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炜 张素珍
〔摘 要〕有效的科学作业,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延伸和拓展,还是提升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自“双减”政策颁布后,小学阶段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科学作业,但这些作业仍以书面作业为主,导致学生完成作业的内驱力不足。而设计科学的实践性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基于学情优化教学思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设计与优化实践性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317 (2023) 19-0033-03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检验和反馈学科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实践性是科学课程的特点,实践性作业是检测学生科学素养发展水平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思维的进阶和跨学科概念的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学作业实效的重要手段,也是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师不断探索的教学内容。因此,如何设计科学合理且符合学生学习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作业,是目前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一、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实践性作业一般以真实情境为背景,具有一定的仿真性和可操作性,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来解决探究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将科学观念具化为实物,从而实现由抽象到具象的转化。因此实践性作业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整合和应用教学资源
实践性作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是提高科学作业实效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可通过资源整合,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不断提高实践性作业的质量;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可以发挥想象力、好奇心和创新能力,借鉴和应用课内外丰富的教学资源,以科学的视角观察事物和探索世界,促进身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完成实践性作业,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科学问题产生直观的认识,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探索生活中的问题,也能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考世界,从而促使其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此外,实践性作业还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包容度,发挥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教学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新课标的颁布,教学和作业改革进入深水区,一线教师应该注重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便更好地落实国家的政策。以教科版教材为例,每课时内容均由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四个部分组成,且每单元最后两课时多为学以致用的实践课,大多数教师会将课时的拓展部分和单元的最后两课布置为缺乏前勾后连的课时作业或课后任务,而忽视作业的连续性及知识的整体性。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第一课《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的拓展部分,让学生制作一幅种子贴画。一些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该内容在单元中的引导地位,也没有考虑实践性作业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仅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布置作业,且将美观作为评价的唯一指标。这样的作业内容和评价方式忽视了作业的整体性,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再如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最后一课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制作一顶帽子。动手制作固然简单,但该作业是对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中“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初步渗透,如果教师直接将任务布置下去,而忽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将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
(二)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
通过调查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态度及完成情况,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对实践性作业的热情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作业,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完成不了的情况。经分析,主要原因在于作业难度不适宜,教师在设计实践性作业时,忽视了学生间的差异。如教师统一布置实践性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很快就能完成,而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则无法独立完成,此类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时产生的挫败感会使其中途放弃。以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和五年级下册“生物与环境”单元为例,两个单元都涉及种植和观察植物生长的实践性作业。这类作业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一般而言,教师会将设计好的记录单发给学生,任由学生观察和记录。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完成任务,而能力稍差的学生则会因为缺乏教师的督促和自己的坚持,放弃这项作业。因此作业完成的效果不甚理想。
(三)缺乏师生互动和多维评价
素养导向的作业重视“教—学—评”的一致性,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但是受现有条件的制约,多数实践性作业过分强调学生独立参与,缺乏师生、生生的交流与互动。另外,现有的实践性作业一般以最终的作品进行评定,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如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小车制作和五年级下册“船的历史”单元的设计制作一艘小船,教师本应对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中的表现予以评价,但受课时限制,制作小车、小船等过程常在课下完成,在课上只展示与评价作品,改进与完善环节也由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前期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抱有期待,后期缺失教师的指导和生生之间的评价与鼓励,逐渐对实践任务失去兴致。
三、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依据与原则
(一)设计依据
实践类作业类型多样,教师要依据课标、教材,站在单元角度,整体分析核心概念与素养指向,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与优化作业。
(二)设计原则
紧扣单元教学目标。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从课标出发,根据学情分析学习内容与单元教学目标,依据学习内容和单元教学目标确定作业内容。
关注学生差异。虽然学生对科学实践性作业的热情度很高,但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分层、梯度作业,在保护学生作业兴趣的同时,发挥实践性作业的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作业设计要适量适度。依据“双减”要求,要精心设计作业内容,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保障实践性作业的实施效果。
作业设计要贴近生活。实践性作业类别丰富,但在布置作业时,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在观察、实验、实践的过程中,了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立足单元视角,引导学生架构科学概念
2022年版科学课程标准确定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并调整了课程结构,要求教师注重教学的整体性,从单元整体视角帮助学生架构科学概念,促进思维能力的进阶。
对“制作种子贴画”这类独立的实践性作业,教师要站在单元视角分析作业内涵,并制定相应的评价要求,让学生在作业中思考单元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类种子完成种子贴画,并增加记录内容。例如贴画中一共用了多少类种子、这些种子的结构有什么异同、还想探究与种子相关的哪些问题等,让学生在制作时将发现和疑问记录下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提出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架构单元核心概念,还能激发其探究欲,在实际应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制作帽子的作业,教师可以设计详细记录单,包括使用材料、材料的用途、设计方案、制作过程、成果等,让学生经历材料选择—设计制作—分享评价等完整的工程设计与物化过程,在发展工程思维的基础上,为今后知识的建构奠定基础。
(二)设计分层作业,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小学阶段是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对任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实践类作业深受小学生喜爱的原因之一。但由于同一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能力存在差异,就要求教师设计分层的实践性作业。
观察凤仙花和绿豆等植物的生长变化是一个长期且难度较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除了能获取科学知识外,还能感受到自然的神奇,因此该主题非常适合设计成实践性作业。教师在设计该类实践性作业时,要明确观察目标,把控作业难度,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作业内容。如可以将作业内容做如下划分:自行观察和记录,呈现观察要点(针对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增加指定观察内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针对一般能力的学生);以图片加注解的形式再现观察方法(针对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这种因材施教的分层实践性作业,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主观能动性、丰富认知。
(三)丰富评价方式,全面认识学习现状
2022年版新课标指出:评价要以课程目标和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建构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教学改进功能。作业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发挥作业评价的作用。
1.丰富评价主体,实现多元评价
校园是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开展评价活动,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经历自评、互评、他评和师评等评价环节,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室长廊或功能室,让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同时在小组之间互评,教师和受邀专家点评,学生再改进,最终呈现更为优秀的作品。例如“做帽子”的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邀请学校领导、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展评活动,让每个学生讲解自己的制作过程、展示作品,并以投票的形式,选出各具特色的作品。
2.融合四维目标,实现全面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目标的独立评价,显然与科学课程的四维目标相背离,这种评价方式影响着学生科学学习的体验和对自我发展的认识。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通过“剖析教材一审视研讨一实践融合”的方式,以多样化实践性作业为基础,渗透四维目标,为实践性作业设计对应的评价等级或详细的评价标准,通过将评价标准前置,引导学生依据对应目标和要求,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完成实践性作业。例如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需要学生借助观察记录蚕的生长情况,总结出动物的生长规律。学生在单元结束后,可选择图片、文字相结合的观察日志,或试做蚕的生長的相关视频、课件、实物标本等,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呈现自己对该概念的理解。
实践性作业具有动态性、趣味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与实践热情。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能切实感悟科学和体会生活,促使其进一步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实践性作业的设计质量,教师在设计时,要深入分析教材,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依据学情设计个性化、分层的作业,丰富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小学科学实践性作业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真实、综合的情境中,收获认知,享受科学实践性作业的乐趣,促进学生求真、实践、创新等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君梅.实践性作业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11).
[2]杨晨.实践性“长作业”:指向深度学习的课程形态[J].小学数学教育,2017(24):30-31.
[3]许建.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布置策略[J].华夏教师,2019(6):89.
[4]孙伟锋.浅谈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J].新课程(小学),20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