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文脉的表达与传承
——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

2023-08-25 10:21宋自永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河南洛阳471023
中国文化遗产 2023年4期
关键词:洛阳城教坊天街

宋自永(洛阳汉魏隋唐都城遗址保护中心 河南洛阳 471023)

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宁人坊和明教坊,位于遗址的西南部,在天街东西两侧。“坊”是隋唐时期百姓的居住单元,也是古代都城建制结构的最小单元。据《隋唐两京考》记载,坊内有4个门,十字街把坊分为4大块,街宽14米。宁人坊遗址和明教坊遗址均南北长530米、东西宽460米。因龙门大道占压,造成明教坊遗址现东西宽度分别为333米、350米。

天街(南段)遗址,是隋唐洛阳城郭城定鼎门至宫城应天门间的主干道和皇家御道,也是连接外郭城、皇城和宫城的最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长600米、宽140米。据文献记载,隋唐时期天街由御道、民道、八排绿植、排水沟和坊墙组成,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宽的古代都城道路。

明教坊、宁人坊(含天街南段)保护展示工程(简称“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是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一部分,也是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隋唐洛阳城遗址轴线与现代城市“万亩生态园林”的交汇点。工程范围东起龙门大道,南到隋唐城外郭城南城墙,西临宁人坊西坊门,北至永通门里坊展示路。

一、工程概述

“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规划范围内原有435亩是已建成的华以高尔夫球场,大部分地表为杂草地、少量果岭和长势不佳的乔木,地势虽有起伏但较缓。宁人坊西侧原为园林局育苗基地,共有苗木83种340054株,草地面积317平方米,林中有多座坟墓和大小形状不一的菜地,地势较为平缓,面积约200亩;因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建设时地面抬高,顺承街北侧形成长条形的沟壑。明教坊东南部是“丝路非遗嘉年华”演播厅及硬化的地面,面积约230亩。西北部是华以高尔夫球场办公楼、奥兰多水上乐园设施、篮球场和足球场;东侧有临龙门大道的汽车城4S店及其他40余家店铺,需拆迁建筑物7.8万平方米(图1)。

图1 规划前现状图(作者改绘)

依据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对天街、宁人坊和明教坊要素的相对位置描述,使用多种遗址保护展示方式对街制和坊制进行展示,形成御道、民道、绿化种植带、生态湿地、坊墙和十字街多层次空间与景观格局(图2)。

图2 规划后的“两坊一街”(作者改绘)

天街以展示隋唐洛阳城历史格局与空间尺度为目标,重点呈现洛阳城南北向城市轴线的格局和开阔恢宏之势。中间的御道和民道绿化为草地,约98米宽。草地之上是两排不规则的山丘小树林;两侧分别为3米宽的电瓶车道和1.5米宽的人行道,人行道两侧是多层次的绿植林荫带,方便游客驻足休息;再向外是悬于排水渠原址现代土层之上的生态湿地,再现历史自然场景。

明教坊和宁人坊的四周边界利用夯土坊墙、造型松交替出现的保护展示方式呈现,坊间有十字街把坊分为4大块,新铺设的十字街宽5米。为方便以后考古发掘获取更多的历史信息,将宁人坊东半部和明教坊设置为考古预留区。明教坊内以铺设草坪为主,保留有少量乔木,坊内西北部分保留原篮球场和足球场。宁人坊东半部不设置任何遗址展示相关设施,保持区域内部原生的种植群落、地形以及天然水洼,形成野趣自然的游憩空间;西半部为遗址展示区,坊内共十二町,每个町种植一种低矮经济作物,以展示坊内格局[1]。

“两坊一街”和定鼎门遗址形成“一心”“两轴”“三片区”的景观空间架构,展示隋唐洛阳城中轴线格局、外郭城格局和里坊制格局,再现东方农耕文明发展鼎盛时期帝国都城的城市文化,成为洛阳市隋唐风格标志性景观。“一心”指定鼎门门址和门前广场;“两轴”指天街遗址展示景观轴和郭城城垣遗址展示景观轴;“三片区”指宁人坊遗址展示片区、明教坊都市休闲片区、郊野生态湿地片区[2]。

二、保护展示原则

“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遵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洛阳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7-2020)》《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管理规划(2012-2018)》等相关规定,最大可能地保护地下遗址,保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一)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指保护好遗址的整体空间格局,应避免对遗址本体造成破坏。国家文物局要求,“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的遗址保护性展示设施建设应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控制干预规模,充分保护遗存本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绿化建设“必须严格执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并确保植物根系不破坏遗址本体”[3]。因此,在规划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大规模建设和植物根系的破坏,最大程度保护遗址的完整性。

