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凤,徐秦法
(1.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自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俨然成为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热点、重点、焦点课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这表明“一体化建设”已成为促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点。而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在于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纵向各学段层层递进、横向各课程密切配合、必修课选修课相互协调的课程教材体系,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3]的课程体系一体化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需注意的是,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纷繁复杂的关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处理好这些关系,不但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处理好整体性与层次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整体与部分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同时也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正如前人所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寤言二·迁都追藩仪》)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三个成长阶段的系统衔接,还是包括综合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等诸多因素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根据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辩证统一的特征。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性是指在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属性的统一体。从横向课程体系要素的整体性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由多种要素相互依存组成的统一体,课程体系目标要素、内容要素、过程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也是有机统一的;从纵向学段课程体系的整体性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由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以及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统一体,各层次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目标协同发力。坚持整体性,则可以形成育人合力;放弃整体性,则会破坏教育合力,减弱协同育人效果。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整体性特征,以期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性原则去设计、组织和管理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各要素相互配合所产生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育人合力,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层次性是指各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是层次分明且具有上下、高低等纵向的关系体,处于层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具体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学段属性、教育对象特征以及从属关系等不同层面。从学段属性看,可将思政课课程体系划分为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和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三个层次;从教育对象特征看,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认知发展处于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且由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有高低之分,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按照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到高地确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内容;从从属关系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目标的层次性,要求从整体上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各个学段的特点,确定符合学段特色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目标,以增强各个学段思政课程体系目标的连续性、承接性和贯通性,实现“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有效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整体性和层次性辩证统一的有机统一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整体性需要由层次性来表现,层次性需要以整体性为基础。也就是说,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性源于层次性,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构成了整体;而层次性又是整体性的鲜明呈现,各个部分的课程体系之间有序排列组合,整体的功能优势越大,反之则越弱,可以说,无层次则无整体。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统一,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切实满足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性需要,也要充分考虑这一有机统一体的层次性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有序推进。
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关系体现在要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关系。思政课课程标准作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文件,正确处理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关系对于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具有基础性作用和引领作用。客观地说,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并未达到一体化的效果,均是“分段化”制定,只符合某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虽然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阶段性发展,存在合理性,但是并不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所要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由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是“分段化”制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统筹全局的课程标准尚未出场,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出现了堵点,导致一体化效果不佳。因此,要坚持整体与层次相统一的原则,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从横向上做到整体规划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实施建议等要素,从纵向上要求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的课程要素能够各具特色并且层次分明。
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关系还体现在要正确处理好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关系。课程体系的目标构建是每次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标,亦是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体系的内容选择、课程体系的实施和课程体系的评价的基本准则,是整个课程体系创新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决定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目标的一体化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作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的思政课,虽然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门类不一样,但是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其根本目标与任务都是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4]。其表明,正确处理好课程体系目标的整体性与层次性关系,既要注意课程体系目标的横向贯通,即课程体系目标是一个整体性存在,要把这个整体性存在看作是由不同部分的目标内容构成,从整体上看到不同部分的目标内容构成,同一学段不同部分的课程目标的横向贯通,也要注意课程体系目标的层次性,正确认识不同学段之间的课程体系目标的纵向衔接,实现课程体系目标在不同学段的层级分明,逐步提高。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实质上蕴含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哲学规律。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指出,“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当着我们研究一定事物的时候,就应当去发现这两方面及其互相联结”[5]。在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进程中,需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具体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促进国家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和谐共融。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普遍性是指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彰显出来的共同特征,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的始终。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共同本质属性(普遍性)强调的是在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以青少年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落脚点,不断促使青少年学生向上向善,循序渐进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既要使青少年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认知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更要发挥各学段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的共同特征。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特殊性是指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独特特征,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发展中的特有体现,如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具有多样性、不同学段的学生思想特点个性化、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等各有侧重。即我们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既要关注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具体的、特殊的属性及实际需求,又要在深刻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共性目标的同时,给予个性空间,激发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创新活力和具体针对性。