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乡村振兴战略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3-08-29 04:33:12王柯入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6期
关键词:株洲市建设文化

王柯入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株洲 412007)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要求继续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因此乡村振兴在新时代依然是中国发展的重要主题。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构成部分与重要环节。株洲市作为湖南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工业基地、革命老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肩负着湖南省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而实现株洲辖区82个乡镇的全面振兴,必须全面加强乡村的文化建设,正视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现有问题与不足,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路径。

1 株洲市乡村文化建设的现有基础

第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到位。文化建设的开展必须以文化基础设施为基础,因为文化基础设施是进行文化活动、从事文化学习、开展文化交流的平台和载体。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株洲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在全市一百余个乡镇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平均每村拥有一个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不少乡村,都建设有图书馆、广播站、宣讲室,为广大乡民的文化学习、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和平台。

第二,拥有了一定数量的乡村文化建设专职人员与志愿队伍。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员参与、引导、服务。尤其是在文化基础薄弱的乡村,更加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人带领乡民进行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壮大乡村建设的队伍,株洲市为每个县乡配备3名以上带有编制的文化专干,招募文化志愿者8 000余名,成立了100多支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已经在大部分县乡建成具有规模的文化建设团队。

第三,乡村文艺作品稳定产出与文化活动稳定举办。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是出产文化相关的作品,举办文化相关的活动。近些年,株洲市一直致力于组织创作面向乡村的文艺作品,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乡村生活、符合乡村审美、服务乡村居民的文艺作品,例如,小歌剧《山路弯弯》、花鼓戏《鹅状元》等多部作品,不仅艺术水平突出,而且符合乡村百姓的文艺趣味,亲近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深受乡村百姓欢迎。此外,株洲市每年在乡村组织大量公益文艺演出,保障每年县乡两级公益表演、公益电影、文娱演出百场以上,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

第四,部分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财产,是乡村文化的见证。近些年,株洲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上取得一系列成绩,很多古镇、古村落、家族祠堂、民族村寨、革命遗址得到保护与修缮,也有很多乡村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传承。例如醴陵窑、渌江书院、茶陵古城墙、炎陵洣泉书院等文化古迹得到妥善保护,炎陵县洋歧畲族村“三人龙”舞蹈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一系列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五,建设了大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的文化村镇。近些年,根据全市乡村不同的文化状况,株洲市优先扶持文化特色突出、文化基础良好的乡村进行文化建设,进而通过先进县乡带动其他县乡。目前,醴陵沩山村、茶陵秩塘镇、炎陵中村瑶族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经典文化村镇,这些乡村的成功案例,为株洲市其他乡村的文化建设发挥了示范效应。

2 株洲市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虽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毕竟乡村文化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长期、持久的战略实施。尤其是很多乡村本身在文化建设上基础差、底子薄,乡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所以导致株洲市很多乡村的文化建设水平依然不高,总体上依然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县乡政府对文化建设依然重视不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株洲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文化振兴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然而部分县乡层级的政府,依然只是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重心,缺少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一方面,不少县乡缺少持续性、纲领性、规划性的政策与措施,没有积极主动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文化建设方案,只是机械性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致使很多乡村的文化建设缺乏活力与动力。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与经费投入不足,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占乡村建设比例较低。由于不少县级政府在观念上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所以在财政投入上也缺乏对文化建设的支持,导致文化建设因为经费不足而缺乏持久性与深入性。

第二,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缺失。由于不少乡村缺乏自发性的文化建设,因此没有有效利用不同乡村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特色,导致目前株洲市各个乡村的文化建设具有趋同性,无法凸显乡村特性。文化应该是多元的,无论是文化遗迹、建筑,还是文化风俗、艺术,本应百花齐放。作为最基层的人口聚集模块,每一个乡村也应该具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与标志。然而,目前株洲市的不少乡村在文化特征上过于雷同,这束缚了乡村文化的特色表达与呈现。

第三,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失。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然而目前株洲市不少乡村严重缺乏高层次文化青年与人才。虽然株洲市对每个乡县都组织了文化建设的志愿队伍,但从文化建设的长久性来说,每一个乡村的文化建设最终还是需要依靠本县本村的人。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乡村中有文化的青年人都在外地读书、工作,不愿回到乡村,从而导致乡村缺少对本村拥有乡情、对本村十分熟悉的文化建设主体。

第四,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不够丰富,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些年,株洲市经过大力投入,为各个乡村建设了相对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为乡村文化建设打下了牢固基础。然而从更高层次要求来看,现有的乡村文化设施以基础性的设备、场所为主,仅能满足乡村居民基本的文化需求,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此外,与文化设施配套的相关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不少文化场所因为没有配套服务而成为摆设,没有被真正有效利用。

第五,网络与新媒体参与度不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网络的深度覆盖,乡村居民已经把新媒体作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休闲方式。尤其是短视频平台在农民群体拥有极多的受众。然而,目前新媒体技术与短视频平台只是为农民提供娱乐内容,严重缺乏有营养、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化内容。所以,文化建设应当有效利用网络媒体与新兴媒体,让农民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从中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文化,但就目前而言,株洲市在文化建设中对于网络媒体的利用尚不充分。

