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皎(江苏:宜兴市新建小学)
科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的部分,通过科学知识的传递,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科学意识,能够在理性思维下,辩证看待科学事物,提升系统思考科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小学阶段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提升思维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质量科学课堂。
培养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成绩,也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将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在生活中,作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能够独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策略。学生接受科学思维带来的全方位提升,将科学知识学懂学透,在学习中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对科学的探究钻研积极性。小学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指导下,有利于深入观察生活、了解生活。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教科书中的知识点,也可从知识点和现象中总结出思考问题的模式和方法。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将科学学科的教育内涵进行拓展,推动科学学科教育的现代化。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过程中,推动教育模式现代化,教学水平得以提高。
当前科学教学模式不够新颖,坚持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较少与现代思维方式结合,师资力量有待加强,教师对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的理解和认识有待提高,针对学生思想上的提高效果不够显著。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感到难度较大,对知识存在掌握不牢固、理解不够深刻的问题。课堂存在趣味性不足的问题,教师对学生已有科学基础了解不够全面,过于注重固定的科学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采用单元教学模式,使学生提高系统思维能力,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科学知识和科学现象,将科学规律进行归类总结,建立起初步的科学知识体系,为科学知识的深入钻研和探究厘清逻辑,厘清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力》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单元教学的思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力”这个科学概念的存在。教师立足单元核心内容对力这个科学抽象概念进行解读,通过小实验的方式推动教学进程,在上课前准备好弹簧测力计等必要辅助工具。教师讲解与摩擦力有关知识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还与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学习中学生理解到摩擦力的存在,在接触具体的摩擦力案例中学会概念。教师在浮力教学中根据教科书中的案例和实验进行教学,表明在液体中浸在其中的物体受到的竖直向上的托力就是浮力,在学生对实验步骤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准备好弹簧测力计、小石块以及装水的杯子进行实验,根据顺序首先利用测力计测试小石块的数值,然后将小石块放在液体中进行观察,随着测力计上数值不断减少,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水施加给小石块的浮力与教师手部的托力类似,感受科学实验的奥妙,加深对浮力的理解,并将各种力的概念进行整合,促进整体宏观思考能力的提升。学习一种力的时候教师将其他力也纳入讲解中,让学生感受力的奇妙,增强系统思维能力,能将不同的力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来,完成学习。
教师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从现象出发,进行有逻辑性的假设、论证和实验等步骤,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在学习中增长见识,拓宽科学知识视野。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提炼,使之与教科书中内容有机结合,一起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小学科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生活属性与应用属性,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熟悉经历与知识构造中把握陌生的知识点,从生活经历延伸,逐渐接触到所要学习的事物和问题,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将陌生的知识与学生熟悉事物建立起内在联系,减少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困难程度。将抽象知识与直观印象相结合,增强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充分调动脑海中关于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记忆知识的窍门。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确保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锻炼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平常多问问题,根据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教师借助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教材中知识点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的鲜活案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完成教学。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音叉等器材让学生感受到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这一原理,学习了有关声音的速度和在介质中传播等有关声音的科学特性。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改变传统通过大量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这种现象认识的模式,要求学生放学后观察身边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声音,结合人体生理结构,一边用手触摸喉咙,一边尝试用声带发出声音,以此感受到声音的振动效果,可以在走廊中进行大声的呼喊和召唤,体验声音的反弹效果,从而加深对声音这种科学现象的理解程度。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声音振动产生兴趣,有力推动教学进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从声音这个现象出发,对产生原因、传播以及不同的声音等角度出发,完成本次教学,培养学生从某个问题和事物进行理性思考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面对问题利用科学逻辑去探寻和解决。
再以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撬重物的窍门》为例,本次教学中涉及杠杆原理,由于杠杆以及杠杆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运用力量的窍门,总结生活中的杠杆原理。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仔细思考日常生活,提升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寻找与杠杆有关的内容。有的学生认识到在进行扫雪时,自己站在操场上,一只手作为支点不动,另一只手带动铁锹进行劳动,就是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到了杠杆原理。通过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学生不仅了解到杠杆原理,从具体的数据中根据理性总结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也联系到了日常生活。
教师可以利用好信息技术,直观展示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高思想的综合性与全面性。教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代科技促进科学活动教学,展示科学现象,为教学做好铺垫,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探索精神。信息技术与培养科学精神、能力、知识和态度等相融合,辅助教学活动顺利展开,还将科学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和交流等统一到课堂上,为学生科学辩证思维能力的产生创造有利条件。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充分借鉴优秀教师成功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重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注意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诠释,从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使学生掌握初步辩证思想。教师促进学生做到全身心投入学习内容中,完成科学活动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不断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深刻认识,以兴趣为学习动力,高效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探究学习的积极性,领悟科学现象与规律的真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强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直观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以苏教版小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位置》为例,本次学习中教师立足运动的概念,与静止的概念相互连接,使学生形成辩证意识,正确理解运动和静止这两个概念的对立统一。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短小精悍的微课视频作为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对运动与静止这两个概念有所涉及的讲解视频作为微课教学导入,使学生结合微课平台后的选择题,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之所以存在相对的静止是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两个参照物之间的相对静止就是物体的相对静止,认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可以理解相关概念,明确运动与静止的对立统一,在微课学习中对本节知识有大致了解,形成初步的科学辩证思维。在信息技术的辅助讲解下,学生理解具体的运动与静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更多教学内容,在多媒体视频中穿插学生熟悉的车辆运动、飞机运动和人体运动等,让学生感受到运动的直观体现,在举出相对静止的案例时,将运动中的车辆内容的状况进行展示,让学生了解到运动中的车辆中乘坐的人做到了相对静止。教师也可以展示地球的运动,将地球相对太阳的运动与地球上休息的人类相互对比,让学生学懂知识,可以根据案例判断运动和静止状态,深入思考科学辩证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中针对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全面了解到科学知识,在学习中根据知识点深入思考,在教师多样化教学模式下获得全面发展。学生获得基本科学思维能力,为学习和生活提供重要帮助,利用科学知识改造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