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视域下文学类试题的选材取向和命制原理

2023-08-28 03:07王志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新文学类选择题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考文学类试题顺应新课标要求和新教材特点,呈现出新的样貌。例如:通过群文联读增加阅读量;参照课内丰富选文素材;强化文本的历史意识回应当下时代;客观题的考查方式不拘常格;情境化试题占据主流;问答题适当增加开放度;高阶思维试题开始显现;主观性试题评分标准更趋合理等。新高考试题的素养立意對学生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更高,在测试的区分度上有所加强,力图让语文素养丰厚、视野开阔、思维灵活的考生脱颖而出。选才方式的转变倒逼育人方式的升级。面对高考新变化,语文老师不能只是被动应战,而应主动出击,面对各个考试板块,都能试着从顶层设计者的站位“高看一眼”,从命题实践者的视角切磋琢磨,以“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开展教学。而其中的核心,也是专家的提醒:“语文教师必须是命题大师,深谙教、学、考之大道。语文教师要把研究‘命题学当作自己二次成长的必修课。”[1]有鉴于此,本文拟从近年来高考文学类试题与新教材、新课标的衔接开始,研究文学类试题的选文依据和选文特征,勘探文学类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命制原理,真正实现“入乎其内”,切实提升语文教师的命题素养,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一、文学类选材取向

1.以新教材为场域

笔者对统编版教材的文学作品类课文进行了整理和统计,列表如下:

总结起来,所选作品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①贴近青年人生活,聚焦育人之主体——青年;②29篇选文中,本国作品18篇(现当代16篇,古代两篇),外国作品11篇;③现当代文学占比最多,有三个路向:世情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中国革命文学;④外国文学作品类型丰富,小说集中在19世纪现实主义作品和20世纪现代主义作品,作家多来自俄(苏)、英、德、美。

在“教考结合、教考和谐”加大落实落细力度的当下,文学类选材“与教材同行”的倾向非常明显。以2022年高考4组文学类阅读材料为例,全国甲卷小说《支队政委》、纪实作品《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新高考Ⅱ卷散文《到橘子林去》、全国乙卷书信《“九一八”致弟弟书》,明显可归属于中国革命文学,而看起来难以归类的新高考I卷小说《江上》,我认为可以用上述表格中的“世情文学”来指称。“世情”者,世态人情也。世情小说是指那些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以反映社会现实(所谓“世相”)的小说。它的目的在于展示人类生存样态,表现人性或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选入教材的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就属此类。它追寻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景物描写中蕴含了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思考。与革命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强烈的爱憎情感、鲜明的价值倾向相比较,“世情小说”往往有着较大的解读空间,能够给予考生多元的、复杂的、开放的思考和体验。

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学类阅读所选用的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现代主义小说《越野滑雪》就可视为与新教材的接轨。《越野滑雪》同样属于“世情小说”,它看起来并没有表现那些深刻、重大、富有历史意义的价值,而是简单直接贴近日常生活,表现的就是年轻人对运动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快乐自由充满激情的生活的热爱与渴盼。根据乔治的学生身份,我们也可以说,《越野滑雪》其实更贴近当下高中生的情感体验,说它是一篇青春小说也不为过,抒写的都是年轻人的快乐和苦恼、美好和怅惘。借着海明威“冰山文体”的经验省略,无数年轻人可以把自己代入其间,分享与尼克和乔治一样的情感。这是“世情小说”模糊主题的艺术魅力,也是命题人的匠心所在。

2.以新课标为导向

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位相当明确:“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2]这段话很重要,至少表达了三个意思:

①语文课是要继承和弘扬“三种文化”的;

②语文课要负责培养文化自信;

③语文课要能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

高考命题和高质量模拟题势必要对这三个意思做出强有力的“表达”。“三种文化”“文化自信”“文化的创新发展”便是新课标要求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立意的选文导向,这是语文课程在教学与考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优势。

《课程标准》中的“三种文化”已为大家熟知,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对其内涵不甚清楚。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三种文化”的内容主题有清晰的界定,表述如下: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2.革命文化: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等革命传统。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载体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模范人物与先进事迹;反映当代中国的……奋斗历程与重大事件,以及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相关作品;反映和谐互助、共同富裕、改革创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的作品。[3]

