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群文阅读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

2023-08-28 03:29:30黄庆龙
电脑迷 2023年5期
关键词:融合策略群文阅读

黄庆龙

【摘 要】 新课标理念下,群文阅读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教学可采取“教学目标确定—活动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呈现—课后反思增删”策略,以终为始,瞄准素养,定向审美,呈现逆向设计之美。立足核心素养,以美育为目标,扣标取法,设计任务活动,在群文阅读与比较、揣摩与讨论、表达与反思中提升学生对民族审美意蕴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关键词】 瞄准素养;定向审美;群文阅读;融合策略

哲人有言:“目标不是都能达到的,但它可以作为瞄准点。”瞄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目标努力,不会像没头苍蝇一样盲目行事,目标定向群文阅读与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师生沿着这颗“定心丸”,设计情境化比较活动才能有的放矢。鑒于此,教师当根据学情、班情,思考解决教学目标与活动任务,学生需求与现实问题的矛盾,尝试引导学生以落实核心素养为瞄准点,以新课标理念为导向,寻找合适的群文教学与美育深度融合的途径,以终为始,逆向设计任务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进行目标达成评价,确保所有活动任务设计都指向高中语文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核心素养的落地、开花、结果。

一、聚焦问题,探究群文阅读融合审美教育路径

(一)为任务而忽略文本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任务而教学,忽略了情境。如《与妻书》课内外家信联读,作者“吾至爱汝”的热烈情感与“充爱汝之心”“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大爱情理交织,抉择是何等的纠结、痛苦,结果教师却为了完成所谓的任务,而忽视了文本所传达出的充沛情感,岂非味同嚼蜡?教师应当胸中有文本、目中有学生,锚定教学目标,把控全局,营造氛围,把学生偏走的思维拉回来,因为语言文字当中蕴涵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深入文本学习,深刻体悟才能明白作者无比激烈的爱国爱家情感。

(二)学习重心偏移错位

关注点太多,容易贪多嚼不烂,自然无暇顾及主要目标,重难点不突出甚至本末倒置。如执教《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联读时,“同城异景”任务设计不明确,让学生自由抒发,信马由缰,不着边际,离题万里或偏向一方,群文阅读异同点的比较无从谈起。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不能只是对课文的“碎片化”学习。

(三)阅读浅表化,遑论融合美育

学生大多处在散乱式、扫描式的浅表化阅读状态,需得教师在实践中加以指导,聚焦主题、文体特点、思维发展规律等,融合美育发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自主学习、研讨交流,表达反思,赋予传统语文教学以新方式,探求美育盛放以新思维。

比如尝试从诗歌语言,诗人形象,诗歌意境,诗歌艺术,诗人情感五个方面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登高》,通过“感其言,体其形,探其情”步骤,引导学生体会李杜诗歌动人的语言魅力,把握诗中丰满的艺术形象,引领学生深入体味诗人感人的内在精神力量,并学会写诗文短评。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师设计“根据诗意,描绘自己眼中的李白、杜甫画像”这一学科跨界活动,学生虽然兴致很高,但大多画工不济,限于能力与时间,画像难以体现诗人全貌,所画还多趋向动漫式,李杜人物形象之美是无法体现。可见,如何更好地把美育融入群文教学中,让学生具有认识美、赏鉴美、创造美的能力,值得深入探究。

出现以上问题要么是课堂教学“顶层设计”素养目标不够明确,要么是教学过程未能始终锚定学习目标,要么是浅尝辄止,虽有目标却流于浅表。归根结底,高中群文阅读教学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后反思等方面应该牢牢抓住“核心素养目标”定向实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症下药”设计,帮助他们找准学习的“航向”,有的放矢,找到解读文本密码的“钥匙”,从而驶向提升关键能力的“彼岸”。

二、瞄准素养,实践群文阅读融合审美教育策略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群文阅读教学可以顺着“教学目标确定—活动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呈现—课后反思增删”这一路径,以终为始,扣标取法,呈现逆向设计之美。

(一)课前教学设计须“有意为之”

有道是“思维决定行动。”课前教学设计需“有意为之”。课前根据核心素养目标有意识设计融合美育的群文比较活动,可以避免“无从下手”问题。

1. 教学瞄准群文阅读比较

对于群文阅读教学,教师需有“比较异同点”意识,毕竟“非不能也”,是可为也,一如公西华“愿学焉”,需自觉成长。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向奔赴”,还要时不时地给学生“吹吹风”“洗洗脑”,使其深刻领悟到“比较阅读”不止于高考考试,审美鉴赏、思维发展、文化传承亦大有可为。比如《促织》《变形记》联读课沿着“命运变化(情节人物)——因何而变(社会环境)——悲喜结局(主旨:观察与批判)”的路径,探寻小说“真实与虚构”特点,为此设计“分组改写成名一家和格里高尔的结局”活动,可使学生兴趣大增,脑洞大开,在各种成名的必然悲惨结局和格里高尔偶然得到又失去的温情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审察与批判,从而思考自身处境以及应对方法,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回归文本阅读,对比文本,反复咀嚼,巩固和运用语言知识,培育批判性思维能力,达到既“入乎其内(文本内容深入解读)”又“出乎其外(创新写作学以致用)”双赢效果。此类课堂设计也体现出教师有意识地改善教学活动以取得最佳效果。

