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视角下培养初中生阅读素养的策略

2023-08-26 12:28陈华芳
学苑教育 2023年23期
关键词:邓稼先白求恩课外阅读

陈华芳

(福建省福安市实验中学,福建 福安 355000)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引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增强学生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然而,实际阅读教学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一方面,部分教师循规蹈矩,将作为教学范本的教材作为主要阅读教学依据,限制了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进而影响学生视野的开阔性;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时间受到课堂时空制约,学生主体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发展。微阅读具有信息技术的诸多特质。教师需结合微阅读的优势,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出自身价值和功能,在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同时,促进初中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发挥微阅读优势,促进微阅读有效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下,微阅读已然成为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和发展潮流。教师可深入探究微阅读的特点和在阅读教学中的优势,以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在提升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发展初中生阅读素养。

(一)依托趣味性,唤醒求知欲望

微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快餐”,借助于网络技术形成和发展,在逐渐演变中形成了多样化、趣味化的特点,将其应用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有助于激发求知欲望,改善初中生课外阅读品质。例如: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在课外阅读前期,可以用简单的文字表述附加漫画图片的方式,借助“微阅读”向学生推送《水浒传》的内容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眼球,点燃学生对古典名著的探索欲。《水浒传》是章回体小说,而且小说采用的是“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进行的材料组织,学生在阅读中很容易出现上下文连接中断,呈现出“片段式”的阅读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进度,利用微阅读,让学生能提前预知各章节的部分内容,比如:“景阳冈武松打虎”章节,可以用简单的文字总结:“武松一步步上了岗子,再回头望去,太阳已然西坠……”微阅读内容将唤起无限遐想,渲染氛围,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神秘的韵味,进而持续阅读下去。由此可见,依托微阅读的趣味性能达到激励效果,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借助便利性,发展关键能力

单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一节45 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很难对一篇精彩文章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借助于微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便捷性,丰富阅读信息,深化课文理解。比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中《春》一文中作者在描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来描写“春风”的轻柔。教师可借助微阅读的便捷性特点将《绝句》的完整内容调取出来,在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时将古诗词呈现在学生面前。“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手拄拐杖走过小桥,欣赏春光,感受微风拂面的情景。学生品鉴古诗词后再读文章,自然而然能将诗人在文字中寄托的情感进行类比,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强化学生对“春风”的体验。再如,在以“学习描写景物”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借助微阅读轻松从网络上获取“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经典诗句,体会“春”的意境。“腹有诗书气自华”,构建了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的写作自然而然会向行云流水般顺畅。由此可见,将微阅读灵活穿插于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实践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三)利用丰富性,扩大知识覆盖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还要让学生透过文章认识世界。借助于微阅读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材料,对文章中所包含的其他门类知识加以补充,发挥微阅读“知识丰富性”的优势,扩大学生视野,增加知识覆盖面,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中,《春望》一诗是诗人杜甫于唐朝由盛转衰时期所创,“国破”“烽火”写出了唐朝社会的动荡,“草木深”三字生动地描绘了国都沦陷后的苍凉,诗歌末尾一句:“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表现出了“忧国”“伤时”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本课古诗词教学中可借助微阅读引入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比如: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的《望岳》和八年级语文下册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是诗人杜甫早期的诗歌作品,创作于唐玄宗二十四年,诗歌中描绘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表现出诗人热情、满怀远大抱负的精神状态。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是诗人于唐肃宗时期创作的诗歌,诗人借助诗歌述说自家之苦、境遇之难。借助微阅读,让学生在同一堂语文课上同时品鉴诗人在“唐王朝上升——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了解唐王朝的兴衰过程,体会诗人由“赞”到“叹”的情感变化以及诗人诗歌作品由“律诗”到“叙事诗”的演变,从而将《春望》诗歌作为“点”逐渐向“面”拓展,帮助学生构建杜甫诗歌完整的认知体系,丰富学生文化、历史方面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四)通过碎片化,助推课外阅读

当前,阅读教学已不再局限于课堂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可借助于微阅读形式实现阅读教学环境的改革,向着更方便、更灵活的趋势发展。

例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下册《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行言片段》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感受到了闻一多身上那种为了国家民族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格和精神。在本课的“积累拓展”板块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闻一多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从中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追求,强化本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成果。教师可根据课后“积累拓展”板块要求,从网络上下载《太阳吟(经典悦读)》,它是根据闻一多先生各时期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诗歌作品汇编而成的诗歌合集,其中不仅包含了诗歌《死水》《静夜》,还收录了闻一多先生所作的《雪片》《雨夜》《深夜底泪》等几十首诗歌作品,这些诗歌无不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个人情感,流露出诗人拳拳爱国之心,体现了诗人对人们生活的同情。教师将《太阳吟(经典悦读)》下载后,可将其中收录的诗歌提取出来,融入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和音乐,制作成微阅读课件通过网络技术发送到每个学生的家庭电脑或平板等终端设备上,让学生利用课外的碎片化时间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作品,欣赏闻一多先生不凡的人诗歌才华,体会他对生活的敏锐的感知能力,让闻一多先生富有奇妙意象和深刻内涵的诗句点燃学生的爱国激情。

