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
【摘 要】 得益于互联网的全面普及,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也有部分学生的价值观念在开放化、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中受到一定冲击。高校要想推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需明确“互联网+”视域下思政工作实施的必要性,提高辅导员对思政工作优化的重视度。文章从“互联网+”时代辅导员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入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思政工作优化开展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 思政工作;辅导员;互联网+;高职院校
随着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渐体现,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能促进学生“三观”与思想观念的正确树立。作为大学生成长发展道路的引导者,辅导员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还承担着思政工作实施的重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放化、多元化的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下充分展现思政工作的育人价值,教师需依据学生发展需求、素质基础的分析,借助科学措施助力思政工作的优化开展,进而为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分析
1. 思政载体创新
互联网的普及带动了高校思政工作载体的创新发展,思政管理、教学、组织等方面均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态势。以课程教育载体为例,思政教育的实施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网络为载体进行课程资源的多样化采集,具体包括微课、慕课、学习平台等。立足思政活动载体,辅导员可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创新、拓展其思政活动载体,包括线上班会、报告会、座谈会等。或者是结合对大学生需求的分析,依托评论区留言、微信群讨论、私信等方式来实现与学生深入互动沟通。以管理载体的创新为切入点,高校可利用电子版形式来取代以往纸质版规章制度的制定,常规管理的组织形式在网络多样化载体普及的趋势下也实现了创新与改进。
2. 师生互动创新
辅导员思政工作的成效受到师生能否有效沟通、互动的直接影响,以往工作中的电话交流、面对面交谈等方式无法让学生敞开心扉。得益于互联网技术与高校教育事业的融合发展,教师可以微博、微信、QQ等为载体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互动,或者是通过关注学生最近动态来分析其思想、学习情况是否存在变化,并以私信、留言等形式与学生互动。相较于常规交流手段而言,“互联网+”下的新型互动模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教师可借助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
(二)挑战分析
1. 辅导员意识淡薄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以培养技术型、能力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期间存在忽视思政工作的情况,个别辅导员甚至对思政工作的实施始终持敷衍的态度,导致思政工作无法在高校专业教学中得到深入贯彻。究其原因在于部分辅导员尚未正确认知思政工作的重要性,自身教育意识相对滞后,导致思政工作实施举步维艰。
2. 形式内容滞后
通常情况下,辅导员在日常工作期间不仅要对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进行监管了解,还需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思想变化情况,通过有效疏导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思政工作实施过程中,仍有个别辅导员未做到对思政工作形式、内容的创新,导致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学期间师生无法实现深度沟通、互动,再加上思政工作未紧跟时事情况进行内容革新,以致思政工作实施效果不佳,影响了思政工作在培养学生思政素养等方面作用的体现。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的优化方法
(一)借助社交媒体拓展思政教育渠道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参与社会话题的重要平台。鉴于此,辅导员可利用社交媒体拓展思政教育渠道,以社交媒体为载体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传递思政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促进学生的思想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际思政工作实施期间,社交媒体的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社交媒体平台合理选择。首先辅导员需根据目标学生群体的特点和使用习惯,选择适合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抖音等。不同的平台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受众群体,辅导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要做到多平台联动,可以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建立辅导员的官方账号,并进行联动推广,扩大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是内容策划与传播。为充分发挥出社交媒体在思政工作中的作用,辅导员一方面需科学制定内容策略,从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内容策略,具体内容可涉及时事热点解读、社会问题分析、职业素养培养等,利用多元化内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另一方面则需保证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基于社交媒体特点、性质的分析,辅导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内容形式,如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以增加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辅导员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分享,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交流。
三是互动与反馈。辅导员要做到对学生在社交媒体上的关注、提问和反馈进行全面关注,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机制,增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辅导员可以定期收集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和优化思政教育的策略和效果。利用社交媒体拓展思政教育渠道,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传递思政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话题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构建在线思政工作平台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政工作的实施水平受到在线教育平台建构的直接影响,鉴于此,为促进辅导员思政工作的创新开展,可结合以下几点来构建符合思政工作需求的在线教育平台:
1. 平台建设与功能设计