以2021年高考文学类阅读选文为例,新高考I卷《石门阵》“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的寓意属于革命文化主题,全国乙卷《秦琼卖马》蕴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扶危救困、重义轻利”的价值,全国甲卷散文《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借普希金的故事,让读者体味复杂的人生命运,引发人们关于“痛苦与人生”的思考,从中感受异域文化的精神力量。

语文课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学生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交流、尊重为必要前提。新课标的理念体现在新教材的文本配比上,就是在统编教材的29篇选文中,外国作品占比超过三分之一,且体裁分布广泛,涉及诗歌、戏剧、小说。回应此趋势,莫泊桑的《小步舞》和海明威的《越野滑雪》成为2019年和2020年课标全国卷考题选文。在高质量模拟题中,比如2022届高三“广州一模”和“深圳一模”,文学类文本分别选用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秋山图》和英国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花园茶会》。

新课标对“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没有展开说明,但是根据基本理念的表述逻辑,我们可以把文化的创新发展理解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成果,其文本表征为:要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由于近两年的新高考卷文学类选文的创作时间均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文本背景甚至更久远,故有必要对选文的时代性特征进行解释。

3.以时代性为依托

文本的时代性特征要求选文与读者之间密切关联,互相扶持,互相渗透。文本内容能反映时代社会生活、精神品质、价值追求、审美特色,以及各领域发展等。需要提醒的是,选文的时代性不等于文本生产的即时性,也不是作家或文本背景、内容的当下性,而是文本肌理与现代读者之间存在清晰的有机关联,能有效激发读者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有效表达。也就是说,富有时代性的文本可以是过去近百年产生的,故事讲述的年代可以是古旧的,但是当我们面对文本,依旧能够被调动起来,和文本形成亲切交流,文本散发出的东西,和今天的问题意识、精神价值是契合的。比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所选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发表时间是1934年9月5日,而其选文意图和小说主旨完全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来阐释:“热爱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要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和具体的实践行动。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我讲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并没有带着心,并没有动真情。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拆除‘心的围墙,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从这段经典论述中,我们能理解林徽因对“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人的审视和讽刺,许多“时髦的学者”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的窗子仍然存在,他们总是与真实的生活有隔膜,与劳苦的大众有距离,存在着固有心态和观念的限制。

循着同样的问题意识,我们来看权威机构对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学类文本——李广田散文《到橘子林去》的评析:“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修马蹄、钉马掌的劳动场景,饱含对‘赶大车的这一普通劳动者的亲近和信任,并将车夫的运输工作与抗战时期的物资转运关联起来,促使学生体会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的伟大力量,引导学生领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真谛。”[4]《到橘子林去》写于1941年,属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文学,体现了大时代背后的人民力量,是革命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看成是对《窗子以外》中知识分子与人民关系问题的文学回答。同样,我们也能在“历史新编”小说——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写于1935年)和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写于1942~1943年)中看到经典文学作品所含有的历史意义、文学价值,穿越历史烟云,我们仍旧能和文本形成现实的沟通与历史的思考。

4.以高考题为母本

高考真题是命题原则最真切的体现,我们的所有理解与认识皆来自试题的白纸黑字,故我们对高考试题的使用不能止于“见过了”“做过了”“说过了”等浅层次的“消费”和尝鲜似的热议,唯有做一个深读者和研究者,才能把高考真题蕴涵的价值充分开掘出来,方能有教学考试上的实在收获。以下是笔者从近五年高考真题中总结出的选文规律:

①来源上,以中国作品为主,外国作品为辅。文体上,以小说为主,兼选散文。选文多为经典作家作品,不知名作家作品则很少涉及。

②经典作家主要包括三类: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如鲁迅、冯至、萧红、老舍、废名、卞之琳、李广田、王愿坚等;当代文学知名作家,如蒋子龙、谈歌、于坚、阿成等;已经得到文坛、学界、读者广泛认可的新锐作家,如刘慈欣、双雪涛、葛亮等。

