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3-08-27 05:42:24何强军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问题设计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何强军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设计与实践,是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促进学生从传统课堂向生活化问题设计转变的课堂教学研究。文章着重从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设计出发,研究数学生活化设计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通过课堂与生活、问题与实践等途径提升数学实践能力,促进良好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问题设计;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数形结合,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使其能够通过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鉴于此,开展深度学习模式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设计课题研究,其目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化数学情境,让他们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实践,形成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一、走进教材,拓宽生活化问题设计渠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特点。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程的主要培养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促进学生良好综合数学素养的养成,进而实现自身与生活相衔接。现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只重视具体知识点,忽视培养学生从生活中领悟数学问题、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数学教学知识学习与能力养成脱节,学生不能使用数学作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一定要紧抓住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学生挖掘生活课例的能力,使其能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设计生活化问题并让学生参与实践,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从课程标准出发,研读标准设计的理念、思路,把握不同阶段学生要达到的目标,唯有对教材做到烂熟于心,方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一)钻研课本教材

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要对教材进行反复钻研,切实掌握低中高段学生数学学习要达成的目标。教师要对教材设计中的文本课例进行分析,形成阶段之间、章节之间的衔接关系,明晰前后基础之间的过渡。对每一个课例在分析研读的基础上形成问题报告,在不改变教材设计意图的前提下,对因地域等问题造成的不切合学生实际的课例进行改编。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按照教材单元设计的意图进行改编,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并能夠根据教材问题设计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而利用现有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如此,教师的“教”就能和学生的“学”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师生在双边活动中共同成长。

(二)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情境是引领学生走进教学阵地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地设计与提炼,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引领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并且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感同身受的积极性参与到活动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位置”一节时,可进行如下课堂设计:首先,教师让全班学生分列为单桌单行,邀请4名学生上讲台,其中1名学生任意点名班级中的学生姓名,其他3名学生快速说出被点名学生所在的位置,并将正确的位置记录下来,如此循环4~5名同学,并分别做好记录。随后,教师为学生讲解:“座位图中竖行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时,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时,一般从前往后数;用行和列描述位置,一般先列后行。”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具体的要求重新用“列和行”对刚才的位置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并且能够在最快的时间里完成教师交付的任务,学习效果明显,教学目标达成良好。

二、走进生活,挖掘身边生活化问题设计素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应用意识中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在整个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应用意识很好的载体。因此,强化数学与现实的关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进行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并能够根据数学思维进行解决,这是数学教师引导教学的关键。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师:“大家有没有玩过摸球游戏,就是在一个盒子里放入不同颜色的球,几个人轮流进行摸球,根据各自摸球的颜色将人员进行分组。这种玩法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我们在打篮球比赛时也是用这种方法进行分组的,挺有意思。”

师:“那么,大家能不能用这种方法设计一种游戏,让大家表演不同的节目。”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分组,并对组别分别进行了命名,为每个小组确定了节目任务,根据任务需要设置不同的抽签,学生通过抽签确定演出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快参与其中,分别在组内进行抽签确定,体验抽到对应节目的机会。教师在此基础上对可能性进行及时的点拨,学生很快就能从活动中领悟出可能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活动设计,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感悟发现来自生活中的数学,进而学习兴趣浓厚,并且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形成良好的对应关系,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的思维模式。

另外,让学生充分走进社区生活,也是进行生活数学问题设计的途径之一。如进行“统计”教学,教师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选举出小组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对组员进行前期分工,明确组员各自的任务。在此基础上,组长引领组员对本组要进行统计的内容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活动方案。如“小小数学家”小组设计的“走进社区统计活动表”(如表1),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数学的设计理念。

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统计数据收集后,该组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在制成统计表的同时,对数据反映出的問题形成问题调查报告,其中甲学生集中完成对该小区物业人员年龄配备趋势图,从业时间及学历水平走势图,并从中分析物业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其对应学历结构能否完成对小区物业管理各种事项;乙学生完成小区人数统计图、年龄结构图、享受贫困补助人数统计图,分析该小区居民年龄结构以及贫困人数,提出小区人员结构优化的方案;丙学生完成1个月内小区出生幼儿人数统计图及接种卡介苗人数统计图,并分析人口出生率及完成医学免疫接种人数的比例,提出人口出生率与优生优育方面的意见。

经过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报告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能将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完全运用到生活中,在一层层寻找与发现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思维的引领下逐步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改进方案,逐步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三、走进游戏,提升生活化问题设计动手能力

游戏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和加工,也是生活在思维中的具体反映,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游戏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将数学问题的设计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注重开发游戏活动中的数学

在学校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领会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比如,在一年级活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做丢沙包的游戏设计。班级有40名学生,按照游戏需要将40名学生平均分成5个小组,教师提问学生怎么分最合理?学生通过互相商议,最终决定先推选出5名组长,由每名组长在剩余的学生中每人每次选1人作为自己的组员,以此类推,直至分配结束。当学生全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实现了数学与游戏的有机结合。

(二)自制学具,在实践中体会数学

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只要教师勤于引导,学生就能够通过自我动手操作,实现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教学“正方形的认识”之前,教师可给学生安排学前任务。每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木棍自制一个正方形,但不对学生进行自制前的辅导,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教学前,教师对全体学生的自制作品进行课前检查,并对完成正确率进行记录。通过完成正确率的对照,挑选几名完成正确的学生对自己制作的过程进行介绍,同时挑选几名完成不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让学生通过相互对照发现制作正方形的规律和要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正方形的特点再进行点拨讲解,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正方形的特征。因此,动手实践是将学生引向生活化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途径之一。

(三)提出生活化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去完成

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的数学问题: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你的1200步大约有多长?1200名学生站成做广播操的队形需要多大的场地?

让学生通过对1200这个数量在不同情境中的意义的了解,感受数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针对“1200张纸有多厚”,教学中可做如下引导设计:一本数学教科书大约由50张纸装订而成,可以请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教科书,感受一本书的厚度。将10本教科书依次叠在一起,每增加一本都请学生感受一次纸张的数量,感受数量由小增大的过程,建立对大数的表象认知。想一想,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学生就能运用自己原有的感性认识进行实地测量,在测量与感知中实现数量与生活实际的关系,通过自我实践更能形成真实的数学体验。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生活化数学问题设计,是促进学生良好数学素养全面提升的有效做法。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深入钻研教材文本,以教材设计意图为中心,研读教材课例,注重地域差别,对课例根据学生学情及地域差别进行适当改编。与此同时,根据生活情景为学生创设生活问题,引导并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生活,让数学不只是发生在课堂上,而是真正地实现数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的转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让数学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科学。

参考文献:

[1]赖丁香.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思考[J]. 教师博览,2021(03):74-75.

[2]蔡媛媛.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与运用研究[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04):36.

[3]林秀琴. 小学数学生活化问题的设计[J]. 教育观察,2020,9(23):132-133.

(责任编辑:罗  欣)

猜你喜欢
问题设计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精设计,巧提问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0:04:43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20:49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软件工程(2016年8期)2016-10-25 15:47:34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