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晔
小说《党费》,记录了关于党费的一段感人故事,反映出国内战争时期普通党员高度的政治觉悟。作品叙写的历史久远,但逝去的光阴淡化不了英雄人物散发的熠熠光辉,一位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地下女党员形象,像一块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这篇红色题材小说,不仅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也值得学习。
作品题材独特新颖,作家王愿坚善于取材于革命生活,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作品不写与敌人鏖战的战斗情景,不写恢弘壮阔的重大场面,没有琐碎的内容铺排,也没有枝枝蔓蔓的情节。选材范围小,角度巧。
缴纳党费,是每个共产党员应该履行的最基本义务,谈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本文没有写党员们节衣缩食积攒零钱碎币,上交党组织。而是写在无钱可交的情况下,他们并没有忘记党,自制咸菜抵缴党费来支持党的事业。这也是特殊形势下的珍贵党费。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缴纳党费,一来是当时斗争形势十分险恶,红军大部队北上长征,敌人大搞白色恐怖,企图将留下打游击的少量红军困死在深山老林。他们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并村等手段,强行切断老百姓和山里的联系。山里同志缺盐少粮,生活十分艰苦,非常需要咸菜。二来老百姓被敌人搜刮得一贫如洗,种植蔬菜加工成咸菜便成为缴纳党费的最好方式。
作品主人公黄新面对这样严酷的形势,自觉起到领头作用,她组织全村党员们深夜加班腌制咸菜,为党组织贡献一份力量。最后黄新被敌人发现,她机智灵活地掩护山里同志脱离危险,光荣地献出了宝贵生命。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的细腻刻画,细节主要由人物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组成。本文描写的细节形象逼真,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党费》用典型细节贯穿全文。如“我”初次见到黄新时,发现屋里有几个人在摘菜,她对另外几个人说:“这么的吧:这些菜先分分拿回去;盐,等以后搞到了再分!”这可看出黄新是个基层党员的组织者、领导者。这里提到菜和盐,可见“盐”的珍贵,困在山里的同志多么需要,这在情节上为下文发展作了铺垫。黄新要弄东西给“我”吃,用手在破坛子里掏摸了半天才拿出一块咸萝卜,说明萝卜告罄,十分宝贵。“我”要回山时,她把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托“我”交党费,“我”看她生活拮据,坚持不收。再次见黄新时,看到孩子饥饿想吃,抓了一根腌豆角就塞到嘴里。她妈发现,忙把那根菜夺回,毫不顾及孩子哭泣。这个细节写出了黄新宁可委屈孩子也尽量让同志们多吃点。结尾写敌人敲门,她见难于脱身,就若无其事地“搂着孩子”整理头发。这个动作细节反映了她面对险情时镇定机智。她被敌人抓走时,怕“我”为救她暴露自己,两眼直盯着被吓呆了的孩子,拉长声音说:“孩子,好好地听妈妈的话啊!”这“拉长”的声音,看似是说给孩子听,其实是说给“我”听,话里的“妈妈”一语双关,意在暗示“我”要听党的话,不要冲动莽撞,作无谓的牺牲。
小说有简明扼要的神态描写,有朴实的语言描写,还运用了不少动作描写。如黄新把两块银洋“拿在手里掂了掂”,从这一动作细节不难看出她对银洋的珍爱以及对丈夫的眷念。尽管生活困窘,但她一直舍不得用,要把它送交给党组织。
小说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环境描写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作者交代环境灵活自然,交代环境的位置不固定,交代形式也多样,或在写人叙事中自然带出,或用专门的段落介绍。
本文多处交代环境。开头部分直接交代了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是1934 年,红军一部分参加“抗日先遣队”北上,一部分和中央红军合编,准备长征。在敌人疯狂围剿下被迫上山。然后又交代我党建立秘密交通线的情况。这个交代反映了当时斗争的残酷性,也为“我”之后来到“八角坳”与黄新联系作铺垫。小说为了突出黄新的形象,还从多方面交代了她的生活处境:丈夫跟随红军长征,她独自带着五岁的孩子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敌人实行“并村”时烧光了她的村子,没有栖身之地,便与大伙一起流落到八角坳;在八角坳她住的是竹篱子糊泥的窝棚,睡稻草地铺,灶由三块石头支成,锅是砂罐子;缺少吃的,连招待“我”也只能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菜叶做的窝窝和一块咸萝卜;做咸菜为了不被敌人发现,只能在半夜里,点灯还得用东西遮着亮光,接待同志还要四面观察,小心翼翼,生怕给同志带来生命危险;最后黄新暴露,敌人气势汹汹地抓走她,她为保护同志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从小说描写来看,黄新所处的生活环境处处艰难,步步凶险。正是把人物放在这样艰苦的典型环境下去写,才凸显出人物关爱同志、心系革命、热爱党的英雄形象。
本文构思巧妙,情节结构简单,叙事有条不紊。本文围绕缴纳党费这一典型事件,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并以“我”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头以“我”缴纳党费引出回忆,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构成小说主要素材。正文先写“我”交代当时的革命斗争环境,接着写上级领导安排“我”当“交通”,下山联系地方党组织。“我”在八角坳第一次找到女党员黄新,看到她居住的窝棚,了解到她艰难的生活处境,听到她期盼联系党组织的心声。“我”再次与黄新会面时,听到她哄女儿的语言,表明她对同志的情感胜过疼爱女儿的情感。还写了她把咸菜当党费的说明,敌人来临时的沉着应变,对“我”的细心叮嘱,机智地转移敌人视线,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保护“我”。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表现了黄新干练的组织才能、沉着细心、对敌斗争态度坚决、为革命献身等可贵品质。文中的“咸菜”不可小觑,它也能起到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小说多次写到咸菜,如写黄新几人择咸菜、黄新招待“我”吃咸菜,黄新整理咸菜、孩子要吃咸菜、黄新与“我”谈论咸菜、她托“我”上山带咸菜、“我”上交咸菜。小说将“咸菜”贯穿全文的始末。
小说在故事整体结构上环环相扣,在细节上也注意前伏后应。如开始写“我”当过侦察员,敏于观察辨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相貌特征,“我”下山找她时立马就认出了她。初次与黄新会面,她拿党证和银洋缴党费,“我”未收,黄新牺牲后,“我”在砂罐里菜窝窝底下找到了黄新同志的党证和银洋。后面写敌人搜捕时,她让“我”藏进阁楼,躲过一劫。这样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结构联系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