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公是如何逃离鸿门的?

2023-08-28 04:38夏松平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沛公樊哙连词

夏松平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云:“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这件事,班固《汉书·高帝纪》也有记载:“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独骑,樊哙、靳强、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

对此,总有学生问:沛公逃离鸿门,课文前一句说“脱身独骑”,后一句说“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那么沛公是如何逃离鸿门的?

周德富老师撰文《刘邦是如何从鸿门逃回霸上的?》(《语文月刊》2022年第10期)如是分析“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的意思:

一、“置车骑”的“骑”应该读“jì”,不应该读“qí”。此处的“骑”(jì)是指前文所说的“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百余骑”,即那一百来号随从人马,也就是班固所说的“官属”。“置车骑”是说把当初带来的随从人员留在鸿门。

二、“与”字不是介词,而是连词。如果“与”作介词,全句的主语就是“沛公”;而作连词,全句的主语就不是“沛公”了。有读者可能又会说,假如“与”作连词,“沛公与樊哙等四人”就是联合短语作主语,这仍然与骑马回去的说法矛盾。

我们认为,“与”字确实是连词,只是在这里它连接的不是几个词语,而是两个句子,即“沛公则置车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这两个句子。如果把这个“与”字换成“同时”之类的词语,大家就很好理解了。大家再看班固的那段记载,中间没有“与”之类的连词,明显是两个句子,其主语分别是“沛公”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

笔者读后,赞同周老师的第一点分析,不赞同周老师的第二点分析。不赞同的理由是:作为连词,古汉语“与”字不连接句子。

董琨、吴鸿清、李杰群《古代汉语辅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告诉我们:“‘与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这是‘与和‘而‘之等连词不同的地方。‘与不连接动词、形容词或句子。”例如:

(1)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孙膑》)

(3)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赤壁之战》)

(4)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报任安书》)

除了作连词,“与”还能作介词和动词。例如:

(5)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孙膑》)

(6)事亲孝,与士信。(《报任安书》)

例(5)中的“与”字前面有副词“尝”,因为连词不受副词修饰,所以这里的“与”只能是介词。例(6)中的“与”字是“结交”的意思,所以这里的“与”字是动词。

据此,周老师所说“‘与字确实是连词,只是在这里它连接的不是几个词语,而是两个句子,即‘沛公则置车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这两个句子”是不成立的。

笔者认为,“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的“与”字不是连词,也不是介词,而是动词。

“与”在古汉语中用作动词的情况很多。例如:“之子归,不我以,……之子归,不我与。”(《诗经·江有汜》)这里的“与”字就是动词“率领”的意思。结合词义和语境,笔者赞同蒋绍愚先生的观点:“‘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中的‘与字与‘以字同义,也是动词‘率领的意思。”(《古汉语讲授纲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可能有读者要质疑:抽取句子的主干,不就是“沛公与樊哙等四人步走”吗?“沛公”是主语,“与樊哙等四人”是状语,“步走”是谓语。这里明明说的是“步走”,也就是步行啊。(周德富《刘邦是如何从鸿门逃回霸上的?》,《语文月刊》2022年第10期)

其实这是误解。从结构上来看,“(沛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不是主谓式,而是兼语式。

所谓兼语式,其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兼语(宾语和主语)+谓语”。例如:

(7)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这类兼语式,兼语前一般有“使”“令”等动词充当谓语。例如:“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崤之战》)其中“阳处父”是兼语。此句大意是: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黄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船离岸了。使令式兼语句也有不用使令性动词的。例如:“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其中“肅”是兼语。此句大意是:孙权立即派遣鲁肃前去。

二、命名类。这类兼语式,前一个动词一般是“谓”“名”“号”“称”等,后一个动词一般是“曰”“为”等。例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其中“名之”的“之”是兼语。此句大意是:唐朝慧褒和尚最初在山麓建筑庐舍定居下来,而且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称呼它叫“褒禅山”。这类兼语式的兼语有时也可省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之)蟹壳青。”(《促织》)此句大意是:村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驯养着一只蟋蟀,自己叫(它)为蟹壳青。

