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色保护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化的冲击,特色保护类村庄面临着破坏、老化和文化传承的挑战。文章旨在探索基于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模式,研究论证了农旅融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关于村庄定位和特色确立、制定详细的村庄规划、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策略,以期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实现村庄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农旅融合;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模式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6-0100-03 中國图书分类号:F323 文章标识码:A
基金项目: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天水地区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研究”(gsgzxy20220217)。
作者简介:王先河(1983-),男,汉族,甘肃天水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乡村旅游、规划研究。
文章介绍了基于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模式的研究背景、目的和重要性,探讨了农旅融合对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社区参与。同时,分析了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分类、特色村庄与农旅融合的关系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希望通过进一步深入探讨规划的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村地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的重要承载者,拥有丰富的特色资源和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保护类村庄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确定的四种村庄基本类型之一(特色保护类、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搬迁撤并类),逐渐受到社会关注。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其村庄分类并取得一些成效,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特色保护类村庄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农旅融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被引入,成为实现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重要途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旨在保护和继承农村地区的自然风貌、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旅融合作为一种资源整合和利益协调的方式,将农业、乡村旅游、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的资源有机结合,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其实施过程中却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忽视了农旅融合的特点和需求,难以有效整合多领域的资源和利益;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使得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村庄规划模式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等。为此,通过深入研究农旅融合与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关系,探索基于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模式,可以为相关学科领域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观点。
1.2 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与农旅融合的关系
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与农旅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乡村地区的自然风貌、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注重保持村庄的独特特色,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旅游和体验,强调在保护特色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等方式,促进村庄居民的增收和就业机会,改善乡村经济状况。而农旅融合则是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形态,旨在将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多个领域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农旅融合强调将农村地区的农业、农村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与旅游需求相结合,通过提供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和服务,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将农旅融合的理念和方法融入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过程中,可以实现农村地区特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同时,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为农旅融合提供了有机发展的土壤和依托,确保农旅融合在保护乡村特色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2 农旅融合的必要性
2.1 保护文化遗产
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研究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村庄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建筑、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并通过农旅融合的概念增强了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农旅融合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来展示和传承村庄的独特文化,农旅融合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展示和传承文化遗产。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研究结合农旅融合的概念,不仅能保护和传承村庄的文化遗产,而且通过旅游和经济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更加积极和可持续的途径。农旅融合的作用是将文化遗产变成村庄的宝贵资源和发展动力,使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2.2 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经济发展是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核心目标之一。通过农旅融合,村庄可以开发特色农产品、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等产业,利用村庄的自然、文化和人文资源,吸引游客和投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1]。这将促进村庄的收入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同时,农旅融合也为特色保护类村庄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需要各类从业人员,如导游、农民、手工艺品制作师、旅游服务人员等。这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流失、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改善居民的就业状况。
3 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中存在的问题
3.1 村庄定位不精准,缺乏特色
村庄定位和特色的确立是农旅融合与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村庄的定位和特色的确立是为了凸显其独特性和竞争力,但是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特色资源的识别和分析问题。部分地区未能对村庄的特色资源进行全面地识别和分析。对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如山水景观、自然保护区)、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民俗风情)、农业资源(如特色农产品、农耕文化)等,未能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评估,导致在实际的农旅融合发展中无法确定村庄独特的资源和特色,更难以提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第二,市场需求和定位选择问题。通常在确定村庄的定位和特色时,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游客的兴趣,但在村庄定位的开展过程中,对于市场调研和分析工作开展不充分,对游客偏好、需求和旅游趋势未能进行精准分析,因此,无法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村庄定位。第三,特色打造和提升问题。在村庄的特色定位确定中,未能通过有效地开发、提升打造出村庄特色,对于游客的吸引力不足。部分村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差,同时旅游产品创新度不足,对于相关的文旅活动开发不足,难以有效吸引游客。
