英雄学习的决心。在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不仅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发现身边人物优秀品质的好习惯,而且使学生产生向优秀人物学习的决心,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审视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文章时,要想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除了让学生联系生活,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谈感受,使学生在自我反思与审视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清贫》一课,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方志敏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悟方志敏甘于清贫、矜持不苟、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在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如何看待“贫”与“富”呢?教学这一课时,在学生体会文章表达主旨的基础上,教师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审视,想一想:我们该如何看待贫与富?现代社会还需要倡导“清贫”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议一议,以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挖掘了文本中能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实践点,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能端正学生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育,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丰富活动,促进思想形成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以避免学生对人物形象认知的扁平化的现象。为此,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展开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促进学生形成革命理想。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难忘的泼水节》《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类反映领袖人物精神品质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办一期以“走近 ”为主题的手抄报,让学生对领袖人物有更为立体、丰满的认知;教学《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教学《清贫》《军神》《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类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方志敏、刘伯承、李大钊的故事来读一读,并组织开展班级故事会。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对人物的精神品质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让学生对人物产生亲近感,心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综上所述,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挖掘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样就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猜你喜欢
革命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