三、“以……为……”类。这类兼语式,“以”属于动词,“以……为……”含有“致使”之意。例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其中“长安君”是兼语。此句大意是:必须用长安君做人质,兵才派出来。这类兼语式,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论语》)此句大意是:颛臾,从前周天子让(他)做主祭东蒙山神的人。

四、“拜……为……”类。这类兼语式,前一个动词一般是“拜”“立”“封”“迁”“留”等,后一个动词一定是“为……”。例如:“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拜相如”的“相如”是兼语。此句大意是: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大夫,出使诸侯国家能不被欺辱,便提升相如做上大夫。这类兼语式,兼语有时可以省略。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大意是:因为相如功劳大,拜(相如)为上卿。

五、“有”“无”类。这类兼语式,兼语前固定为动词“有”或“无”,兼语后为其他动词。例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其中“遗男”是兼语。此句大意是: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刚七八岁,也蹦跳着前去帮助他们。

六、“有……者”类。这类兼语式,动词“有”的宾语又作后边成分的主语,“有”字引进一个新提出的人或事物,“者”字通常用来表示提顿。例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其中“蒋氏”是兼语。此句大意是:有个姓蒋的,享有这种好处(捕蛇抵税)已三代了。

七、原因类。这类兼语式,兼语前后没有固定的词语,但兼语后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是兼语前谓语的原因或理由,此种情况不常见。例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我”是兼语。此句大意是:南村的孩子们欺我年老无力,忍心当面抢劫像盗贼。

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使令类。这类兼语式,前一个谓语常常是“叫”“让”“请”“使”“派”“命令”等含有“使令”意思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目的或结果。例如:“你叫他进来。”其中“他”是兼语。

二、称谓类。这类兼语式,前后谓语都是表示称谓的,前一个谓语常用“称”“叫”等动词,后一个谓语一般说来都是“做”“是”“为”等动词。例如:“人们都叫他做老愚公。”其中“他”是兼语。

三、举荐类。这类兼语式,前一个谓语通常是“选”“选举”“推荐”“推选”等动词。例如:“老师们推举校长去。”其中“校长”是兼语。

四、爱憎类。这类兼语式,前一个谓语多是有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的动词或含有奖惩意义的动词,后一个谓语表明前一个谓语的原因。例如:“谢谢你们帮助我。”其中“你们”是兼语。

五、有无类。前一个谓语一般是“有”或“没有”等动词,表示存在或消失,从而进行陈述。例如:“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练单杠。”其中“学生”是兼语。

六、数量补充类。这类兼语式,后一个谓语表明数量,补充作说明。这里的数量詞和前面的名词间没有语音停顿,同时又能对它进行陈述,故应看作是后一个谓语,而不看作定语后置。例如:“李总务为学校节约人民币五十八元。”其中“人民币”是兼语。

显而易见,虽然古今语法书对兼语式的归类不尽相同,但是古今汉语兼语式都有这样几个共同点:一是兼语式谓语前面的一个动词往往是使令性的;二是兼语既作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又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三是兼语式前一个动词和后一个动词之间有前因后果的关系;四是兼语式前一个动词跟全句主语发生陈述关系,后一个动词跟全句主语不发生陈述关系。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是兼语式。显然,原因有四:“与”有使令性;“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既作“与”的宾语,又作“步走”的主语;沛公不“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就不能“步走”;“与”是陈述“沛公”的,两者构成陈述关系,“步走”不是陈述沛公的,两者不构成陈述关系。

总之,此句大意是:沛公就留下来时所乘的车和跟从的骑士,脱出身来一人骑马,率领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跑步跟随。换句话说,此句大意是:沛公是骑马逃离鸿门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是步走逃离鸿门的。

【参考文献】

[1]周德富.刘邦是如何从鸿门逃回霸上的[J].语文月刊,2022(10):114.

[2]郭锡良、何九盈、曹先擢、蒋绍愚.古代汉语讲授纲要[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116.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松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沛公樊哙连词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刘邦鸿门脱险记——改写《鸿门宴》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猛人樊哙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浅谈沛公的危机公关艺术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远见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