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生态灌区建设和技术保障研究

2023-08-29 04:33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6期
关键词:节水净化水资源

安 军

(梁山县引黄灌区事务中心,山东梁山 272600)

0 引言

目前,全球有28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12亿人面临缺水问题。我国也是水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多年来地下水位不断下降,2022年全球极端干旱天气又导致我国多地河流断流。而农业又是用水量极大的产业,在水环境破坏严重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方案。灌区是农业发展的输血管,对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维护生态经济平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灌区忽视生态系统建设,对水文地貌气候和动植物多样性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国土辽阔,水旱灾害频发,在全球气候恶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发展。这导致发生旱涝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这不仅要求加强灌排功能,更要通过生态灌区的建设,一方面实现旱涝保收,另一方面实现灌区可持续发展。

1 农田生态灌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通过生态灌区的建设能够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匮乏、农业基础薄弱、地下水下降以及农业缺水事故频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灌区供水能力。灌区除了农田灌溉,还要向企业和居民区供水,在城乡建设中地位非常重要。生态灌区的工程体系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配套水源工程、水渠管道、配套水工建筑物、田间工程等,提升了水体的净化功能。和传统灌区相比,生态灌区更须遵循生态规律,能够合理调配水资源,充分补给地下水,涵养水源,净化空气,提升水质标准,为周边居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二是更有利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灌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丰富。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有利于充分发挥环境和自然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维护土壤,保护植被,延缓水土流失,打造节水、优质、高效的复合生态系统,合理设计鱼类洄游、动物栖息的空间,为水生动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在荒漠地区,灌区能够扩大绿洲的面积,还能向生态恶化地区输水,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三是有利于最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持续建立节水意识,提升节水能力,发展节水工艺。在减少农业取水量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粮食增产,遏制灌区“病险”,解决抗旱能力低的问题。传统灌区强调多引水、多浇地,节水意识不足,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比如很多地区多采用大量建设沟渠的引水方式,蒸发量大,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差。生态灌区可以建立持续节水能力,相同灌水量下,流程可以增加2倍以上。四是实现源头治理,将灌区的污染物输出降到最低,提高污水循环利用水平。传统灌区杂物和污染物较多,采用管道引水等容易造成堵塞,通过加强源头治理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象,更有利于管网铺设,实现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更有利于应用水动力净污原理和领先的生物防控技术,在水体流动过程中逐步稀释污染物。五是灌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水旱灾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效的灌排设施是旱涝保收的根本保证,我国灌区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产量超过全国的1/3,提高生态灌区建设的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生态灌区也为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是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的优质区域。

2 传统灌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先进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耕地灌溉率极高,一度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大型灌区多达456处,中型灌区7 300多处,小型灌区200多万处,大中型灌区亩产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0%。目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升了将近1倍,但是和以色列高达95%的灌溉利用率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循环水利用方面效率较低,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先进灌溉技术应用较少。在输水方面,大部分地区仍然以沟渠为主,自动化程度低,低压管道少。滴灌系统关键技术仍需攻关,比如喷头堵塞,设备昂贵等。智能化程度较低,信息化控制、自动化应用、田间监测和大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2.2 硬质化人工技术造成生态退化

传统灌区以拦蓄水工作为重中之重,一般将传统河流通过人工方式改造成直线和折线渠道,比如将河道横断面改造成规则几何图形,使用混凝土和硬石等材料堆砌河床和边坡,通过修建大坝和人工湖等方式让河水流动非连续化,这使得水流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是世界上水坝建设最多的国家,尽管水坝建设大大地提升了供水能力,但是也改变了传统水系的自然生态和结构。河道上下游水位状态变化非常显著,河道加宽会降低水深,断面形状会造成流速单一化,河床坡降会改变泥沙输送量和形态,影响动植物栖息地。沟渠河网的顺直化会造成上游河床坡降变陡,泥沙裹挟增多,河势不稳。硬质化河道虽然加强了防洪功能,但是也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对生态平衡有一定的破坏。

2.3 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原本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灌区的过度用水又造成了工程性缺水,并且严重挤压了生态用水量。过量饮水造成了河床抬高,河道退化,降低了水体净化和水源涵养能力,严重时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土地沙化。我国农业用水过度开发利用的现象也较为严重,农业用水消耗量巨大,尤其在旱区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比灌溉发达国家低0.7 kg/m3左右,水土资源生产效率仍然需要提升。我国渠道80%左右是土质,配水系统的节水改造较差、渠道防渗率低、水质含沙量大,泄漏率将近50%,降低系统节水使用的效率。很多灌区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技术改造步伐较慢、灌溉系数低。在加压灌溉模式下,能耗较高,耗电量较大,能源浪费较为严重。

