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段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策略

2023-08-26 12:46:23王春梦
天津教育·下 2023年7期
关键词:整本书文学作品课文

王春梦

单字延伸到词汇、词汇延伸到阅读,从短篇延伸到长篇,进而展开整本书阅读,是小学生需要跨越的阅读台阶。整本书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资源分析能力以及对阅读材料经验的迁移能力,对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整本书导读课以“导”为主题,通过导读课激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走进全新的阅读材料,开阔学习眼界、获取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本文立足小学高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展开探讨,简述其概念及教育意义,从阅读兴趣、精彩片段、探究心理、语言词汇、阅读技巧、课程效率等视角出发,提出可行性的教育建议,以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语文阅读课堂。

一、概念解读

(一)整本书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阅读材料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大多节选于经典文学作品或短篇阅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较为片面,容易出现“思维绝对化”的情况。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提出消除了碎片化阅读的影响,通过更丰富、立体、生动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多个视角学习阅读内容,在自主阅读与探究中形成全面、系统的辩证思考模式。

(二)导读课

导读课是课程活动的初始部分,其教育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学生阅读方法。导读课具有“引领指导阅读”的含义,教师整合阅读主题并提取关键性的元素,通过导读的方式激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让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并形成真阅读、爱阅读、正确阅读的意识,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积极的阅读体验,为后续阅读活动做好准备工作。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价值

(一)树立整体意识

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触阅读素材的最佳途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阅读素材节选于长篇文学作品,单纯依靠教材学习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整本书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学习经验,从阅读整体出发,从而获取更深刻、更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对阅读活动产生深刻认知,对其学科素养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二)建立阅读习惯

随着学生能力的快速提升,其阅读需求日益增长。教材阅读具有零散性的特点,所获取的学习信息有限。整本书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取更立体的语文知识,同时强化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坚持力,通过长时间的长篇阅读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获取更深刻的语文学习经验。

(三)助力思维发展

整本书阅读的篇幅较长,面对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需要学生调整阅读方法。学生在调整阅读计划与策略时可以掌握更多有效的阅读学习经验,准确地抓住阅读材料的重点及观点思想,更深层次地领悟与体会文学作品的价值及其含义,在阅读中强化对文本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力,语文思维也会得到良好发展。

三、小学语文高年段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策略

(一)设置趣味导读,激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活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也是导读课的根本目标。高年段小学生存在好奇心强、探究欲旺盛的特点,教师结合其年龄特性创设趣味性的导读活动,将“导趣”作为导读课目标,将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提高其对阅读活动的期待,在轻松愉快、充满探究性的阅读氛围中快速点燃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课文《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一)》《牛郎织女(二)》,以及阅读活动“快乐读书吧”,主题为“民间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素材《中国民间故事》,结合阅读素材创设趣味性的导读课。如阅读材料蕴涵音樂、成语、图像等元素,教师便可以构建趣味活动“听音乐猜故事”“猜谜语”“看图编故事”等,打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导读氛围,在趣味猜测与自主讲述中激活学生对阅读素材的兴趣,拉高其对阅读内容的期待值,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走进阅读活动,为后续的整本书阅读做好铺垫。

(二)节选精彩片段,感知阅读魅力

导读课要求教师以整本书为依托,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感悟整本书阅读的魅力,激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欲望。在课程活动构建中,教师可以节选精彩的阅读片段,并为学生创设具有实践性的导读课,让学生在趣味演绎与实践学习中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勾起学生对其他阅读片段的兴趣,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从精彩部分入手到阅读全书,达成整本书阅读教育目标。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一课为例,课文节选自我国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讲述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石猴和群猴玩耍时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猴群拜为猴王的故事。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阅读精彩片段,初步感知角色形象及作品语言;待学生对课文形成基本印象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文中精彩片段的人物对话,在角色带动下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情感,感知文学作品的魅力。导读课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兴趣,点燃其对其他片段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教师以此为依托让学生自主阅读名著《西游记》,将导读课的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

(三)设置阅读疑问,激活探究心理

在导读课程中设置疑问悬念是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通过处处设疑的方式让其对整本书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带着极强的期望投入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整合教材资源,巧妙地开发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达成活动教育目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骑鹅旅行记(节选)》为例,课文中的小男孩变得很小很小,遭到了大鹅、猫咪、牛等动物的报复。在课文最后一段:为了不滑下去,他不得不用两只手紧紧地抓住雄鹅的羽毛。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男孩的结局无从得知。导读课中,教师便可以运用阅读材料与学生一起猜测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并鼓励其大胆阐述可能发生的故事,通过师生讨论逐步点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激活其对阅读素材的探究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知识,通过阅读验证对故事的猜想,发展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让其更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实现能力的提升。

