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劲松
(中共邢台市襄都区委党校,河北邢台 05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通过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各地都在不断地改革探索以培育特色农业引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邢台市以“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通过充分挖掘农业潜力,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等多种方式,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总面积约1.24万km2。据统计,2020年邢台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11.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14.2∶37.4∶48.4,粮食播种面积763 513.4 hm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 990.5 hm2,中草药材总产量9.4万t,蔬菜播种面积55 792 hm2,园林水果产量106.2万t,食用坚果产量5.2万t,猪牛羊禽肉产量29.6万t,水产品产量0.6万t。境内地势高低悬殊,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平原自西而东阶梯排列,山地占总面积14.21%,丘陵占总面积15.29%,平原占总面积70.50%。2020年全市耕地面积608 697.33 hm2,灌溉耕地有594 660 hm2,有效灌溉率较高,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基础。新时代,全市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农民纯收入不断增加,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粗放式发展,使邢台农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以及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近年来,邢台特色农业取得较快发展,不断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型。一方面邢台市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按照“稳粮、压棉、强畜牧、扩蔬菜、增林果”的发展思路,加快小麦、玉米、油料、果品、乳品、肉蛋、食用菌、蔬菜、水产和杂粮等十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着力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是加快调优种植业结构,坚持“以水定产”,将原先的高耗水作物种植地块改为适应性种植,向高端设施蔬菜、优质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优农产品和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作物方向调整。二是加快优化提升畜禽渔养殖业,调整区域布局,在稳定传统猪禽养殖规模的同时,积极扩大草食牛羊养殖规模,依托水域资源发展水产等特色养殖。三是实施兴林富民行动,加快八大果品基地建设,对接国内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及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将优质果品推向全国市场。2020年1月份至2022年9月份,全市新增“万元钱”面积8.53万hm2;202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2.45万hm2,标准化种植规模达0.67万hm2;蔬菜、畜牧、果品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到319.7亿元,占比55.1%,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当前,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在规模化发展方面仍有欠缺,农业特色优势和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特色农业生产大多依赖散户种植,小规模经营,存在特色农产品面积不大、产量不高的问题。尽管一些农产品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食品等品质认证,但产品品牌影响范围局限于当地附近,地域特色不凸显,产品内在价值未能转化,导致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量不大,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壮大。
目前,现有大部分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还处于前期投入阶段,与原有农业基础设施不相协调,并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导致当地农产品产业链条单一。特色农业产业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生产模式,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巨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设施改造提升的进程。
农户家庭是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力军,更是特色农业的主要生产者,当前主要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或“收购商+农户”的方式,从事“加、储、销”的企业或个人较少,甚至某一特色农产品无企业或个人参与,市场化竞争水平较低。同时,销路的不畅导致农户对自身特色农产品提质升级的动力不强,在市场开拓和产业发展上的带动力较弱,急需扶持培育壮大多种形式的经营主体,改进生产经营模式。
特色农业产业前期和中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可融资资产绝大部分集中在土地和地上附属设施,目前各地在农业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颁证确权和抵押融资方面进度迟缓,农业耕地、林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抵押融资在银行金融机构或不受理或办理条件苛刻,导致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受到资金上的阻碍,被迫只能用其他资产抵押或其他途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及乡村振兴的推进。
优化农业结构是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农业竞争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多方协同,多举措共同发力,才能实现结构优、产业旺、人富足的美丽乡村。
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优化农业结构的前提条件,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重点突出区域特色,将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和产品品质的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农业结构的平衡,防止盲目上马、同品类竞争。特色农业的发展应立足当地的优势资源,结合市场需求、产业基础和产品影响等因素,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产业发展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离不开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保障,完善的生产要素供给是降低特色农业产业成本、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支撑。作为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的主体,政府要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的土地供给,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以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业用地保证产业的发展;同时,还要重视资金、人才的保障,保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人才的持续投入,可通过设立农业发展专项基金、减免税费等金融政策,引进高层次人才及联合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合作等举措,加快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提供保障,助力现代化农业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农村不断向前发展。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优化农业结构调整,要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增收水平。优化农业结构,需要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依托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延伸产业链,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形成全产业链,推进三产紧密融合,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统筹区域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以建设产业集群为依托,构建基础设施完备,集生产、加工、储运、体验、销售等环节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带动效应,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将发展前景转化为切实的经济效益。
充分挖掘特色农业产品的文化内涵,给特色农产品赋能,增强市场价值。同时,利用快手、抖音和小红书等线上平台,加大推广力度,打造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直播带货、好物分享、引入第三方等营销方式,巩固并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