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为确保这一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教师应当运用科学的策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基于此,将生活元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新起点,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切实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发展。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意识,革新教学模式,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元素推动教学成效显著提高,打造活力、高效的新型课堂。
一、构建生活化数学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应试教育已然难以满足当前的人才需求。基于此,作为教育教学者,应该顺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活动中推动学生应用能力的显著发展。让数学融入生活,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既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灵活性。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让知识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打破学生的固化思维,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二)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课堂活动单一化、教学模式固化等特点。大部分教师运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运用“题海战术”的方式落实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下降,长此以往,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出现,成功地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给了学生更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多基于自身经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师主生从的状况,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顺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存在理解性困难。这是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时期,比起教材中抽象的概念性内容,他们更容易从具体事物以及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就有可能出现教师教不会,学生听不懂的情况。将生活元素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能够让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在加深学生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搭建一座沟通具象与抽象的思维桥梁,帮助学生切实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核心素养,为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促进教学效率与成果的雙重提高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难以及时获得教学结果的反馈,致使教学效率与教学成果并不理想。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教师将教学内容与相关的生活元素相结合,有利于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贴合的教学设计更能够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成果,将培养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在实践中。
二、当前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流于表面形式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已然成为教学的主流趋势。然而,部分教师对这一教学措施缺乏深刻性理解和认识,导致教学流于表面形式,难以真正推动教学成果的提高。部分教师在构建生活化课堂的过程中,存在着“徒有其表”的问题,为教学活动披了一件生活化的“外衣”,本质上却还是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法,生活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致使学生的应用能力难以得到切实发展与提高。
(二)教学设计喧宾夺主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但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为了运用而运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问题屡见不鲜,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生活案例构建得既完整又具体,甚至挤占了真正教学内容的时间,这种喧宾夺主的教学设计很可能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元素上,而忽略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生活元素难以贴合学生的实践经验
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旨在让学生运用自身的实践经验分析问题,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中去,深度理解并充分把握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然而,部分教师在选用生活案例、挖掘生活元素的过程中,存在选材不当的问题。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却依然固守成规,运用陈旧的生活案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这些生活案例与学生当今的生活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难以让学生真正产生共鸣,甚至可能给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更大的困难。基于此,教师在选取生活元素时,应当结合时代背景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让生活案例与学生的认知经验相匹配,从而促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三、构建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在情境导入中设计生活元素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切实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应当做好情境导入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为概念性教学埋下伏笔。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文字性概念的理解能力有待提升,而在情境导入中设计生活元素,则能够快速帮助学生建立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啤酒生产中的数学——比例》为例,本单元学生学习了“比例”相关的内容,很多学生在此之前对“比例”并没有充分了解,很容易产生理解困难、概念不清等问题。“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关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去买袜子,但是不知道自己脚的大小,也无法试穿,那么怎么做才能买到大小合适的袜子呢?”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这个问题吸引了。教师接着说:“最便捷的办法就是将袜子在拳头上围一圈便可以知道合适与否,这是因为拳头的周长与脚底的长度相近,换句话说,拳头的周长与脚底长度存在着1:1的比例关系。除此之外,我们人的身体有许多神奇的比例,如我们的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例大约为1:7。‘比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见,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比例。”这一课前导入设计不仅让学生联系生活对‘比例形成一个初步认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程度,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在教学内容中构建生活情境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呈现僵化死板、整齐划一的态势,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缺乏动态生成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中,生活化元素得到充分详尽的体现,这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一个清晰明确的指导思路,教师应深入理解与挖掘教学内容,找出知识要点与生活要素之间的关联,在教学内容中建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得具体、悟得明白、用得灵活。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为例,本单元学生学习了三种时间单位及其进率。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很多学生虽然能够正确地识读时间并进行计算,但是并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时间观念,甚至不知道“1秒、1分、1时”到底有多长。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构建生活情境,先通过掐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1秒”的迅速,再感受“1分钟”的时长,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时间的长短。然后引导学生思考“1分钟”与“1秒钟”究竟能干什么。有的学生说:“1秒钟能眨一下眼睛,可以呼吸,可以微笑,可以打哈欠。”还有的学生说:“1分钟可以跳绳120下,可以读一篇500字的小阅读,还可以写12个英语单词。”学生的思考和回答将教学内容与平时的生活情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从具体的生活出发,加深了对这两个时间单位的理解。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学生意识到“1分钟也很宝贵,也能做很多事情”,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切实提高。
(三)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生活氛围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严肃死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紧张情绪,难以与教师进行高效配合。教学环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而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生活氛围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焦虑与紧张,让学生更放松自如地投入学习活动,在“生活”的感受中进行“学习”,切实推动生活化教学的展开。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本单元学生学习了“可能性的大小”。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生活氛围,提出问题:“你今天从家里出来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明天一定会下雨,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放学后,你能够在1秒钟内到家,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你明天一定会忘记穿校服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这些具有生活元素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基于自身的实践经验展开详细思考,既有利于推动教学成果的落实,也有助于讓学生在轻松的生活氛围中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全面发展。
(四)在问题设计中结合生活案例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数学问题的设计常常忽略了实践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这种问题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更无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提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问题设计中结合生活案例,多选用和设计一些以实际生活为根基的问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思考生活各种要素。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完成本单元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气息浓郁的新颖题目,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已知小明的身高为1.2m,智能门铃安装的高度为1.7m,小明的身边有一把高为40cm的椅子,请问小明能否借助这把椅子摁到门铃?题目本身并不复杂,对计算的要求也并不高,然而一个班级中能够做对这道题的学生却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很多学生在列出“1.2+0.4=1.6m”的式子之后,会理所应当地认为“1.6m<1.7m”,因此小明无法摁到门铃。然而,在生活实际中,小明在凳子的帮助下只要抬起胳膊便可以摁到门铃,很多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生活细节,将一道应用题变成了一道纯粹的数学计算题,造成失分。这道题目的错误也为学生敲响了警钟,让学生明白计算数学问题时不能够脱离现实基础,而应当结合实际考虑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让数学融入生活,打造活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素质教育的充分践行,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顺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数学课堂的革新,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实现了教学效率和效果的双重提高。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科学的策略与手段,让生活元素与数学课堂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率与高成果的新型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