由于规划范围内覆土约2米以下为遗址保护区,因此在植物设计和建设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清除地面遗存本体上生长的对遗存产生严重破坏的植物。新种植的大型乔木的位置均须经考古勘探,确保地下树根生长区域无历史遗存后,方可在地下1米处开挖铺设找坡层、防根穿层、排水层等。所有植物须事先进行断根缩坨处理,截断主根,保证须根、侧根发达[4]。天街两侧林荫带种植区抬高1米。所有土建基础和设备管线的土层扰动深度不得大于0.5米,或根据考古遗址断层确定高度。

(二)可逆性原则

可逆性原则指在保护展示工作中对遗址的全面尊重,对遗址无任何破坏,对于以后的遗址发掘和研究无任何影响。考古预留区的设立是为以后的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做准备。宁人坊南坊门、西坊门、北坊门、坊内各级道路、排水沟和坊墙均已探明,所以宁人坊西侧作为遗址展示区;宁人坊东侧和明教坊未全部探明,作为考古预留区,不建设任何干扰遗址本体的建设项目,保持原有地形,以种植低矮植物和原生植被为主(图3)。

图3 “两坊一街”已经探明或发掘的历史遗存(作者改绘)

(三)景观性原则

国家文物局要求,道路遗址的展示“不宜过宽,铺装材质应慎用柏油等现代材料,避免过于现代化和人工化”[5];模拟展示应简洁明快,不宜大规模人工造景,避免将遗址整饰一新,应保持古朴、沧桑和简洁的整体环境风貌[6]。因此,规划范围内所有道路铺装、模拟展示、景观构造、灯光和水体等设计都结合遗址历史和现状进行,采用朴素的色彩、简洁的造型,紧随遗址公园主题功能,使其不显突兀而顺从遗址展示要求,兼具城市公园的基本功能,又与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宁人坊西侧展示区和天街两侧林荫带选用与隋唐时期密切相关的植物。天街中间植物配置时采用“乔木+草坪”的模式,突出大树的挺拔沧桑与小草野趣的对比,营造一种原始苍劲的视觉效果。播撒草种时,控制疏密及种类的搭配,模仿原生环境(图4)。通过景观灯渲染夜晚遗址文化氛围,勾勒遗址轮廓。这些设计与遗址氛围一致,以郊野化、自然生态为特色,以历史原貌、自然沉静、古朴苍凉和沧桑厚朴的氛围,烘托出遗址的文化气韵。

图4 天街“乔木+草坪”景观(作者自摄)

三、设计理念

(一)提取历史文脉,传承隋唐文化

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通过对规划范围内历史文化元素的收集、提炼和梳理,进行资源重新整合,应用到景观和设施中,让遗址文脉得到更直观的传承与表达。文脉表达的设计包括水体、植物、小品、灯光、保护展示和铺装材质等物质要素中文化脉络的体现。

首先,选择提取并应用与遗址年代密切相关的植物和造景方式。宁人坊遗址展示区选用隋唐时期的农作物及花卉,如桃、桂、梅、李、山茶、佛桑等;天街选用与隋唐时期有关的柳、榆、石榴、樱桃、牡丹等植物,这些植物不仅有助于烘托出特定年代的环境氛围,而且也是对隋唐时期环境的一种呼应。

其次,提炼隋唐时期的文化元素和图案,融入规划设计中。如:景区内小品的材质、颜色、样式及所表达的文化特质,皆具有隋唐风格。建设悬于隋唐时期排水渠原址之上现代土层的湿地,也是遵循了隋唐时期天街的街制特征。夯土坊墙高度和宽度依据隋唐时期坊墙特征设计。天街和两坊生态空间划分依据的也是隋唐时期的街制和坊制。

(二)顺应自然地形,保留原有树种

“两坊一街”规划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尊重本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最大限度地尊重地表原貌、保留本真,因为地形、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在内的生态地理条件勾勒着“两坊一街”遗址的基础,应该最大限度地加以保护,在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国家文物局要求,“应根据遗址埋藏深度、遗址保护要求、遗址公园场地自然状况、建设特点和使用需求等,尽量保持原有地形地貌”[7]。因此,规划范围内种植设计最大程度保护和利用了现状灌木、地被植物及地形,保持原有的遗址景观环境。

(三)突出遗址保护展示

所有的规划设计都以保护展示遗址、释读历史和弘扬文化为目的,将植物景观定位为陪衬,与遗址公园的主题保持一致。国家文物局要求,“应明确工程核心目标是进一步完善隋唐洛阳城遗址明教坊、宁人坊区域的保护展示,而非以‘再现天街盛景’‘打造’‘开发’‘营造园林景观’等为目标的过度复原和建构”[8]。遗址公园主题定位为对遗址的历史格局进行保护和延续。