3.2 村庄规划政策不完善
针对村庄规划方面,虽当地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整体经费也有所增加,却仍然存在严重的规划方案落后、政策支持不到位等现象,阻碍了村庄建设的进程,致使新农村和特色农旅活动建设滞后。此外,由于村庄规划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使得许多建设工程在选址和规划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导致项目的落实和管理等力不从心,这也造成了村庄管理的无序,建设缺乏连续性和科学性,对农旅融合背景下的特色村庄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3.3 村庄文化保护与传承不当
村庄的特色规划中会涉及多村庄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村庄的相关文化却容易被忽视,这会对村庄的特色建设产生较大的阻碍。主要体现在针对当地传统历史与文化的保护利用不足,不断追求经济效益和建设速度,导致过度开发,当地特色风貌和人文环境、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此外,对于当地文化保护工作开展忽视了整体性和科学性,对于当地原本的资源应用不足、也未能科学研判,加之缺乏一定的指导,对于当地传统文化利用模式较为单一,导致特色村庄规划建设不足。
4 农旅融合下的特色村庄规划政策建议与策略
4.1 明确村庄定位,确立乡村特色
在村庄定位和特色确立方面,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第一,进行全面的文化资源调查,包括传统建筑、历史遗产、乡土民俗、手工艺制作技艺等,从而了解村庄的文化背景和独特资源,为特色确立提供基础[2]。第二,进行SWOT分析,评估村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这有助于确定村庄的发展潜力和面临的挑战,为定位和特色确立提供参考。另外,进行目标受众调研,了解目标游客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根据他们的喜好来确定村庄的特色定位,吸引目标受众的关注和到访。同时可以进行区域竞争分析,对周边区域的竞争情况进行研究,了解类似特色保护类村庄的发展状况和特色,找出村庄在区域中的定位和差异化特色。第三,确定村庄是以自然风光为主打、以文化传统为核心,还是以农业体验为特色等。定位选择应基于市场需求和村庄的实际条件,寻找与村庄资源相匹配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可以通过文化展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品牌打造等方式,提升村庄的特色内涵和吸引力。
4.2 制定详细的村庄规划策略
制定详细的村庄规划策略是特色保护类村庄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进行全面的村庄调研和分析,了解村庄的自然、人文、经济等方面的现状和潜力。基于这些信息,制定适应村庄特点和需求的规划策略,其中包括空间布局策略,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如旅游景点区、农业生产区、文化传承区等。还需制定景观设计策略,要保护和强化村庄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和适应性。交通规划策略也至关重要,针对游客和居民的出行需求,设计合理的交通网络和停车设施,确保交通便利性和安全性。农业发展策略是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农业的生态友好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社区建设和公共服务也需要纳入规划策略,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的规划和建设,满足居民和游客的基本需求[3]。同时,还需建立规划实施和监测机制,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和持续监测,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以实现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详细的村庄规划策略,可以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有序发展提供指导,实现村庄保护和发展的良性互动[4]。此外,在特色村庄规划中除了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共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是特色保护类村庄的主要承载者和参与者。通过广泛的社区参与、民主决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可以确保社区居民在规划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居民有机会分享村庄发展带来的好处。具体而言,农旅融合与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需要协调不同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合作机制,涉及到政府部门、社区居民、旅游企业、农民等多个利益相关方,需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确保各方共同参与和协作,实现多方共赢。
4.3 明确村庄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
关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需要对村庄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包括传统建筑、民俗习惯、传统工艺等方面。基于这些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确保它们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继承传统工艺技能,促进传统技艺的保护和发展。此外,组织文化和节庆活动,传播和弘扬村庄的文化,吸引游客和居民的关注和参与度,增加文化传承的影响力。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提供有关村庄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年轻人对本地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此外,建立文化档案和资料库,收集和整理村庄的历史、民俗和传统知识,保留和传承村庄的文化记忆。同时,与相关研究机构和专家合作,开展研究和保护项目,提高对村庄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水平。当然,村庄历史和故事挖掘也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策略的重要环节[5]。通过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可以建立村庄的独特性和吸引力。这包括收集和整理村庄的历史文献、口述传统和民间故事,探索村庄的渊源和发展过程。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故事讲述,可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和情感连接,使他们更加投入和融入村莊的环境。
5 结束语
基于农旅融合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模式为实现乡村振兴和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可以实现村庄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承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与参与。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深入探讨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结合,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案例,不断完善特色保护类村庄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关注和努力。希望该文章的研究成果能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的规划实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我国乡村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冯朝圣.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旅融合发展研究[J].商展经济,2022(24):28-30.
[2]杨坤.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特色保护类村庄振兴类型细分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1):1861-1875.
[3]喻彩霞.基于农旅融合导向的乡土文化恢复模型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52-54.
[4]黄莉.何志贵.农旅融合视角下的全域旅游发展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20(08):60-61.
[5]魏俊辉,李奇.城郊融合类村庄片区建设用地规划策略——以南充市高坪区走马村休闲农业示范片为例[J/OL].经营与管理:1-9[2023-08-14].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2308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