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红
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的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做人和做事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而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责任教育,而且这是需要长期实践的教育工程,要讲究科学方法和系统教育规划,才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
一、在德育滲透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切入点
(一)学校: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主阵地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学生自身将学习、理想与祖国繁荣富强联系起来,以实现社会价值为根本,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才能真正具备责任意识。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校担负着重要责任。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学生内化于心的一种自觉行为,学校和教师只能起到引导和辅助作用,单纯依靠教师课程教学和灌输式教育是无法达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信任,而不是完全依靠强制教育手段,将“责任心”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执行,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这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一步。而教师担任的角色是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与生活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动机为导向,体现学生对自我、对父母、对教师、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动机教育的重视程度,采用榜样示范教育模式,让学生向榜样看齐。因此,教师应从多元课程中挖掘教育元素,将学科知识点与德育中的责任教育相结合。比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设计课程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共同交流和探讨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迹,表扬那些刻苦学习、上课积极发言、作业完成度和准确率较高的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他们的责任。渗透与课堂知识点有关的思想品德内容,让抽象的责任教育变成具体形象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身有责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如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主动学习新知,通过预习勾画学习重难点,对不理解的知识做好存疑和标注,为课堂集中学习和听讲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其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嘴表达,敢于提出问题。此外,让学生明白完成作业是自身的分内之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拥有责任意识,学习才能更有动力,做任何事情才能富有责任心。
另一方面,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需要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发挥集体教育优势,培养学生的品格。尤其是加强少先队工作的管理,在班干部的示范引导作用下,传递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方法,让学生自发地在学习活动中完成各项活动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勇于奉献、集体观念等品质。比如,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设置班级管理岗位,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构建“班级事事有人管、有人做”的局面,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己特定的岗位上参与班级管理,培养其认真负责、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学校还可以设计各种有利于班级和谐、增强集体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活动,如流动红旗评比、拔河比赛、接力赛跑等,激励学生团结一心、勇于拼搏,为集体争光,并将其作为自身的责任。
(二)家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生活起点与归宿
家庭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日常生活的起点与归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除了要抓住学校这块教育主阵地,还可以从家庭教育阵地入手,让教育回归家庭,增强学生对家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感,融入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在整个家庭中,自己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被整个家庭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独特价值和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责任感油然而生。对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建议学生家长从两个方面出发。
第一,建议学生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是与自身地位平等的、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的人,而不是用成人的思想观念和居高临下的教育态度,将其当作什么事都不懂的小孩子,将孩子排除在家庭琐事的范围之外,阻止孩子参与家中的事情和发表看法,不尊重、不倾听孩子的意见。因此,家长需要转变观念,无论家中的大小事都可以让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为家庭出谋划策,即使孩子的想法有天马行空和不成熟的因素,作为家长也可以进行引导,而对孩子提出的好的建议和正确的想法,家长要积极采纳,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孩子会产生自豪感,将自己看作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第二,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劳付出,所以每个学生的身上也承担着一份家庭的责任。而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并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至关重要。比如,利用节假日或亲子活动,营造与家人沟通和增进感情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关心家人、了解家人。
基于以上两点,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家长既要明确家庭成员分工,相互协调,又要拥有规则和分工意识,使学生按照标准和规则去执行,明确自身的责任定位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分工任务。例如,在每天的生活中,爸爸应该做什么,妈妈应该做什么,孩子应该做什么,任何事情要提前做好规定,让孩子也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不能因为孩子年龄小或者学习任务多而由父母包揽家庭任务,孩子可以少做一些,但要让孩子有参与感。家长可以效仿班级管理中的“轮换制”,在家庭中每周轮换一次,让孩子充当家庭的检查员和监督员,既要以身作则,又要监督家庭成员的言行,检查每个人在做人和做事中是否具有责任心。只要在确保孩子安全以及不给家庭带来巨大损失的前提下,家长可以大胆放手,全权由孩子做主和安排,让孩子在“当家”的过程中学习什么是责任,不仅有利于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也可以增强孩子的主人翁意识。此外,学生可以利用母亲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特定节日,为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在母亲节和“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唱《妈妈的爱》《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在重阳节,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等。通过家庭交流互动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家人的感情,从而自然而然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三)社会:开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新通道
