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娟
“让儿童回归本真的自然状态,做回自然人,顺应天性,健康成长”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与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如出一辙。基于此,本文立足卢梭自然教育视角,以激发幼儿个体创造性潜能,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为目的,从空间布局、尺度、色彩与材质以及安全性四个方面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方法展开探究,旨在通过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方式,促进幼儿教育逐步回归自然,为幼儿的茁壮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3~6岁儿童的行为特征
加强对幼儿的个性研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给现代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启示。因此,为确保幼儿在优渥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支持下,身心不受约束地实现创造性发展,幼儿园必须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行为特征形成全面且透彻的认识。
(一)大动作游戏
3~6岁儿童正身处于身心重要发育阶段,他们渴望在追逐、攀爬、摔跤等大动作游戏活动中锻炼肢体协调能力、身体控制能力与肌肉力量,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实现社会性发展。幼儿的大动作游戏多带有“假装”“嬉闹”的特性,不具备攻击性,只要给予幼儿充足、开放的活动空间,幼儿便能够在嬉闹与玩耍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控自己的身体,得到身心发展。
(二)涂画
涂画是3~6岁儿童爱模仿天性的体现。幼儿喜欢用涂画的方式将自己所看到的事物、所获得的经验以直观、形象、易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以此来展现出自己对知识的驾驭。因此,可以说,涂画是幼儿内化知识的主要手段。
(三)窥探
3~6岁幼儿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这在某种程度上便驱使着幼儿去探索和观察未知事物。由此,幼儿便会表现出“窥探”的行为特征。
(四)躲藏
由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3~6岁儿童正处于自我中心主义强烈的前运算阶段,且能够初步认识与感知他人思想意识与自我的不同,这就使得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会出现为建立个人自信而表现出喜欢隐蔽空间、喜欢躲藏等行为特点。
无论是攀爬和追逐大动作游戏,还是躲藏、涂画、窥探等行为都是幼儿认知发展与身心成长的自然表现,他们需要通过这些“无意义”但快乐的行为动作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因此,在基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开发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时,必须尊重幼儿的天性,为其回归自然状态、回归本真自我创造有利的行為环境。
二、自然教育视角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开发利用要点
(一)空间布局上要鼓励自由交流
幼儿的社交需求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与认知的发展而与日俱增。因此,在基于自然教育思想优化区域活动空间时,幼儿园要通过增强空间布局开放性与流动性的方式来为幼儿的自由交流提供支持。如,可以在公共空间中为幼儿打造各类主题空间,让幼儿独自一人或邀约玩伴前往主题空间展开区域活动,以锻炼幼儿的社交能力。
(二)空间尺度上要突出幼儿自主
自由自主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宗旨。所以,幼儿园在开发区域活动空间尺度时,也要确保幼儿能够在空间中自主独立、便捷高效地使用空间中的各种设施与物品。
(三)空间色彩与材质要迎合幼儿心理
一方面,要规避单一色彩和单调材质的运用;另一方面,要避免色彩与材质的盲目堆砌。幼儿园要基于幼儿对色彩和材质的认知建立需求,合理控制区域活动空间色彩与材质的和谐统一。比如,在建构区活动空间的开发上,便可以使用活泼鲜艳的色彩与温馨和谐的木材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满足幼儿主动操作的需求。
(四)空间安全性上要保障行为自由
幼儿的行为具有多变性与互动性。因此,为了给个性、年龄、性别各不相同的幼儿提供有保障的活动机会,幼儿园在开发区域活动空间时要重视空间安全性的提升,以有效规避幼儿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可以取缔室内外衔接处的楼梯,消除二者之间的高度差,让幼儿畅通无阻、如履平地,以有效避免幼儿在活动中摔跤情况的出现。
三、基于自然教育的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一)尊重自由,重组空间布局
通过对幼儿行为特点的研究可以发现,多数幼儿喜欢在空间中自由自主地进行活动与交往。因此,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行为自由、肌肉锻炼、自由交往的机会,幼儿园必须认识到传统区域活动空间布局的局限性,增强区域活动空间的开放性、联系性、功能性与动线自由性,为幼儿的自由发展与本真回归提供支持。
首先,幼儿园要合理调控集体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空间的协调性。如可以采用环状空间布局的方式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空间与区域活动空间构建成一个环形的流动空间。其中,由环状空间围合成的中心位置可以作为幼儿的主要社交性活动场所,并打开室内外界面,增强集体教学活动空间与区域活动空间的联系,为幼儿展开区域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以及社交活动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机会。而且环状式的空间布局同样为幼儿大动作游戏以及躲藏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其次,幼儿园要充分考虑幼儿区域活动的类型,从幼儿的立场与需求出发,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人数、活动频率等实际情况规划区域活动的空间面积与空间布局。如对活动人数较多、活动频率较高的建构区,幼儿园便可以为幼儿规划一个面积较大的区域,并采用集中型布局,将美术区、科学区、阅读区、表演区、益智区等区域活动空间联系起来,让建构区活动空间成为中央公共空间,吸引更多幼儿进入建构区展开区域活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增强各区域与各空间之间的联系性,而且幼儿会因此获得更多充分交流的机会,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进行也会更具有自主性。
再次,幼儿园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活动材料优化区域活动空间布局。比如,在规划表演区活动空间时,幼儿园要认识到这一区域的主要功能在于幼儿的互动、体验与想象,以锻炼幼儿社交技能、丰富幼儿生活体验为出发点,为幼儿打造开放的活动环境。同时,在区域空间中为幼儿提供大型的表演舞台、服装道具以及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中获得更丰富的活动体验,得到行为、语言、认知、思维等能力发展需求的满足。