3 株洲市乡村文化建设的方略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基于目前株洲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可以从八个方面寻找解决路径,从而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水平,建成文明程度更高、文化氛围更好、农民素质更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特色施政,个性发展。株洲市拥有多个文化历史厚重的县乡,不同县乡有着祭祀文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祠堂文化、陶瓷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特色。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每个县乡的特点进行,谋划个性发展。比如,茶陵拥有历史悠久的洣江书院,明清两代诞生大量进士,因此可以重点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文化建设。炎陵则以炎帝陵最为著名,并以此衍生出祭祀大典等文化活动,因此炎陵可以把炎帝文化、祭祀文化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心。

第二,产业运营,品牌包装。要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文化生态建设,进行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挖掘符合现代设计的乡土文化元素,提取本土文化特色符号,突出乡村风土人情,彰显文化独特个性,做到时代性与本土性有机统一,使乡土性融合到新时代之中,历史性融合到实用性之中,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特性,使传统文化既得到继承又得到发展,形成符合当下文创设计理念、代表当地本土文化的系列产品[1]。炎陵、茶陵、攸县等县都拥有知名度极高的文化品牌,如炎陵的神农文化、茶陵的“茶陵诗派”、攸县的家训文化等。对于这些文化品牌,可以开发更多的产业形态,进行高质量的包装、策划。比如,炎陵的神农文化可以拓展文创产业,产出炎帝文化的纪念品、文化产品、旅游商品。茶陵则可以利用“茶陵诗派”的文化品牌,用艺术品的方式出版“茶陵诗派”诗歌的产品,如印有诗歌的竹简诗册、陶瓷花瓶等。

第三,多位一体,综合发展。文化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生态、自然、旅游、历史等元素紧密结合。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可以突出乡村文化与工业、历史、旅游、康养、生态的融合,打造“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旅游、休闲、养生等融合发展。例如,炎陵就利用森林密布、山水优美的自然景观优势,把夏季避暑与炎帝文化结合,打造了国家5A级的示范景区。这种方略值得株洲市其他县乡借鉴。此外,在文化、旅游的结合中,还可打造游学、研习的场所与活动,在旅游中增进学习的功能。例如,近些年醴陵开展了大规模“屋场”建设。所谓“屋场”,就是集旅游、休闲、学习、宣传为一体的文化场所。醴陵的东富寺屋场建于1927年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旧址,融合了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与民风民情。通过具有旅游景点性质的“屋场”,可以在实地中寓教于乐,进行文化宣传与教育。

第四,强化价值观引领,培育人文精神与道德风范。改善乡村的道德水平,提高乡村的文明程度,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另一方面,应当积极培育乡贤文化,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培养乡村的人文精神、道德风范。近些年,株洲市部分县区在乡村风俗改造等方面已经有了积极尝试。茶陵县大力提倡婚事新办,集体婚礼、新式结婚仪式愈发普及;攸县福寿万村积极进行殡葬改革,建立“其善荫永安堂”骨灰安放室,很大程度减少了土葬现象;三门镇响水村村委会出台《响水村规民约三字经》,引导乡民做文明、理智的乡民,《响水村规民约三字经》还荣获湖南省首届“十佳”村规民约。基于这些乡村的经验,株洲市可以进一步完善乡村风俗的形式,如制定村民认可的红白喜事章程;建立宣传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的宣传栏、“三字经”;构建县、镇、村、点四级文明实践网络,每年评选文明村、文明镇,等等。

第五,丰富乡村文化设施,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梁若冰认为,“农民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认可度高,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载体优势与公共性特征使其成为增强乡村凝聚力与提升农民文化自信的最好方式。农民通常会遵循地方性共识和规范,参与到丰富的公共文化生活当中,从而激发乡村活力与文化自信。”[2]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场所,然而仅仅拥有基础性的硬件设施与场所是不够的。一方面,株洲市需要进一步丰富符合农民精神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场所;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使各种文化设施、场所真正利用起来,打造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令乡村居民切实受益的服务保障。

第六,挖掘本乡本土人才,培育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群体。乡村文化建设,重要的主体力量应当是本村本乡的青年人与文化人。因此,株洲市的乡村文化建设需要挖掘更多的本土人才参与。一方面,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在外读书、工作的年轻人回归家乡参与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内部挖潜,通过开办文化补习班、乡村文化课程、民间技艺兴趣小组等提升乡村留守乡民的文化素质,让他们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方式,让他们感恩家乡,毕业后回归家乡。

第七,搭建互联网宣传网络,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新的网络时代,新媒体尤其是短视频将成为文化建设的关键阵地。以短视频为媒介,有望改变现代文化、城市文化向乡村单向流动的传播格局,乡村在接受外来文化时逐渐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和话语权,这也是乡村文化主体性确立的前提[3]。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新媒体,可以有效调动乡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摆脱单纯把新媒体作为娱乐休闲的习惯,获得更好的文化熏陶与教育。

第八,组织文化宣传的讲座、课堂、培训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近些年,株洲市面向各级党校、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聘请大量专家,打造了“神农大讲堂”“幸福邻里学院”“酃峰论坛”“渌江讲坛”等文化讲坛。此外,株洲市还打造了“智慧潇湘·情牵湘赣”乡村振兴人才集训营,通过“教育培训+案例研讨”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与宣传。这种形式可以直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也是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株洲市建设文化
牵牛花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槐庭槐花开
——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之歌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