为保证平台的建构可助力思政工作育人价值体现,首先要确定平台的定位和目标。在线思政教育平台应该明确定位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和互动的重要场所,以期为辅导员提供全方位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服务。其次要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平台应该整合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包括教材、課件、案例分析、学术论文等,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再次要引入互动和社交功能。平台应该提供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机制,例如在线讨论、问答平台、学生分享等,以促进学生的思政学习和思想交流。最后要支持个性化学习和评估。平台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推荐和评估机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政学习和成长。
2. 教师培训与支持
首先,平台内可提供辅导员培训课程,为了确保辅导员能够熟练使用在线思政教育平台,平台应该提供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平台操作指南、教学设计和评估方法等。其次,平台应具备技术支持和指导功能。平台应该设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辅导员提供在线平台的技术支持和指导,解决他们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最后,平台需为教师创新实践提供契机,保证平台可鼓励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例如利用多媒体、虚拟实验室等技术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政教育效果。
3. 学生参与反馈
在平台设计时需考虑两点:一是提供学生参与机会,平台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思政教育平台的学习和互动活动,例如发表观点、参与讨论、提交作业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二是收集学生反馈和评价,平台应该定期收集学生对在线思政教育平台的使用体验和教学效果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和优化平台的功能和服务。通过建立在线思政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供更灵活、便捷的思政教育服务,促进学生的思政学习和思想素质的提升。
(三)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
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辅导员需以思政教育内容、形式的创新为切入点,在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基础上,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开展。
一方面辅导员需依据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个性的分析,提高对思政教育内容调整的重视度。首先保证教育内容突出实践性与体验性,互联网时代的学生更注重实践和体验,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将热点问题融入教育内容中,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快速,辅导员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最后注重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融入,“互联网+”时代注重创新和创业,辅导员可以引入创新教育内容,如创业教育、科技创新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效果。为保证学生能够对思政学习保持较高积极性,辅导员可结合以下几点来创新教育形式:一是辅导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如在线讨论平台、虚拟实验室等,提供互动和实践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二是推行案例教学。通过引入真实案例,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思政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运用游戏化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辅导员可以设计思政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和思考,提高学习效果;四是引入跨学科教学,“互联网+”时代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辅导员可以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开设跨学科的思政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思政教育的参与度和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工作的创新开展一方面可助力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另一方面则可为学生思政素养的综合培养提供支撑。为保证思政工作实施契合“互联网+”时代要求,辅导员需明确认知思政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到“互联网+思政”工作机遇与挑战的剖析中,并借助科学措施来优化思政工作实施,依托网络手段应用来提升思政教育水平,为学生素养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罗媛.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的优化建议研究[J]. 消费导刊,2019(25):86.
[2] 潘立业. 关于“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的研究[J]. 文存阅刊,2021(12):137.
[3] 张斯瑶.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与创新研究[J]. 大学:思政教研,2022(02):41-44.
[4] 刘傲宇.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大学生思政工作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 青年时代,2019(32):81-82.
[5] 韩立梅.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应用“微思政”的效果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6):99-100.
[6] 翟磊磊.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探讨[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7):206-207.
[7] 田茂莉,张洋铭.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54-58.
[8] 姚佳城,李杰,刘路.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和对策研究[J]. 国际公关,2019(12):113.
[9] 付凯,孙一君,高守朋.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浅析[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20(02):86.
[10] 张欢.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探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2):14-15.
[11] 毛毅娜.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的优化[J]. 现代职业教育,2020(52):208-209.
[12] 侯宇慧.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的优化建议[J]. 科技风,2020(02):95.
[13] 钱小莉. 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19,10(19):217+219.
[14] 李青.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方法的优化建议探索[J]. 中国高新区,2018(06):62+160.
[15] 于莉. 网络环境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 时代报告,2021(12):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