社会是综合的大舞台,涉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何利用好社会大舞台,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要引导科学、教育得法,学生自然可以更快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从中获得成长的养分,为实现成人成才开辟广阔的天地,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全面成长的实践平台。相反,如果引导不当、教育缺失,学生也容易受到社会消极思想观念的影响,无法正确辨别是非。比如,在信息化时代,各种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渗透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衍生出线上办公、数字货币、网络课堂等新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教育载体的优势,有意识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以地震、消防救灾中的事迹为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教师与学生一同了解事件的具体情况,通过观看新闻、图片、短视频等共同探讨。比如,教师选择2022年的重庆山火事件,抓住小学生对消防员的崇拜心理,通过信息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责任感,在视觉感官的刺激下,见识消防救援人员是如何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直面山火,经过几天几夜的漫长奋斗,最终扑灭山火,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教师可以多组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下,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如开展“关爱社区敬老院老人”的主题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陪老人聊天、为老人表演才艺,或者在特定节日制作贺卡等。教师还可以在附近的社区或公园等公共场所,带领学生开展公共绿化劳动、卫生清洁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实现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中的再教育。
二、德育视角下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实施路径
在德育工作视角下,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从学校角度、家庭角度以及社会角度出发,通过课程内容设计、教育方式、拓宽渠道等方面落实与分析。
(一)优化设计课程内容
责任意识培养重在自我责任的内化。学科教学内容是责任培养的基础。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加强学科课程教育内容的改革与优化,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并在教育资源整合和传播知识过程中渗透责任教育。
第一,教师要做好学科教学定位与规划,采用学科整合方式,渗透责任教育。比如,整合道德与法治学科、语文学科、音乐学科等,从不同学科中提取德育元素,抓取学科的共通点,围绕同一主题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以道德与法治学科和音乐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选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国家责任”相关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家国一体”的情怀和保家卫国的责任。同时,挖掘音乐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在课前导入阶段借助音乐的力量,在《国旗国旗真美丽》《生活在祖国的怀抱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音乐情境下,激发小学生的爱国之情,让爱国教育与责任教育融为一体,深化德育效果。
第二,在班队集体建设和管理中渗透集体责任教育内容,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小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占据他们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在校与同学的人际交往、与教师的互动、集体活动等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加强班队集体建设,确立集体奋斗目标,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彰显国家对新一代人才的教育期许和要求,建立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班集体,让学生在学习中、在管理和被管理的过程中认识责任、履行职责。
(二)采用多元教育方式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需要建立家校之间的联系,改善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效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家庭欠缺高度教育素养,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达到完美的效果。学生在学校存在的一切问题也会在家庭中反映出来。”因此,追根溯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应当从家庭教育入手,由学校组织和牵头,积极探究如何与家庭建立联系,获得家长的支持、理解与认同,在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理念上达成共识,发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避免学生出现“在学校表现良好、在家中表现较差”的分化现象,有效抵制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大包大揽的教育理念。
第一,用仪式感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令人刻骨铭心的仪式胜过任何语言,并且在注重仪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之外,更要注重内容和过程。如在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和见证下,为学生举行开学仪式、入队仪式和毕业典礼,让学生在仪式氛围的感染下学会感恩、承担责任,有利于其乐观学习与生活。
第二,采用主题教育方式,開展多元活动。如以“感恩”为主题开展班会活动,让学生感恩父母,通过做家务、为父母做一顿饭等活动,树立家庭责任感,弘扬优良家风。也可以以“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利用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与家长一同做月饼、包粽子、守岁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三)拓宽教育传播渠道
由学校牵头,建立与社区的合作关系,深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在社区实践教育中亲身体验,学会尊重他人,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关心弱势人群的疾苦,并且在人与人交往中体会和理解亲情和友情,从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明确自身对社会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为例,学校可以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教育思想,优化教学模式,借助多元社会实践通道,弘扬民族精神,重视传统文化,发扬文化精神,抵御糟粕以及外来的不良思想,深入挖掘优秀的文化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与联动下,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比如,开展学校与社区联动的“口述历史,行在当下”活动,利用社区历史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深入了解历史和感知历史的机会,在老一辈人讲述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有多种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育阵地,挖掘教材中的责任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借助家长的教育力量,采用家校合作育人模式,让学生从家庭实践中树立家庭责任感;还可以利用社会教育力量,让学生回归社会,明确对社会的责任。因此,责任教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也要调动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