如以红色文化命名的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开发《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画卷》等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开设“红色文化+”系列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努力创建“红色文化+”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实现以文化人与以文育人的有机统一,使青少年学生在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中体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实质上是要在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特殊性中去寻求普遍性,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共同本质属性,进而以普遍性来推动特殊性,最终构建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第一,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挖掘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独特性,通过独特性来把握共有特征,实现小学、中学、大学各个阶段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在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过程中,挖掘和厘清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个性特征,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体化的目标,从而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从个性向共性的转化。如明确各个学段课程体系目标要求,通过学段目标的实现促进总目标(立德树人)的落实。同时,把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共同本质属性(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共识)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段的具体工作中,确保共同本质属性的个性化转化,最终实现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如制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全面把握当前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不断完善和改进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模式。总之,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表明,我们在构建一体化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过程中既要强调一体化的理念及目标,也要支持多元化的具体目标分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
第二,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促进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意义深远,可以为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其初心与使命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同时,也始终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为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换言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特征之一在于凸显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融。马克思明确提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着的。”[6]可知,国家和个体是有机统一体,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状态,两者之间蕴含着和谐共融的关系。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亦需要朝着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和谐共融努力,不断为国家输送“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
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又一重要特征。由于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属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有千秋,各学段思政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独立性。且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思想品德发展具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这也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要正确处理好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衔接性指的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各个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衔接,主要表现在学段上的衔接,也就是育人学段过程中的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应逐步实现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序过渡,努力实现无缝衔接,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链条。之所以强调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衔接性,其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鲜明特点,正如“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7]。其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应注重衔接性,努力“使大中小学德育不再是各学段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的状态,而是形成各学段各有侧重、分层递进的有机整体”[8]。关于各个学段的衔接性,早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了“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的要求,2019年3月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也从思政课衔接的角度强调“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刻把握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衔接性,有利于避免思政课课程体系目标的碎片化、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重复、课程体系设置的各管一段等问题。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中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思政课课程体系本身来看,一是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各有差异。在国家课程(必修课)设置上,大学阶段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中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等课程,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等课程;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设置上,不同地方资源各具特色,不同学校不同学段校史、校情、学情、校园文化氛围等存在差异。二是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具有差异性,学段特色明显。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遵循不同学段教育规律,以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的差异性作为出发点,制定一体化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如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播种育苗期”,需要悉心浇灌,助其发芽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黄金期”,需要加大营养成分助其成长;大学阶段学生则进入了“孕穗灌浆期”,需要继续加大培育力度,助其成长成才。学生认知规律的差异性决定了整个学段教育规律是一个由“表象化”到“知识化”再到“思想化”的循序渐进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理应凸显“表象化”到“知识化”再到“思想化”的循序渐进过程。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衔接性与差异性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两个基本属性缺一不可,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正确认识差异性是实现衔接性的前提条件,衔接性是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深化与旨归,没有大学、中学以及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就谈不上它们之间的循序渐进,“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需要正确处理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有效实现“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第一,正确处理课程体系内容的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内容是各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灵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是课程体系内容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内容的衔接性与差异性直接影响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进展与效果,必须整体规划,形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程体系内容一体化链条,有效避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无效重复、脱节、倒挂、内容模块疏漏等问题。这是因为虽然课程体系内容“重复”是必然选择,但是需要处理好“度”的问题,将“简单重复”“无效重复”转化为“高级重复”“有效重复”,实现课程体系内容的螺旋上升。即是说,在课程体系内容的选择上,小学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内容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启蒙道德情感;中学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内容重在开展常识性与体验性学习,强化思想引领与提升道德修养;大学阶段的思政课课程内容重在理论性与探究性学习,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正确处理课程体系设置的衔接性与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衔接性与差异性上,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从“必修课+选修课”着手,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把握好纵向衔接这一重要维度。“纵向衔接”强调衔接性,关注纵向安排,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必修课+选修课”设置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并结合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特色构建“必修课+选修课”有效衔接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如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例,在确保各个学段思政课必修课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可通过思政课选修课进行一体化设置。