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银霞 翟璐璐 梁振月 宋晓超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535000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表现慢性疾病,其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接近30%,严重影响我国居民身体健康[1]。患者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损伤机体血管内皮功能,导致患者肾脏处于缺氧、缺血状态,乳酸水平增加竞争性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机体尿酸水平随之增加继而诱发高尿酸血症,相关报道显示有20%~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高尿酸血症,同时该部分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2-4]。因此,如何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选择合理的药物进行降低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既往研究显示,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通过检测患者药物敏感基因开出适当的处方,从而达到个体化用药的目的[5]。本研究通过检测本地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基因多态性,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精准的个体化用药,为基因指导下该部分患者精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2年10月门诊就诊的112例高血压同时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4例)。观察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58.17±13.08)岁,高血压病程2~16年,平均高血压病程(8.06±3.58)年,高尿酸血症病程1~9年,平均高尿酸血症病程(5.09±2.09)年。对照组男36例,女18例,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7.05±12.14)岁,高血压病程1~15年,平均高血压病程(7.83±3.21)年,高尿酸血症病程1~10年,平均高尿酸血症病程(5.28±2.13)年。两组患者相关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均符合高血压及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2)精神认知功能正常,能够遵循医嘱。排除标准:(1)已经发生过卒中或心梗的高血压患者人群;(2)在随访期内没有按照处方按时服药的人群;(3)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4)合并明显的肝肾功能障碍。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门诊医师根据患者具体血压、尿酸水平及治疗经验选择对应的降压药物,对于尿酸水平高的患者可口服氯沙坦、厄贝沙坦等药物,日常血压较高者主要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等。观察组患者就诊后首先进行高血压药物靶点基因检测,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并用微测序法检测高血压药物基因,包括CYP2D6、AGTR1、ADRB1、ACE、CYP2C9、NPPA、CYP3A5共7种基因位点,其中CYP2D6和ADRB1基因位点与β受体阻滞剂药物相关、AGTR1和CYP2C9基因位点与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类药物相关、ACE基因位点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ACEI)药物相关、NPPA和CYP3A5基因位点与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类药物相关、NPPA基因位点与利尿剂类药物相关。观察组患者通过检测这些基因位点得到对应的基因型,将患者基因型输入药物基因组学数据库,数据库会显示患者对哪种药物敏感性高及对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同基因型患者结果有差异,CYP2D6和ADRB1基因患者可口服美托洛尔和普萘洛尔等药物;AGTR1和CYP2C9基因患者可口服缬沙坦,厄贝沙坦和替米沙坦等药物;ACE基因患者可口服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等药物;NPPA和CYP3A5基因患者可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药物;NPPA基因患者可口服氢氯噻嗪等药物。在药物敏感性方面,“+++”代表患者对这类药物最为敏感;“++”代表患者对这类药物较为敏感;“+”代表患者对这类药物敏感性一般。在不良反应方面,“+”代表患者服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代表患者服用该类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增加[6]。门诊医生根据检测结果优先为患者选择药物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少的药物,指导患者定期门诊复查。
1.3 观察指标 (1)血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患者每次测量血压前首先休息5~10min,放松心态,嘱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将测量手臂置于与右心房同一高度水平,连续测量3个并取平均值记录。(2)尿酸: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血尿酸水平。晨起抽取患者肘静脉血5ml,置于3 000r/min的离心机内离心15min,取上层血清并用Sysmex 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酸水平,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3)治疗效果:治疗3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经治疗后患者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尿酸下降超过25%或恢复正常水平;有效:经治疗后患者收缩压下降10~20mmHg,舒张压下降低于10mmHg,尿酸下降15%~2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患者总数×100%[2]。(4)药物不良反应: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口服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呕吐、便秘、间断头痛、头晕乏力、体位性低血压等,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1 两组血压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2.2 两组尿酸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尿酸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两组患者尿酸水平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酸水平比较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28,P=0.025<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呕吐、便秘、间断头痛、头晕乏力、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8,P=0.038<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随着当前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加剧,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其是一种以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征,并逐渐导致机体心、肾和血管等器官出现功能性改变的慢性全身性疾病[7]。如果患者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会影响患者微血管功能,肾组织因缺血缺氧易诱发高尿酸血症,进一步加重肾脏负担[8]。因此如何降低该部分患者血压及尿酸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高血压的治疗也从传统模式逐渐转变至精准医疗模式,通过对该部分患者基因检测能够明确患者基因型,不同基因型与降压药物疗效存在明显相关性,不同基因型患者口服同一类型的降压药物在降压效果和药物副作用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进行基因检测能够选择适当的降压药物,继而实施个体化治疗[9]。
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和环境,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针对高血压患者遗传因素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导致的血压差异占30%~50%,遗传因素不仅与高血压有关,也与降压治疗的效果有关。原发性高血压为多种基因共同致病,对于高血压致病基因、血压变化相关基因和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基因进行研究已成为热点。基因指导下的精准降压治疗不仅可以帮助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还可以更高效地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并降低不合理降压治疗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首先采集外周血检测CYP2D6、AGTR1、ADRB1、ACE、CYP2C9、NPPA、CYP3A5共7种基因位点,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药物敏感性高及不良反应少的药物,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3%,这一结果与王瑞等人研究结论一致[6]。这表明基因检测指导下降压药物选择能够有效提高药物降压及降尿酸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分析认为,我国当前不同地区的高血压控制率仅为4.5%~42.3%,这主要与患者对不同药物产生耐受性有关。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仍主要依靠口服药物,而个体化基因导向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越来越重要。不同的遗传背景会导致不同的药物反应,尤其是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差异会对药物不良反应产生影响,因此根据患者基因型选择有效的药物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呕吐、便秘、间断头痛、头晕乏力、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0.3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表明该治疗模式有助于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基因多态性通过影响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及药物作用靶点等相关因素,对药物疗效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对高血压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11]。既往研究发现,药物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可以减少药物治疗无效以及不良反应造成的经济损失,通过对患者的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开出基因合适的药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从而达到真正用药个体化的目的,此种个体化给药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缩短疗程,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节省后续的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12-13]。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患者,根据基因检测指导结果选择对应的降压药物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和尿酸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该治疗模式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