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水利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探索研究

2023-08-27 00:50:38范利丹秦刚丁亚红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范利丹 秦刚 丁亚红

摘 要:国民经济各行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逐年提升,对其培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的不足,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的科研团队,探索实行了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利于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转化率、优秀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数量均比实行前有明显提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实行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各社会经济领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其就业比例逐年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行时间较短,以课题组所在的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始于2010年,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仍需要创新,培养质量有待提升。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研究生培养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指导模式。但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持续扩大,单一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日渐凸显。因此,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从导师的指导模式入手。课题组所在学院在已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基于专业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各方面综合考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并进行了创新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双师型”导师缺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指出,要探索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然而,高校大部分导师没有行业工作经历,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由此导致研究生视野不廣、知识结构不宽,限制了研究生的思维,束缚了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不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专业学位类别设立

2020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引领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传统的导师制培养模式,因受导师专业和研究方向限制,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往往局限于某单一学科领域,不利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导师队伍年轻化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和培养规模在地方高校大多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导师队伍不仅缺乏“双师型”导师,也日趋年轻化,很多研究生导师缺乏从博士研究生到研究生导师的过渡。因此,成立导师团队,为年轻教师提供助理导师的岗位,让年轻导师从助理导师岗位开始锻炼,以此完善和提高年轻导师的知识储备和带教能力,丰富其指导研究生的经验,助力导师团队中年轻导师的成长。

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组建基于科研团队的研究生导师团队

近年,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为促进科研交流合作与协调发展,学院根据不同研究方向成立了9个研究所和团队,有地下工程突水灾变机制与协同防控、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机制及防控技术、工程结构振动与控制、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与结构检测技术、固废基材料结构流变学理论及应用、复杂环境下岩土力学及工程病害防治团队、工程岩体渗流理论与应用、建筑热环境与污染防治、工程建造与管理。科研团队建设采取自主申报形式,由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且获得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导师作为团队负责人牵头组建,团队成员经本人申请、团队负责人推荐、学院批准后加入团队。

导师团队的组建在学院现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细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组建模式。研究生导师团队中有一个总负责人或者称为第一导师,由团队负责人担任,负责团队内研究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的总体安排等。在第一导师下面设置第二导师,由具备研究生指导资格的教师担任,主要协助第一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研究进行具体指导。根据研究生类别的不同,导师团队中的第二导师分为复合型导师和专业型导师。导师团队中的校外企业导师一方面通过和团队负责人的充分沟通,协助团队负责人对研究生专业提升做好宏观规划,另一方面通过对研究生选题开题、中期考核以及毕业答辩的全程参与,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践与应用特色。同时,为新入学研究生分配相应的学术道德和思想导师作为第三导师,由团队中刚毕业的青年博士担任。因为其与研究生年龄层次的接近,且刚刚经历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更容易同研究生在学业学术、思想和心理方面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既实现对研究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又能及时发现存在于研究生中间的问题并便于尽早解决。此外,针对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业发展,从科研团队的国内外友好科研合作者中,聘请高水平专家和企业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顾问,参与研究生选题开题和论文答辩工作。

(二)制定研究生导师团队管理制度

缺乏制度约束的团队将无法有效运转,管理制度对于研究生导师团队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导师团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责任制度、导师团队的建设制度,还包括导师团队的评价制度。

1.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制度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导师团队培养模式,要明确第一导师和第二、第三导师的培养任务,规范导师团队成员对研究生的管理责任,杜绝出现名义上多位导师都管,但实际上每位导师又都不管的局面。第一导师作为团队负责人,需要协调好导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第二、第三导师的积极性。

导师团队的良好发展以及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团队良好学术氛围的支撑。在导师团队成立之初,学院就制定了团队管理办法,如建立定期例会制,传递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和信息,锻炼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团队成员和研究生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由团队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做学术报告,团队导师和研究生每年定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团队导师带领团队研究生到其他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并在团队内制定鼓励先进的奖励措施。此举不仅扩宽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还形成了积极向上、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

2.针对团队中导师的管理制度

导师责任的落实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导师团队制下,要明确导师团队成员的职责。通过导师考核、推先评优等明确的制度充分调动每位导师的积极性,形成导师责任的外在规约。同时,通过导师培训、树立先进典型,以意识的觉醒、素养与境界的提升,形成导师责任的内在自觉,通力合作形成导师团队开放、合作、共享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团队导师的责任落到实处。此外,在学院层面上专门建立针对导师团队中导师的相应管理制度和体系,调动导师的积极性,保障导师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3.针对导师团队的评价体系

学院在原有导师考核和评价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导师团队成员的评价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完善导师团队的评价机制。从导师的基本素质、科研能力、指导能力等多方面建立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先进团队。此外,为确保研究生导师团队制的顺利实行,还在学术评价标准、指导研究生数量以及导师评价考核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配套制度。将对团队的评价和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参与国内外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培养优秀硕士研究生的数量等建立联系。每年对团队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学院对团队的资助、团队指导研究生数量进行挂钩,科学的评价机制为导师团队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创建基于导师团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实行过程中,创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让导师团队代替学院系室、充分发挥其作为研究生培养基本单位的作用,有力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科學制订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年,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由团队导师对其进行模块化培训,内容可涵盖文献检索、报告撰写等科研方面的训练以及学术道德方面的培养。同时,研究生在学习之余,可以参与团队导师的科研项目。根据研一期间的学习情况,导师团队结合研究生的兴趣、特长及培养类型以及研究生个人科研志向和能力,分别制订系统化、个性化的科研任务和培养计划。

2.有效把握关键环节

在实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之前,多由学院系室负责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因为系室负责的研究生太多,且研究方向较分散,以致在论文选题开题环节,专家组对研究课题的前瞻性、创新性或工程实用价值等方面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有限。此外,因对研究生课题的研究没有做到持续跟踪、深入了解,所以在研究中期考核阶段,没有有效发挥中期考核在培养过程中的分流作用。在实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后,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和中期考核环节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的,具有较明确、集中的研究方向,且因有校外企业导师以及学术顾问的参与,研究生的选题更能聚焦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和难题,更有针对性。在选题开题环节,导师团队能够提出建议和意见,并在中期考核阶段,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明确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更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制定相关奖励制度

在学院层面上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保障研究生的各项权益。同时,在团队内部制定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励制度,如发表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参加竞赛,团队内都会给予相应的奖励。以导师团队为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单位,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做精心、细致的安排,完善了适应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管理办法。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成果转化率提高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大多来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与行业企业发展相关联的项目和课题,研究对象更具针对性,因此研究成果更容易被转化。2020~2023年,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保持在5~7项,较前些年有明显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参加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数量、质量,申请和获得的专利等方面均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论文和实践成果占比提升

在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下,导师团队中合理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成长力,可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资源共享、为研究生培养拓展出广阔的提升空间。符合优秀学位论文和实践成果达到优秀标准的论文和成果占比已从实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前的13%提升到2022年的27%。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提高

团队导师之间以及与行业企业之间的经常性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了高校与企事业单位间的合作,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合作的企事业单位逐步发展成学院研究生的就业单位,促进了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的提升。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就业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度逐步提高,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

[2]刘耀辉,于芳,段盛.地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7(8).

[3]黄微雅,吴淑琰,陈勋俊,等.基于研究所的导师团队制培养模式改革初探:以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J].广东化工,2021(19).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环境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重视和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中的作用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6:18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分析与协调
大学教育(2016年8期)2016-09-30 23: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