二、关注教学各环节,合理引入微阅读素材

初中阅读教学中引入微阅读,不但能让阅读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增加阅读教学中的知识容量,突破课堂时空局限,还能应用到阅读教学的各环节中,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新颖,引发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关注,增进学生的阅读感受,从而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应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热情

课堂导入环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初始阶段,微阅读在此阶段的运用主要起到引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为:体会邓稼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邓稼先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教师可结合本课情感教学目标,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素材,搜集微阅读资料,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供学生在课前阅读。比如:我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张爱萍将军在邓稼先去世后,曾经为其写了挽诗。诗中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邓稼先的朋友在《怀念邓稼先院长》挽歌中写道:天府杨柳塞上烟,问君此去几时还?实验场上惊雷动,江河源头捷报传。不知邓老今何在?忠魂长眠长江畔。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将融合音乐、图片的微阅读课件利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在视觉、听觉共同感知中体会挽诗和挽歌中所蕴含的对邓稼先深深的怀念之情,让学生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产生好奇:“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因何能受到人们如此赞美,获得怀念?”让学生在问题驱动下精读课文,教师可因势利导,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借助微阅读实现互动,从而借助微课点燃学生内心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课堂效果。

(二)应用于课文讲解环节,增进学生阅读理解

微阅读的应用能实现“课内外阅读资料呼应”和“课内外阅读材料共读”,强化学生对课内外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能力,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素养的提高。

1.课内外阅读资料呼应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此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可借助微阅读将课外阅读资料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同时阅读课内和课外文章,让两者内容相互呼应,从而让阅读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饱满,强化学生对课内的感受能力,在促进学生阅读质量提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一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议论文,文章论点有三:第一,论述了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第二,论述了白求恩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无私奉献精神;第三,论述了白求恩精湛的医术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文章主要采用的是对比论证的方式,加入了简洁的叙事。教师可基于本文的文体和夹叙夹议的特点,利用“微阅读”课件的形式引入与白求恩有关的阅读资料,让文章中简洁的叙事变得更加饱满,实现课外阅读资料对课内文章的补充,实现相互呼应的阅读效果。再如:教师可将《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以及《不远万里》两篇文章引入到《纪念白求恩》文章的课堂教学中。《诺尔曼·白求恩断片》写的是白求恩于1930 年来到我国抗日根据地,加入抗战行列之后发生的一些可歌可泣的实际;而《不远万里》则是文章作者于20 世纪80 年代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大洋彼岸的加拿大,寻求“白求恩”的名字,敲开跨国度的历史记忆。从时间轴线来看,《纪念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断片》以及《不远万里》分别写于不同年代,其文体分别为议论文、记叙文和纪实文学。利用微阅读将课外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阅读资料引入到课内,能让学生实现立体化阅读,让白求恩的形象更加真实化和形象化,增进对《纪念白求恩》课文三大观念的体会和认同。

2.课内外阅读材料共读

借助微阅读将课外阅读资料引入到语文阅读课堂中,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共读课内和课外文章,实现多文共读,让学生在类比中丰富语文知识,提升文章鉴赏力。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猫》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微阅读形式引入老舍先生的散文《我们家的猫》、梁实秋的《猫的故事》等文章。郑振铎笔下的《猫》写于1925年,文章没有特别宏大的主题,而是真实地描述了人与“猫”之间的情感;老舍先生笔下的《我们家的猫》则在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对“猫”观察的细腻,写出了“猫”的古怪、精灵的性格;梁实秋笔下的《猫的故事》则以自身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运用了文言色彩较重的语句叙述了“猫”冒着生命危险为小猫喂奶,表达了对伟大母爱的赞颂以及对生命的珍视。教师利用微阅读将具有密切关联的三篇文章在同一堂阅读教学中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观察视角,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感受同一主题文章中情感的不同,进而形成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思考和判断,从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促进阅读思维进阶。

三、结语

不难发现,微阅读以其运用灵活、知识载入量大等特点能有效助推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但其在运用中也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容易让学生过多接触网络复杂环境、给学生带来眼部疲劳等。教师需要遵循适当、适时、适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对有效引导,在充分利用微阅读的教学优势的同时,规避微视频在实行中存在的弊端,扬长避短,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邓稼先白求恩课外阅读
邓稼先 献身国防 铸就辉煌
王俊秀:村民们心中的“白求恩”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白求恩给聂荣臻的最后一封信
“两弹元勋”邓稼先 深藏功与名,汗洒戈壁滩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有一种爱叫“国家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