小学阶段的选修课侧重点在开发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直观性课程,采取绘本故事、绘本图画等形式融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启蒙民族情感;中学阶段可设置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挖掘地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资源,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学习需求设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课程,不断打牢中学生促进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与文化认同;大学阶段的选修课程可设置系列实践课,以专题教育、主题教育的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鼓励学生走出去,传播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典型案例等,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鲜明特征亦表现为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协同促进”的逻辑理路,最大限度地发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各个子系统协同育人的效能。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建设亦需紧跟时代潮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进行守正创新,正确处理好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协同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内含各个子系统,如小学、中学、大学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体系子系统,或是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内容、目标、设置、管理、评价等子系统,抑或是各门思政课课程蕴含的育人元素。各个子系统要素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各自为政,而是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协同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段的协同性”,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是协同促进的,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的协同作用,才能更好地推进一体化的进程。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作为基础部分,是有效衔接中学大学课程体系的奠基点。中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具有极强的过渡性,既是对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继续深入,也为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深化作铺垫,需要发挥它在课程协同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大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作为小学与中学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延伸与升华,是检验小学思政课与中学思政课课程体系协同效果的关键期。二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性”,两者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这是因为育人功能是各级各类课程具有的天然价值,构建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旨在达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9]的要求。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思政课和各类课程的协同促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育人原则。三是“多方育人力量的协同性”,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协同性还体现在其需要凝聚党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的力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迫切性在于加强党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合作,发挥党政部门的保障作用、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家庭的基础作用、社会的辅助作用,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创新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发展具有的时代特色。因为任何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正如“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0]。思政课作为一门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理应以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发展的需求为基本点进行改革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本身也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相反,其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之中,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以达到更加合理、科学的状态。具体而言,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课程体系的内容体现出时代特征。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要紧跟新时代发展潮流,彰显新时代的精气神,适应时代发展之需。善于从新时代中挖掘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向广大青少年传达新时代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为循序渐进地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保驾护航。二是根据教育对象思想品德实际发展情况的变化而进行改革创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引起人们内心思想的波动是必然的,“每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征,每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向往都有属于自身的密码”[11]。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个性更加鲜明、好奇心较强、思想波动较大,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应以新时代学生的思想实际为出发点,掌握新时代学生的思想脉搏。同时,在此基础上及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过程要素体系等进行合理调整创新,既要继承原有课程体系的精华,又要充分考虑新时代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新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是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协同性为创新性提供重要保障,是创新性的基础,加强小学、中学、大学各个学段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协同、思政课与各级各类课程体系的协同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不仅有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推进,还有利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最大效益;而创新性则是协同性的重要表现形式,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效果离不开创新,只有加强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将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效融入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迫切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促使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第一,正确处理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将思政课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统筹规划与改革创新,合理设置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循序渐进地构建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思政课课程设置中,国家课程的一体化设置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设置一体化中处于统领地位,发挥主导作用,是各个学段必须开设的思政课课程,也就是思政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因此,在保证思政课国家课程开齐开足开好的前提下,重点改革创新思政课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一体化设计,发挥三类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
第二,正确处理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筑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同心圆。课程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解决好推动其他教职员工和思政课教师相辅相成的问题”[12]。这表明,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不是思政课程体系的“独角戏”,而是思政课与各专业课的“联合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发展中,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是任何一门课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功能,课程思政内在地包含着思政课以及各类课程的思政。二是课程思政并不仅仅是高校各类课程特有的“代名词”,其还内含在中小学学科德育中,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应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充分认识到高校课程思政与中小学学科德育具有内在一致性,将课程思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促进大中小学课程思政的一体化。三是要从横向贯通的维度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各个学段可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增强同向同行育人效果,进行跨年级、跨部门、跨专业、跨学科的集体备课,实现“思政”与“育人”有机统一。
第三,正确处理协同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善用大思政课,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3]。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为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树立“大思政课”理念指明方向。“大思政课”作为思政课的新形态、新要求,其突出特点在于“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大”的本质内涵、核心要义,树立大的格局、大的视野、大的思维、大的理念。一是从内涵外延层面看,应认识“大思政课”的内涵所指在于办好思政课,积极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外延则是办好思政课还应充分利用好社会上的各种育人资源。二是从内容与形式层面看,应丰富思政课的内容,挖掘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例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实践教学、现场教学等将思政课的道理讲活讲透。三是从纵横视域看,纵向上一体贯通各个学段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横向上加强学校思政课与社会力量的协作,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四是从时空场域看,“大思政课”强调的是把准“时间线”,用好用活各个时期的育人资源,同时掌握“空间站”,用好社会育人场所,实现思政课育人的“在场化”。五是从网上网下视域看,需要拓宽教学视野,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社会实践成果巩固课堂知识;打造“云上大思政课”平台,聚集各种思政课育人资源,实现“大思政课”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