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巧珍 (福建省武夷山市第二中学)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学生辨析史料与利用高可信度史料重构历史事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收录的内容精细,结构跨度较大,课堂教学难度明显增加。单元主题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将教材中某一单元的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在挖掘教学主线、提炼核心知识的前提下,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本文着重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作为研究案例,就如何利用单元主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历史思维是再现历史事实,解读历史现象的一种科学素养,是对历史事件发展的一种认知活动。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出发点,也是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起点。教学中,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搜集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有益于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促进历史思维能力发展,能够帮助学生自觉使用历史思维和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时空观念是学生对于事物以及特定时间、空间之间联系分析、观察的一种理念。时空观念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必备素养。具备很强时空观念的学生,很容易形成正确客观的历史认知。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时空观念处于一种割裂发展的状态。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在串联琐碎知识点的前提下,确保学生能够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考察研究对象,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形成正确认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学习需要,利用表格、时空数轴等对历史发展变迁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激发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看来,史料实证属于下位概念之一,往往以方法论阐述历史知识。而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学生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知识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更是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必须实现的育人目标。教师将与我国民族发展的相关史料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多元化的认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实现史料实证和爱国情怀二者的有效结合,从内心深处尊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实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推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的过程中,选用可靠、可信的历史史料。史料所记载的各项信息需要真实,各项信息能够经得起反复推敲和论证。历史史料却并非历史事件本身,但却是历史事件再现的客观依据。史料的真实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建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史料规模十分庞大,各项信息也是真假难辨。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历史教学首先需要帮助学生依据科学合理的原则,筛选史料、并经多方查证,必须保证史料的真实性,确保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客观的认知。
典型性原则要求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结合课本内容,选择最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史料,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史料实证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史料选择和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典型性的历史史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在面对类型和数量众多的历史史料时,应按照典型性原则要求,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与其结合最为紧密的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从教育心理学的层面看来,外界的刺激丰富与否与学生的大脑皮层反应兴奋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考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尽可能多地掌握和选择丰富的文字材料、图表、视频等史料,运用多元史料解释历史信息的丰富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向学生提供实物史料,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在新课标中,要求教师根据已有史料帮助学生对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全面进行了解,从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的创建和发展历程出发,引导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政权在我国大一统国家发展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形成正确认知。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辽宋夏金元这一时期不仅是我国民族快速交融发展的时期,也是隋唐之后的又一个历史发展高潮。南北两宋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都为我国文化的传承和民族交融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确定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分裂统一、多元共存。
在确定本单元教学主题为“分裂统一、多元共存”之后,需要教师将其作为出发点,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确定每节课的教学主题,凸显各朝代对汉族文化模仿以及大一统之后的民族融合主题,引导学生全面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探寻历史真相。
在我国长时间发展积累形成的历史知识体系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记载也会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除了教材中收录的历史信息之外,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史料收集方法。一般可分为检索法和追溯法两种。检索法主要是引导学生熟练使用词典、年鉴等检索工具,验证所搜集史料的真实性。
追溯法则是在学生阅读历史论文的过程中,查验参考文献中记录的各种历史史料。考虑到本单元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需要教师在材料资源整合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学习、探讨,优化单元主题教学。教师为了进一步掌握学生史料分析和搜索状况,可以设计课前导学环节,让学生针对辽西夏金元政权建立的时间、民族、建立者、主要制度等信息进行收集。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本上的疆域图对辽西夏金元园的疆域进行列举,分析当时因俗而治的统治措施和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保证学生能够进一步强化对于分裂统一、多元并存的单元主题认知。
在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过程中,史料搜集、整理都是重要环节。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史料整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史料选择、取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史料编排时,教师需要根据年代的发展顺序以及空间方位等元素对历史事件发展先后顺序进行整理。同时,要求学生按照个人的思维习惯建立历史框架,将自己收集的史料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确保已有的史料能够和新获得的史料相互印证,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
在本单元主题教学中,思想文化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该阶段,文化的多民族交融趋势更加明显,且文化中心逐渐下移,核心内容是对于理学发展过程进行讲述,与之相对应的典型史料包括了白鹿洞书院、程门立雪等,并且地方有关朱熹的考古新发现也可以作为史料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史料筛选的过程中,要围绕课堂教学需要,合理设置和单元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问题,推进层次化教学。
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共同学习儒学复兴的相关知识时,可以设计理学核心是什么?天理是什么?为什么要存天理、灭人欲和如何分清天理和人欲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积极维护儒家伦理纲常,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能始终秉承思想文化传承的单元主题。
教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核心内容就是实证精神,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情况下,对于当时的情况和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正确合理解释。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中选择的各种史料以及图像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历史实践的再现,也是学生在历史知识研究和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正因如此,教师需要综合使用文献、图像、实物等各种史料,为学生营造贴近当时真实情况的教学氛围,并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史料作为学生实证精神培养的主要媒介,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
例如,在高中统编版教材中收录的《清明上河图》,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系的代表作,实际上也是宋元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清明上河图》的场景进行观察、分析。图中出现的数量较多的酒楼,反映出当时的酿酒行业发达和粮食富足的现象,这与当时推广稻麦复种制有着密切联系,意味着宋元时期的农业基础较为坚实。此外,《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驮着煤炭的毛驴、书坊这类场景,也客观反映出宋朝和元朝这一时期手工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清明上河图》中骆驼进入城楼的景象进行思考,意识到当时驮运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骆驼占据的重要地位。在《清明上河图》这一素材的指引下,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意识到宋朝与当时的辽、夏、金三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经济往来,并且官方也设置了三方能够进行交易的市场。但《清明上河图》本质上属于风俗画,带有明显的文物和艺术品的双重特性,画中的内容只是作者对于当时实际发展情况形成的艺术理解和创作,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北宋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的状况形成直观的认知,但是,这类史料与历史真实情况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部分细节无法作为史料分析的直接证据。为此,教师可以选择搭配《东京梦华录》进行解读,从史料实证分析层面引导学生对什么是历史真实进行探索,并将其放置在当时少数民族政权共存的时空背景中进行研究,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该单元提到的领先世界的教学主旨。
史料实证对于学生历史思维、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培养都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学生历史知识有效学习、迁移应用的基础条件。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合理确定单元教学主题,通过各种史料的搜集引导学生对于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知。在历史史料收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传递最为常用的方法,借助新旧史料的融合帮助学生在整理、分析历史史料的过程中,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