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思超 (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
信息类阅读的高考命题指向2020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学习任务群12——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相关目标与内容。其中,客观选择题重在回应“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目标,主观简答题重在回应“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的目标。
信息类阅读考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必备素养,提升关键能力。学生要学会聚焦关键信息,培养逻辑意识,掌握逻辑规律,善于体验情境,解决问题。新高考试卷的命题注重创设新情境,以解题任务为导向。无论是个人体验情境,还是学科认知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对学生必须具备的速读认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需要,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信息类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协作性学习应该是培养高中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的实施必将有效地改变信息类阅读的现状。它以“协作”为学习运行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地位”,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实践交流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协作性学习的本质就是以学习者的能力成长为核心,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让学习者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与反思中获得成长,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快阅读能力的培养。协作性学习信息类阅读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新课标新高考高度重视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培养,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能力的增长。在信息类阅读中采用协作性学习可以较好地达成这个目标:引导学生以自主加同伴互助的形式结合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多种手段,把握文本中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厘清文本结构脉络、论证逻辑;还可以通过撰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加深对论著的理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信息类文本的考查就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形式,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对以上核心素养进行考查。在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开展协作性小组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进行语言与思维上的直接碰撞,达到直观地体验与深入地理解相结合的效果,让能力层次不同、积累素养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全方位地成长。它有效避免了课堂上教师的“一言堂”与“满堂灌”,能够让学生富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思想、观点涌现出来,让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训练也才能事半功倍。
信息类的文本体裁多样,形式多样,题材更是紧扣当前社会热点,对信息类文本的阅读采用协作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当代中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素质——学会学习。学生在信息类文本阅读的协作性学习过程中,能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主动地提出未知与疑惑,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敢于发问,学会倾听,随时反思,及时总结,这样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协作性学习的方式,也就能培养出一个具备真正学习能力的学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要让协作学习取得实效,学习小组的组建至关重要。必须明确分组不能分层次,分组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个性、知识水平、能力差异等因素,分组后各组均应是有较强学习力、竞争力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分组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1.均衡编组,男女混编
组建学习小组时,应尽量让各组的实力相等或相近,要强弱搭配,人数以6 人为宜,最多不超过8 人。要注意男女比例相当,要力求让小组内的学生在学习能力、阅读水平和课堂活动能力等方面各具特点优势,这样有利于分工合作,取长补短。这样分组的好处首先在于各个小组具备比学赶超的基础,容易调动,形成竞争氛围,能较好地完成阅读任务,使增长阅读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其次是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互补互助关系,既形成和谐同学关系又能获得学习上的情感支持,促进全组成员的共同提高。
2.参考意愿,动态管理
组建学习小组时,学生本人意愿应该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教师在参考学生个人意愿的基础上再结合沟通后的调整进行分组,力争达到基本均衡,尤其是后进生分组时教师要引导做好各组的工作,以促进他们更快地进步。此外,小组管理应动态调整,至少在进行一学期后就要及时分析总结,从人员结构、互动频率及效率上作合理、必要的调整,确保小组学习的成效。
学习小组能否成功取决于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人人有责,人尽其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进行有效的分工,采取同伴互助、任务竞争、互相质疑以及交流研讨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深入学习,比学赶超完成阅读任务,真正提高信息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是:
明确学习角色。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长运用协商的方式结合本人意愿给组内的每一个成员确定分工,让他们都担任一定的角色,譬如记录员、发言人、反向思维者等等,成员依据角色要求,发挥个人特长、性格,各司其职,各尽其能。
分配学习任务。信息类阅读的5 小题可细分为每组“1+1”任务,即1道客观题和1道主观题,交叉分配,确保每道题至少有2-3 个小组在协作完成阅读任务,既能确保完成的质量又能高效推进课堂进程。
交流学习成果。每小题安排2-3 分钟进行课堂公开交流,分享阅读所得、答题思路,探讨最佳答案,教师再予以点评归纳。
总结学习效果。以周为单位,学习小组组织一周小结,开展自评与他评,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优秀小组,教师随机参加,综合评价小组的学习活动情况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鼓励各小组正视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优化学习小组学习模式。教师还可适时进行小结表彰。
信息类阅读选用的材料,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本以及新闻、传记等实用类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要重点解决突破的是以下四个方面:辨析重要概念、对文本信息的综合与推断、论述要素的综合考查(包括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把握材料间的关联、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分析重要语句等)、探究评价材料的观点与作者的立场。通过协作性学习的方式,可以帮助考生有效实现能力的突破。新课标新高考非常重视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性”,重视现代文考查的“情境性”。针对这两点,在开展信息类阅读的协作性学习时,教师要做好活动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对文本达到思想沟通,情感共鸣,艺术感染,不能单靠教师的指导传输,更需要学生同龄人之间智慧碰撞的火花来实现。在“整体感知──局部分析──归纳总结”的基本教学框架下,组织开展各学习小组的交流讨论活动。
1.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展示
了解信息类文本的作家作品背景,是完成阅读任务的前提。学习小组可在课外利用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完成收集任务,在课内展示,进行知识共享。
以2021 年全国新高考I 卷为例,选用的两则材料共1800 字左右。分别摘编自朱光潜的《诗论》和钱钟书的《读〈拉奥孔〉》,讨论美学领域中的“诗画异质”问题。为了便于考生理解,还图文并茂,附有雕塑《拉奥孔》的图片。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中交流,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材料和思想观点,对完成阅读任务来说就事半功倍了。当然,考生在考场上是没办法进行交流的,但通过平时的协作性学习的这个环节,就能有效培养考生关注作者作品的好习惯,在平时学习中注重积累相关知识。
2.学习小组内的讨论与归纳
在阅读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对分配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后,由小组发言人代表交流;组内讨论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同样汇总提出、参与交流,教师根据实际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评。这一环节,要求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个角色职能。这一环节在课内外都可以进行,它能有效地改变传统的低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勇于发问、善于发问,创设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情境。
2020、2021 年全国新高考I 卷的信息类阅读题型有较大变化,由三道选择题(每题3 分)和两道简答题(4 分+6 分)组成,共19 分。选择题主要有四类:内容理解和分析题、依据材料推断题、概念理解题、论证关系题;简答题也主要有四类:下定义题、行文脉络梳理题、关键句作用题、“情景迁移”题。以上两种八类题型所考查的内容和要求,通过协作性学习的方式,可以有效掌握对信息获取、理解等核心素养以及培养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
3.学习小组间的解疑与质疑
对学生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和教师讲评时提出的思考问题,由学习小组解答和教师指导相结合完成。对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可以由其他小组质疑方式来完善。
通过这个环节,有效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能让学生准确清晰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能用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解决具体问题;体味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准确概括语言中的观点和情感等等。
4.教师评价与小组自我评价相结合
活动评价是一项重要的激励机制的认识活动,教师即时对各学习小组每一个学习成果进行评分,在整个学习活动结束后进行统计和公示。学习小组对每个成员的活动表现量化评分,并总结得失。通过这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因题施策,系统性地掌握文体知识、阅读指导知识、普通逻辑知识,注重新高考展现出来的知识的联系迁移、能力的交叉融合的命题倾向,培养理性思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