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酪酸梭菌和莫沙必利协同治疗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2023-08-28 11:27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16期
关键词:酪酸莫沙梭菌

孙 谋 杨 智 杨 凯

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0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临床上常见消化内科疾病,据相关报告显示:我国的成年人FD发生率可达19.8%~23.5%,可占整个消化内科病例的30%~40%,而且因为饮食习惯反复改变、规律性较差、刺激性食物过量食用等因素,FD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FD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持续性、反复性的上腹隐痛/不适、腹胀、嗳气等,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及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FD存在一定进展,因此临床一般建议及时治疗[1]。目前医学界对于FD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其发生机制尚未给出统一阐述,近些年多数研究者认为FD患者与其胃肠功能降低、肠道平滑肌动力减弱存在关联,尤其是胃排空率。因此现代医学对FD的治疗多采用促胃肠动力恢复为核心的治疗方案,一般为生活(饮食)干预+促胃肠动力治疗,药物多选用缓泻剂、促胃肠动力药,膳食干预则多要求患者饮食均衡,多食容易消化的食物,生活干预一般要求患者加强运动等[2]。针对成年FD患者一般是实施莫沙必利单药治疗,其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4受体激动剂,是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物之一,可通过激活乙酰胆碱释放而促进胃肠工作,以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与慢性便秘问题。但是FD患者的肠道功能显著减弱,采用莫沙必利治疗易复发,因此辅以其他方案十分必要。酪酸梭菌是一种混合益生菌组合药物,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有文献认为胃肠功能、肠道平滑肌功能减弱与肠道菌群存在关联,因此酪酸梭菌治疗FD可能具有价值。本文旨在分析莫沙必利+酪酸梭菌治疗对FD患者胃肠动力、肠道功能的改善效能,以为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FD患者,对其进行编号,依据编号的奇偶性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女45例,男55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46.31±10.88)岁;病程6~26个月,平均病程(12.26±3.13)个月;体质量指数(BMI)17~25kg/m2;平均BMI(22.14±2.63)kg/m2;对照组女46例,男54例;年龄19~73岁,平均年龄(45.81±10.46)岁;病程4~29个月,平均病程(12.28±3.14)个月,BMI 17~26kg/m2,平均BMI(22.09±2.75)kg/m2。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2)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规范诊治—中国消化不良诊治指南解读(二)》中的Ⅲ类标准;(3)患者年龄≥18周岁,已成年;(4)经无痛胃镜检查患者的胃肠道未见糜烂、穿孔、溃疡等情况。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损伤、精神障碍类疾病;(2)严重感染者、伴有其他置管支持治疗措施如维持性透析等;(3)妊娠期妇女;(4)患者有剖腹产手术史。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莫沙必利片(生产厂商: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19990317,规格:5mg)治疗,5mg/次,3次/d,餐前口服,持续给药60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酪酸梭菌片(生产厂商: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S20040083,规格:350mg)治疗,350mg/次,3次/d,持续治疗60d。

1.3 观察指标

1.3.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参考《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年·上海)简介》中的效果判定标准:治愈:患者上腹部烧灼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餐后无饱胀感,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自述无任何不适;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不会对生活、工作产生影响;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轻度影响工作和生活舒适性;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趋势,或者病情持续加重。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功能:于治疗前后在空腹无菌状态下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后,使用酶标仪(Varioskan LUX,赛默飞世耳科技有限公司)检测胃蛋白酶原Ⅰ(PGⅠ)、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水平变化。

1.3.3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肠道指标:包含肠道动力与感觉指标,即直肠静息压、约括肌最大缩窄压、肛门约括肌压、最大耐受量、直肠最低敏感度、直肠顺应性。采用本院的瑞典CTD-SYNECTICS高分辨胃肠功能消化检测仪测定。

1.3.4 比较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口干、腹泻、头痛头晕、血糖异常、肝肾异常。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动素、PGⅠ、SS、CCK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GⅠ、SS、CCK均降低,胃动素均升高,且观察组PGⅠ、SS、CCK低于对照组,胃动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功能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指标及感觉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肠道动力与感觉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直肠静息压、约括肌最大缩窄压、肛门约括肌压无显著差异(P>0.05),而最大耐受量、直肠最低敏感度、直肠顺应性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道指标比较

2.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在给药过程中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趋近,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72,P=0.788>0.05),见表4。

表4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临床上的FD发生率极高,而且其可在各年龄阶段发病,目前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压力持续增加,饮食结构变化速度过快等诸多因素影响,FD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呈现持续升高趋势。因为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疾病,而FD的症状与之相重叠,其在早期具有欺骗性,且整体表现复杂,导致大多数患者在早期对其重视程度较低。随着FD的发展,其症状逐渐加重,不但会影响患者自身生理、营养状态,还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及时有效治疗对于FD患者具有重要价值。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对其治疗应当纠正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及胃底对食物容受性舒张功能降低的情况予以改善[3]。

莫沙必利是临床用于消化不良、便秘等常见胃肠动力不足所致疾病的经典药物,其可作用于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肌间神经丛5-HT受体,从而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可刺激肠道平滑肌,诱导肠道平滑肌呈兴奋状态,以增加其收缩幅度、张力及蠕动,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嗳气、腹胀、消化不良症状。酪酸梭菌是一种益生菌制剂,可以直接补充肠道益生菌群,可增加益生菌群落的水平,增加肠道氧气消耗,以抑制腐败菌的繁殖,为厌氧有益菌提供繁殖环境。益生菌治疗有助于促进胃肠道维持微生态平衡,益生菌自身能够有效抑制有害菌落在胃内定植、生长,具有一定的拮抗效能。同时益生菌对于肠道循环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肠胃激素分泌,尤其是胃泌素与胃动素[4]。胃泌素等可刺激胃壁细胞产生胃酸,增加胃部对食物的消化能力,而胃动素的增加可刺激肠胃蠕动,避免食物淤滞的情况。目前医学界认为胃肠激素紊乱是FD进展的重要关联因素,益生菌可改善胃肠激素紊乱,加速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而肠道循环以及益生菌群落的恢复,可提升肠道小肠紧张性,有助于改善胃肠平滑肌的张力,刺激消化液分泌,提升肠道蠕动效率。胃肠激素的改善,可促进肠管平滑肌的自主运动能力,从而改善小肠运动功能。肠道蠕动能力增加,可避免胃肠食物的积蓄情况,继而显著降低患者的不适症状,改善其餐后饱腹感过于强烈等情况[5]。本文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胃肠功能及肠道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考虑莫沙必利联合酪酸梭菌方案可从两个机制改善患者的肠道不良状态,外部刺激肠道,激发其的蠕动,内部抑制有害菌群在肠道的水平,促进肠道微生物群落恢复正常,减少有害菌落对于肠壁、神经的影响,以促进肠道神经对平滑肌的引导,促使其的功能恢复[6]。本文结果显示,两组药物不良发生率相近,考虑是由莫沙必利所致,而益生菌属于人体肠道本身微生物,正确的应用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实施酪酸梭菌联合莫沙必利方案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同时促进肠道功能改善,且安全性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酪酸莫沙梭菌
酪酸梭菌-糯米复合发酵液对鼠伤寒沙门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小鼠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的影响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对血清IL-6、PCT水平的影响
两种饲料添加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腹泻率的影响研究
一种富含酪酸菌发酵豆粕的制备
猪肉毒梭菌中毒症的发生和诊疗方法
观察雷贝拉唑、莫沙必利和铝镁加联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
莫沙必利联合埃索美拉唑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
西藏牦牛肉毒梭菌中毒病的防治
铝碳酸镁片联合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