③作品呈现形式上,突破了短篇小说的圈定,中长篇小说节选变得常见,基本不再从小小说和微型小说中选材(传统的知名小小说作者如凌鼎年、相裕亭等较少出现)。

④过去直接选用小小说,是因为它篇幅短小、结构完整、情节融通、裁剪方便,不过在情境化试题占据主流的形势下,小小说就很难被选为考试文本。

⑤测试文本更青睐那些艺术上有分量,创作上有特色,学术上有研究,业内有共识的作家作品,如此既便于情境化设题,也利于拓宽考查空间。

⑥选文作者囊括古今中外,艺术风尚兼及传统、现代,要注意培养不同的阅读口味。

二、选择题命制特点

1.选择题题肢考查点

在梳理选择题题肢考查点之前,有必要呈现2021—2022年新高考四套试卷中选择题的题干变化。在2017—2020年的全国课标卷文学类选择题中,题干常常表述为“下列对小说(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而到了2021年新高考I卷《石門阵》,题干拆分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一变二,第6题也转而采用正面陈述,即要求考生选出正确的一项。高考命题对能力素养的考查要求也细分为“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如此变化在2022年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中得以延续。同时,我们也看到2022年新高考I卷《江上》的第6题在回归传统的同时,第7题新意明显,“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题干指向的原文信息点不再是关涉全篇,而是聚焦于重要局部,要求考生速读和精读结合,把与选项有关的内容细加品读,得出答案。如此设题,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5]

选择题题干指示的是宏观考查点,题肢标注的是具体设误方向。以下是对近两年题肢考查点的梳理。

从以上表格内容可以窥见选择题设计的基本趋势:①考查要点集中在人物形象这一核心要素上,对人物形象特征、人物语言、人物情感、人物心理、写人技法的考查频繁出现,这正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核心要素;②对文本基本内容的理解分析是本手功夫,选项设计紧扣文本,要求考生回归基本的阅读理解;③环境描写和主题理解是常见出题点;④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语句、品味语言是文学作品阅读理解的“当行本色”;⑤艺术特色的考查适切文本,例如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线索脉络、结构技巧等。纵观近几年高考文学类阅读选择题题肢考查点,其分布基本稳定,题型会有新变,但考点不常变。不过,当我们深入观察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的两道选择题时,也可以明显发现选项设计在形式上的创新之处[6]。

2.干扰项的构件特点

①在干扰项中使用学科专门术语和具有科学味道的词语,对未具备回答该题所需知识的学生有诱惑力,吸引这部分学生选择,从而达到测验的目的。《石门阵》第6题A选项考查文学创作中的叙事手法“伏笔”,很多学生好像知道,以为熟悉,仔细考究,又不能落在文本中去理解,导致A项成为最大的诱导项(貌似正确选项,实为错误选项)。

②干扰项的长度和措辞的复杂性与正确选项相似,正确答案并不会叙述得更详细,那些“好听的”、堂皇的用语会均匀分布在各个选项。比如《石门阵》第6题的“王木匠手巧”“不乏新意识”“追求手艺完美”。

③以学生惯用的模糊性用语,解释空间大、富有理解弹性的词语来叙述干扰项。比如《石门阵》第7题“主题更加多元”。

新高考卷与课标卷相比增加了一道选择题,分值的上升要求选项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选择题编制要减少仅凭猜测和投机答题答出正确项的可能,从而有助于增加检测的效度和公平性。以《石门阵》的两道选择题为例,命题人给出了明确的态度:新高考必须杜绝考生只凭做题惯性和刷题经验就可直接判定正误的可能,“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行不通。

以上我们分析了选择题命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但近年的选择题也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形式较为单一,不能反映思维过程,只能反映答题结果,不利于考查高层级能力,留给考生发挥创造的空间较小。简答题的出场,正是为了弥补不足,适应考查考生思维过程与思维能力的需求。

三、主观题命制类型

1.单点深入考查

命题侧重文本某一要素的细化、深化、个性化考查,考查点如人物心理分析、情节设置鉴赏、环境描写作用、标题意蕴、小说语言特色鉴赏等。例如:

①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

②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021年新高考II卷《石门阵》)