2. 设计旨在培养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任务活动设计应沿着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方向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异同,把各小组分成登山和临水两队,分工合作去二文中寻找“最心动的美景”,这一情境任务的设计,避免学生漫无目的一窝蜂地登泰山,或去赤壁观水月,使之明确预习的方向,以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学生的上台展示活动来引导他们比较作者的审美之旅,从而发现古代文人的探寻山水之美,其实这就是一个治愈自身心灵,实现精神突围的旅程,这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

3. 目标定向提升审美能力

席勒曾言:“只有审美趣味才能够把和谐带入社会之中,因为它在个体心中造成和谐。”毕竟,趋光向前,与美同行是生命的本质。《窦娥冤》这一戏剧大单元学习时,为帮助学生探究剧中人善良、美好、人文理想等“有价值的东西”被撕碎时所蕴含的崇高之美,可采用“直面悲剧,剧中人——知人论世,作者——审美反思,读者”这一策略进行解读,设计观全剧、沉浸式课本剧片段展演、写悲剧审美意蕴推荐书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切体悟到中外悲剧审美意蕴的“净化”力量,从而提升审美鉴赏水平。

正如新课标指出的,“真實、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养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教师从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设生动和逼真的活动情境,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大胆实践,教师的引导科学,学生的参与有效,在师生“双向奔赴”的高度合作下,学生全面发展才真正成为可能。

所有的群文比较阅读、大单元学习,情境式、主题式任务活动,均基于不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方法,始终扣紧教学目标,深度融合美育,设计并完成活动任务,在合作研究、交流互鉴中兼顾实用性,现实针对性,重在学生表达有流畅,能力有提升,思维有发展,审美有品位,文化有传承。活动设计旨在促使学生从自主学习、活动探究中知人论世,多角度欣赏文本,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了解异国审美情趣,培养人文素养,提升鉴赏“域外诗剧美”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目标须“一以贯之”

诗句有云“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目标需“一以贯之”。新课标指出:“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准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以《谏逐客书》《与妻书》比较阅读课为例,无论是全文结构思维导图的绘制,还是书信情理比较阅读,抑或是学生习作修改升格,教学目标“使命与担当,情理之美”始终贯穿整个课堂,在突出与深化中提升学生语言运用、审美鉴赏能力。

目标订立不求“十全十美”,实践活动需“尽善尽美”,师生同行,瞄准教学目标,比较异同点,归纳实践,探究文本主题、审美意蕴,不仅解决了一线教师“蜻蜓点水”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颇有孟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乐趣,使语文课堂成为美育的“生发地”,共同增进素养,涵养精神。

(三)课后查缺补漏须“扣标思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课后查缺补漏需“扣标思之”。教学前当考虑教材整合、教法取用、学生学情、学法运用等;教学中当注意课堂生成,围绕素养目标及时调整;教学后当注重教学效果,发现亮点不足,及时查缺补漏,加以改进。

譬如高三复习课《依题品文 共赏其美》授课时,目标设定是针对高考“情境化”设题新形式,引导学生精准审题,化“新”为“熟”,以情境化问题为纲,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通过阅读和思考,探究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从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从高三备考角度,探究群文阅读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以落实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授课后,却发现“备学生”不足。一是试题难度较大,尤其是信息性阅读,虽说跟从高考试卷“信息性阅读、小说、诗歌”的顺序,如果换成“小说、诗歌、信息性阅读”,学生做题由浅至深,由易到难,更易接受,也符合思维发展逻辑。二是课容量颇大,需要学生事先预习的时间较多,老师指导也要精细到位,可以改为两个板块联读或结合教材,课内内容熟悉,以“生”考“熟”更高效,也更符合高考课内外关联教材,教学考一体化的定位。可见,备课中,是要“学生觉得”而非“老师觉得”。三是发现选材难度大,尤其是融合审美教育,仍需多方尝试。

再如文与言应该怎样处理?言经常阻碍了学生对文的理解。在没有扫除障碍的时候,文的理解就变成仰视,变得像水中月镜中花。浅显的易于理解的文言可以借助译文、注释,难度大的文言,需得教师“授之以渔”——重点虚实词、句式活用语法、结构思维导图等,否则有揠苗助长之嫌。《赤壁赋》《登泰山记》阅读比较中,高一学生刚接触长篇文言文,第一课时,老师可示范讲解《赤壁赋》前两段的特殊句式、古今词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等,并要求学生参考《名校学案》里的重点字词句式,结合注释和翻译读通全文,分小组制作“文言知识小卡片”;分发“学习任务清单”,展示课文结构,阅读二文的文体、作者、写作背景等内容,帮助理解文章,使其对内容结构有个整体感知,积累文言重点字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可见,上一堂有收获的课,不容易,课前预设并不是全能的,教师总是在课上完后,才发现其他可以讲授的内容或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改善。教学从来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要减少“遗憾”,需带着探究点进入课堂,再寻找新的问题,持之以恒的反思,连续不断的尝试,享受全新的挑战,熟能生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质增效,做到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1] 杨萍. 谈群文阅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J]. 学周刊,2021(15):115-116.

[2] 梁建洲.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 新课程,2021(41):52.

[3] 赵楷存,赵楷平. 群文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助推器[J]. 学周刊,2019(22):125.

猜你喜欢
融合策略群文阅读
音乐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
考试周刊(2017年1期)2017-01-20 20:44:23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求知导刊(2016年32期)2016-12-20 20:01:32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时代金融(2016年29期)2016-12-05 15:29:17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7:17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5:14:35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69期)2016-09-21 16:50:00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1期)2016-09-20 07: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