(四)品读语言词汇,领悟文学精华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自由的阅读行为,以课外阅读资源为主,目的是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其从中获取丰富的语言经验,从而推动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阅读内容、故事形象和故事梗概,更要利用文学作品让学生感知不同的写作手法,获取更多丰富且有效的语言经验。在导读课中,教师可以立足阅读特性带领学生品读语言词汇,深入解析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领悟文学作品的魅力,从而让其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爱丽丝的漫游奇境》为例,小说主人公爱丽丝掉进兔子洞后展开了一段如梦如幻的旅程,天马行空的文字更是为读者带来了极强的阅读体验。教师可以节选部分材料与学生共同品读词汇语句的精巧之处。如毛毛虫和爱丽丝彼此沉默地注视了好一会。最后,毛毛虫从嘴里拿出来水烟管,用慢吞吞的、瞌睡似的声调同她说起了话。在该片段中,教师带领学生品读作者动作的描写手法、感悟词汇语言搭配的妙处,通过赏析的方式加强学生对文字及文本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感悟阅读作品的魅力。这种导读方式能够让学生产生较强的阅读期待,在感悟词语使用精妙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整本书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传授阅读技巧,发挥导读优势

导读课不仅要激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兴趣,还要向其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对高年段的小学生而言,其具备基本的阅读经验,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较为明显的阅读倾向,能够准确地说出自身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需要在导读课中加强阅读技巧的传授,推动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从而发挥阅读活动的教育优势。

1.跳读法。

跳读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阅读技巧,以故事情节、某个事件、人物命运为主线精选阅读内容,跳过与其无关的部分,使阅读更具有指向性与针对性。这一阅读方法速度较快,通过明确的阅读目标展开活动,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其对阅读材料的印象,实现阅读速度与阅读量同步提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汤姆·索菲亚历险记》为例,课文节选自本书的精彩片段,向小学生描述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在导入课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主人公汤姆构建活动,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在师生共同总结下简述课文的梗概及精彩片段,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获得较为深刻的学习印象。课文学习结束后,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采取跳读法通读整本书中有关汤姆的精彩片段,并使用做标记的方式一一记录相关章节,使阅读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明确阅读方向,提高学生整本书阅读效率,通过精彩的片段加深其对故事主人公的印象,使阅读活动更轻松。

2.批注法。

批注法要求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或画下精彩的词句或重点片段。这一方法考查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分析与理解能力,在自主批注下累积更多丰富、有效的语言词汇,同时提高其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利用批注让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获取全新的阅读感悟。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课文节选“荒岛探险”章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从而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在导读课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该章节的故事梗概,理智地辩证主人公遇到的不幸与挫折。导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并鼓励其对整本书进行批注。如阅读到某一片段或某一章时有了全新的阅读感悟,便可以在一旁记录下自己内心的想法,进一步感知主人公积极、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记录下自己的阅读疑问,针对某一词汇、语句、片段进行批注,在阅读课中与教师、同伴一起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印象,发挥整本书阅读的教育优势。

(六)融合多项元素,提高导读效率

在学生第一次展开整本书阅读时,其掌握的阅读技巧有限且阅读兴趣不足。在导读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材料的封面、作者、插画等多种元素构建课程,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风格,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

1.巧用插图背景。

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为例,作者以“童年”为主题,讲述了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场景,通过与祖父和大自然的互动阐述了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本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导读课中,教师可以巧用教材中的插图背景,如葱葱郁郁的大树、翩翩起舞的蝴蝶、五颜六色的花朵、湛蓝色的天空、整齐的菜地等,通过插画让学生初步感知本课的写作风格,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与文字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想,从而引导其猜想《呼兰河传》的阅读主题,拉近学生与整本书阅读的距离,提高阅读活动效率。

2.文學价值。

高年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已经具备基本的阅读经验。但在整本书阅读中,受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影响,学生可能不理解不同文学作品蕴含的历史价值及文学意义。导读课中,教师可以详细地向学生介绍文学作品的获奖信息和作品价值,在阅读前做好活动铺垫,以强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欲望,提高导读课的教学效率。

以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例,本次阅读活动中为学生介绍了《童年》作品。该文学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小说,作者通过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整个故事,为充满伤痛的故事蒙上一层天真烂漫的色彩。导读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高尔基的生平简历以及获得的成就,详细阐述该作品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历史意义,让学生获取相关的阅读信息,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感知阅读题材中蕴含的文学价值,从而对文学作品产生崇拜心理,带着敬畏之心展开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语文高年段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学展开探讨,结合教材资源及课外阅读提出可行性的教育建议。一节成功的导读课能够快速点燃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正确的讲述方法及引导策略更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导读课的教育优势,为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空间,让其主动走进文本材料,在自主探究和自主阅读中不断激发阅读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整本书文学作品课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论语》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