最后,幼儿园要在合理规划区域活动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设法提升各个活动空间动线之间的安全性。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布局越开放,幼儿的交流与互动次数也就越多,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幼兒园区域活动的安全防护难度。因此,为了让幼儿能够在开放、灵活的区域活动空间中健康成长,幼儿园就要加强动线周边防护、增大缓冲空间、提升区域活动空间的无障碍性与可视性,以规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
(二)以人为本,优化空间尺度
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尺度与幼儿的空间使用感和活动安全性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在自然教育视角下开发利用区域活动空间时,幼儿园必须要确保空间的尺度设计符合幼儿的实际使用需求且能够保障幼儿的安全。
幼儿喜欢躲藏游戏,热衷小尺度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所有的区域活动空间都要做得小巧,根据幼儿的不同活动、不同行为来设置不同的区域活动空间尺度。对此,幼儿园可以根据区域活动类型将区域活动空间划分为动态空间与静态空间两类。
要大尺度设计动态空间。动态空间指的是幼儿以动态的方式展开活动的空间,如大动作游戏、角色扮演活动、户外活动等。因此,为了让幼儿的动态行为与游戏活动需求得到满足,幼儿园要尽可能地规避狭长空间形态的构建。
一方面,在室内区域活动空间的开发上,要保证活动室的使用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并要为幼儿留有一米以上宽度的室内过道。对于这一需求,幼儿园可以选用具有灵活性、可移动性、便于收纳等优势的家具,如可拆解、折叠的多功能桌子,为室内释放更多的区域活动空间。除了要大尺度设计室内区域活动空间外,幼儿园还要将走廊空间、台阶空间利用起来。在自然教育视角下,走廊除了有基础的交通、消防功能以外,还要有锻炼幼儿大动作身体技能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功能。因此,为了让走廊的功能与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与体现,幼儿园在设计走廊空间宽度时,就要为幼儿留有足够的动作施展余地以及与人际交往的距离。而在台阶空间的利用与开发上,幼儿园则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座椅式台阶、滑行式台阶与攀爬式台阶的方式为幼儿开展各种区域活动和游戏活动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在室外区域活动空间的开发上,幼儿园要尽可能大地进行空间尺度的规划,尤其要注重各种器械之间的宽度。室外的区域活动多为跑、跳、爬等大动作活动,这在有效锻炼幼儿身体动作技能,强健幼儿身体素质的同时,加大了幼儿区域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为了让幼儿更自由地展开室外区域活动,幼儿园必须基于幼儿的人体尺度合理安排与规划各种器械、道具之间的距离。如在室外引导幼儿展开“踩梅花桩”活动时,教师就要在充分掌握不同阶段、不同性别幼儿步伐长度的基础上,按照平均标准设置梅花桩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幼儿户外活动的稳定展开与有序进行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要小尺度设计静态空间。静态空间指的是幼儿进行慢节奏活动的空间,如阅读活动、涂画活动、谈话活动等。在此类活动中,幼儿需要一个小而隐蔽的小尺度空间。对此,幼儿园在开发此类区域活动空间时,便可以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幼儿设计“凹”空间,让幼儿得到情绪与心态的放松。如在阅读区组织幼儿展开自主绘本阅读活动时,教师便可以将楼梯夹角、书架底部的空间利用起来,为幼儿打造安静、舒适的“凹”空间,让幼儿在触手可及的小尺度静态空间中实现专注阅读。
(三)注重创造,调节空间色彩与材质
空间色彩与材质在激发幼儿创造性潜力、刺激幼儿感官上有突出作用。因此,在基于自然教育视角开发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时,幼儿园同样需要重视对空间色彩与材质的设计与利用。
首先,在空间色彩的开发上,幼儿园可以利用各种色彩的特性丰富区域活动空间的视觉效果,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理想色彩环境。如在阅读区活动空间的开发上,幼儿园便可以利用白色或木色作为空间中大面积使用的背景色,蓝色、绿色等冷色调作为书架桌椅等家具的主要色彩,再以色彩鲜明的书籍封面作为空间色彩的点缀,以此为幼儿打造安静、舒适的阅读环境。如此,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幼儿视觉疲劳问题的出现,而且幼儿在视觉感官的作用下会更安静放松、专心致志地展开阅读,幼儿园区域活动效果与效率会因此得到提升。
其次,在空间材质的开发上,幼儿园要积极引入各种丰富的材质,利用不同材质的不同纹理、色彩、温冷等特点丰富幼儿的视触觉体验,以有效调动与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对这一需求,幼儿园可以采用在整体上统一空间材质、细节上追求丰富材质的方式进行规划与设计,让幼儿园的区域活动空间更加赏心悦目,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发展。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针对幼儿爱窥探、爱躲藏的行为特点巧妙地利用玻璃设计区域活动空间,让幼儿的情感体验在触摸与观察各种空间材质的过程中得到丰富。
(四)保驾护航,提升空间安全性
3~6岁幼儿的行为活动需求正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中,基于自然教育思想打造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虽然为幼儿的自由行动与自主活动提供了更多机会,但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幼儿摔伤、擦伤、扭伤等安全意外的概率。因此,幼儿园在进行区域活动空间规划与设计时,要重视空间安全性的提升,让幼儿更有保障地展开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并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与危险防范能力,学会合理地规避风险。如在引导幼儿展开手工区域活动时,幼儿园便可以开发区域活动的墙面空间,在墙面上粘贴各种安全用语,如“小剪刀,轻轻拿,小心它的大嘴巴,用的时候才拿它,走路时候要放下。好朋友,用剪刀,握住刀尖递给他,小心嘴巴咬到人,安全使用最重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空间的隐性暗示下学会规范使用剪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基于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从空间布局、空间尺度、空间色彩与材质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幼儿园区域活动育人功能的最大化体现,也会给幼儿的身心带来积极影响,推动幼儿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