③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

题目①不同于过去对人物形象特征的单纯考查,而是涉及至少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子胥所见所感之“景”;二是“情”与“思”,就是子胥的浮想联翩,这两点合在一起就是“寓情于景”的效果;三是“逐步生发展开”的心路历程,教授、作家曹文轩从创作角度给予了专业化解释:心理描绘是最见小说家观察与描绘功底的地方和流露一个小说家成熟气质的地方,“其实,心理描绘的原则十分简单:摇摆。”[7]这一点在《越野滑雪》第8题的对话者心理分析上同样典型。题目②属于物象含义题,如周京昱老师所说,解答时考生要注意限定条件“小说中”(意谓作品意义而非生活意义)“在不同层面”(复合维度而非单一维度)“不同含义”(作者眼光而非读者眼光),答案要能反映出“门”在作品中的具体“含义”和作者创作的内在逻辑。对于题目③,考生熟悉的是关于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此处具体限定为“情节发展中”,考生要找出文中关于卢森堡公园苗圃的内容,注意其在文中的位置,对应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思考相應的作用。

2.多点综合考查

题目着重于不同考点之间交叉融合、有机关联,因为无法被归类为某种熟悉题型,使得答题必须与具体文本骨肉相连,也让人物、情节等分点套路难以动弹,考生必须直面文本特色,作真阅读求真理解。例如: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2022年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

从考查目标上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能力,但和基础性考查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无法被简单归于某种熟悉的旧题。因为在个人体验情境上,读者会对作者个性化的表达产生实际的阅读困惑,标题指示的内容范围无法涵盖全篇,让人的期待落空。在学科认知情境上,它需要考生从文本与试题的提示性信息中发现作者意图,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学科表达。“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起主导作用的是小岫,兴高采烈去,迫不及待回,从情节内容中可见出典型的孩童心性。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从内容上看,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通篇由“到橘子林去”开端,到“不再去看橘子”结束,首尾呼应,圆和严谨。如果进一步思考,从文体上考究,这也符合当前学界对散文观念的新思考,如王兆胜先生提出的“形聚神凝心散”的散文观[8],好的散文,也应该具有诗的圆满、小说的严密,紧凑如建筑。本题的综合性可见一斑:有情节内容的理解,有谋篇布局的安排,有多重情境的考查,有文体观念的更新。

3.融合情境考查

近几年,情境设题让人耳目一新,文学类情境题的特点是随文分布,命题点多,思考面广,侧重于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综合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创造性的成果或结论。笔者认为,高考文学类情境题主要有两种出题方向[9]:第一,给定结论,反推过程。题干所给背景知识为初步结论(比较凝练、浓缩,呈现学术化、文学化、模糊化的特征),要求考生呈现理解过程,展示思维路径,如题目⑤;第二,命题人指定诠释角度,给出路标,要求考生定向阐释,自主建构作答过程,如题目④。

④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2022年新高考Ⅰ卷《江上》)

⑤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歡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2021年新高考Ⅱ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

4.可能创新考查

命题者可以创造情境,让考生参与“创作——阅读——鉴赏——评价”的全过程,而不是停留于中间一环,只做一个读故事的人和被动答题者。比如,以创作者的身份进入文本,尝试参与文章的加工和修改,以评论家的视角相对深入地解读文本。可能的尝试有:结合新教材学写小小说的要求,用微写作的方式考查阅读理解;要求学生给小说补写一个结尾并阐释原因;推断某个情节或人物出现的合理性;用文学短评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

命题也可兼顾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是新课标的新要求,高考中,从中长篇小说、作家作品集中节选一个片段来设题可能成为新常态。其中一个方向是勾连课本内外,进行群文阅读。比如《复活》与《雷雨》,《老人与海》和《武松打虎》的比较阅读。总之,只要是能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品质进行考查的题型,都有可能出现在新高考试卷中。

[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三新视域下高考文学类阅读的复习备考研究”(课题编号:NHYB2022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广东高考年报(2021)[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286.

[2][5]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49.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8~19.

[4]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定文化自信激扬青春风采服务“双减”改革——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2(7):9.

[6]王志.从测量学的视角评析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选择题[J].学语文,2022(1)

[7]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263.

[8]王兆胜.散文文体的张力与魅力[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9]王志.高考文学类情境题的设置与破解——以2022年新高考I卷小说《江上》为中心[J].语文月刊,2022(10).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南海中学)

猜你喜欢
三新文学类选择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单项选择题狂练
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
文学类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十种妙招握在手 破解选择题无忧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