2.4 农业生态污染现象严峻

由于水肥利用率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灌区水体污染加剧,传统粗放型施用方式让大部分农药化肥进入到土壤、水体中,并且逐渐从农田水向河流水、地下水和海水转移。很多地区土壤盐碱化严重,比如在新疆地区1/3的土地存在盐碱化的状况,在节水灌溉下,对盐碱地改良造成了一定的挑战。此外,土壤重金属富集也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造成生态恶化、农业面源污染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农业用水超过区域承载能力,也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区域污染严重。

3 农田生态灌区的建设优化和技术保障措施

3.1 农田生态灌区的优化建设

一是做好功能优化,合理规划山、水、林、田、湖的生态功能,优化景观要素,系统解析蓄、输、配水,防风固土,环境保护和农田生产等功能定位。二是结合本地灌溉区域特点进行土地资源优化,将农田防护林用地规模控制在5%左右。在大型渠道岸边设置环境保护区,隔离污染物。三是对有盐碱威胁的区域,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循环排水处理等方式促进其转移。可采用灌排分区调控模式对土壤水盐进行调控,延缓土壤积盐过程。四是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综合水网建设进行调控,实现水、土、生、环的协调,形成高效输配、节能降耗、节水增效的灌排系统。比如采用高位水源调节,长距离管道输水,自压节水灌溉等技术进行处理。五是灌区骨干河道多采用草皮、树木、水生植物、进行护坡,在人工湿地将砂石、土壤和挺水植物、灌木分层次种植,更好地吸附污染物,提升净化能力。

3.2 灌区控污技术措施

从源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排放,使用先进植保机械,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应用疏浚技术,挖出河道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底泥,既能降低河床高度,还能够实现资源化利用。对生活污水采用生物膜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进行集中处理,在清洁能源驱动下实现循环利用,并且充分利用水池、水塘、滩地等结构形成人工湿地。除了对养殖污水进行处理,还应该实现沼气、沼液、沼渣的资源化利用。灌区农田要创造绿色生态的农耕环境,交通道路可采用透水材料铺设,居民区设置排水系统和垃圾污水。

3.3 灌排渠系生技术措施

传统人工景观的硬质结构会造成污染物质更容易进入水体,影响了污染物的净化。过度依赖人工景观还会造成珍贵植物消失、水体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灌区生态系统退化。因此河道尽量采用原生态设计,增加其曲折性和连续性,减少硬质化结构。可设置多级人工落差,以橡胶坝控制生态流量、水位和水量,沟渠河道中采用生物填料提升非点源污染的净化能力。建设丁坝、挑流坝,形成多样的河道和水边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灌排渠系进行优化,在长沟中分次灌水,改连续灌为波涌灌,通过加快水的流速,减少流水频率,减少输水过程的渗漏。设计多级人工落差、减缓坡降、保护河床,可提升鱼类的洄游,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可以通过壤质土地中扩大流程,其节水量能超过30%,也能够降低冲刷力。可采用网垫植被复合型技术等方法护坡,其柔韧性强,能够有效应对洪水冲击和拉扯。

3.4 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一是利用水生动植物的净化功能。比如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睡莲、荇菜等浮叶植物,凤眼莲、浮萍等漂浮植物,狐尾藻、金鱼藻等沉水植物。其净化原理主要如下:通过水生植物的物理作用降低水流速度,去除悬浮固体沉淀,为人工湿地土壤提供隔热层。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吸收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分解有生物等污染物,同时吸附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含酚有机物。通过水生动物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净化污水,细菌和真菌摄取污染物,再被原生动物所吞食,无机物被水生植物吸收,进入到鱼类的食物链。二是采用生物填料技术,使用鹅卵石等天然材料或者绿色纤维等人工合成材料,在聚集生长中形成生物膜,接触面积可扩大百倍以上,大大地提高氧化和分解能力。也可采用仿生植物材料,以细菌为生物源,在表面形成生物膜,实现净化的目的。三是使用生物浮岛技术,如使用质量轻、抗腐蚀性强的发泡聚苯乙烯,岛上种植植物形成净化系统。四是生物沉床技术,将沉水植物种植在沉床上,对富营养水体进行净化。

3.5 提升灌区技术贡献率

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灌区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重点解决堵漏等问题,配合低压管网等设施,提升节水效率。应用大数据、卫星观测和机器人监测等技术,深入研究水体净化和灌区水文规律,为科学制定生态灌区设施配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使用智能化设备实时监测农田墒情信息,做好数据采集和分析,以更好地辅助灌溉决策,实现水量调节。对渠、水、林、田、路全面监控,分析水、肥、气、热、盐、生、光、药对作物生长的胁迫,通过精准灌溉实现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同时对农田小气候进行调控,如采用冠层遮光技术、作物间套作技术、土壤环境调控技术、地下水环境调控技术等。

4 结语

灌区承担了我国大部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加之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水资源短缺、灾害频发。因此在加强生态灌区的建设、不断优化技术措施、减少大水漫灌、节约农业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猜你喜欢
节水净化水资源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节水公益广告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陶色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