规划范围内以多样的展示手法表达遗址文化,反映遗址历史状况。使用的遗址保护方式有现状保护、回填保护和展示保护。根据展示内容、历史信息和地理现状选择保护形式。

现状保护:天街和两坊遗址区域大面积使用浅根系灌木或低矮草本植物标识“两坊一街”平面布局和面域范围,保护地下遗址。

回填保护:已经发掘,遗迹尚存且不需要展示的遗址点实施保护性回填。如:天街中段即宁人坊东坊门和明教坊西坊门之间,考古发掘出一个横截面,研究收集历史信息后,进行回填保护(图5)。

图5 天街遗址横截面、宁人坊东坊门和明教坊西坊门考古发掘现场(作者自摄)

展示保护:展示保护方式分为标识展示和模拟展示,标识展示以植物标识和铺装标识为主。

“两坊一街”几乎所有生态空间划分都以现状遗址保护展示的形式出现,排水渠、坊墙、十字街、排水沟、顺城街、永通门大街,无不是如此。以地表模拟和灌木标识坊墙的方式展示坊墙边界,以铺装方式标识交通网,已探明坊门和排水渠使用地表模拟展示,已探明排水沟和未探明坊门使用绿植标识的方式。所有的展示都是原址展示,容易拉近游客与遗址的距离,给人一种回归历史的体验。

对于已探明的坊墙,以原址地表模拟的展示方式,采用古法夯筑土墙,墙宽1.3米,高1~1.5米。对于未探明的坊墙,则采用绿植符号形式标识展示,坊墙形制利用桧柏灌木修剪而成,夯土坊墙和规整桧柏交替出现,高低起伏,作为垂直空间的构成要素来标识遗址边界,形成合围和封闭的坊制空间。宁人坊南坊门、西坊门和东坊门平面尺寸已探明,采用原址构筑夯土台的方式进行地面模拟展示,坊门开敞区域使用黄色固化砾石路面进行标识,方便游客驻足观赏;未探明的坊门使用地面标识物或绿植标识的方式进行展示(图6)。

图6 宁人坊东坊墙展示和东坊门展示(作者自摄)

通过天街南段、永通门大街、顺城街、坊内十字街等道路的保护展示,对遗址格局特征进行勾勒。道路探明部分铺置黄色固化土路面进行标识展示;考古未探明部分使用灰色固化土路面进行标识展示(图7)。

图7 永通门大街里坊展示路(来源:掌上洛阳)和宁人坊十字街展示路(作者自摄)

天街两侧排水渠已探明,以生态湿地形式进行地表模拟展示,底部铺设防渗水层,以种植浅根系草本植物为主;两坊内外排水沟采用原址标识展示,已探明排水沟用浅草沟标识,未探明排水沟用灰色砾石进行标识(图8)。

图8 天街排水河展示(作者自摄)

(四)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风格保持一致

规划范围内小品包括标识系统、解说牌、坐凳、夜景照明灯具、售货机、垃圾桶、花草牌子、栈道、景观台、石碑石刻。因为色彩、形状、纹理、材质等等都是场所的具体组成元素,影响着人对空间的感受[9],所以小品设计以深红色防腐木或石料为材料,采用朴素的色彩、简洁的造型,与遗址本体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的风格一致(图9)。小品在色彩、纹理、形状和材质方面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郊野公园小品设计相互呼应、有机融合,表达出隋唐历史文化的意境。

图9 小品(作者自摄)

(五)依据植物生态性进行景观设计

在景观营造上,所有的植物按着高低错落有致的顺序排列,不仅要采光充足,而且要视觉立体美观,尽量做到丰富植物种类,完善植被功能,利用植物特性形成复层结构。天街人行道两侧林荫带多为新种植的树种,如日本晚樱、紫薇、黄栌、油松、造型油松、山楂树、花石榴、楸树、黄山栾、牡丹、芍药、平枝栒子等26种植物。考虑到植物特性、形态和色彩的搭配,上层以乔木为主,中层空间植有灌木,树下辅以花卉、草,形成花草+低矮灌木+浅根乔木的植物景观层。选用的苗木均为易成活、冠型优美的树种、小体量树种和造型优美树种,并配以洛阳特色花草等,疏林下花草繁密,形成壮美的带状丘林花海景观廊道,营造真正生态自然的立体景观。湿地以种植蒲苇、狼尾草、茅草和披针叶苔草为主,这些植物性强健、喜湿、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用灌木桧柏隔离带勾勒明教坊东边界,因其易修剪,是常绿性植物,阻尘和隔音效果好,对多种有害气体有一定抗性,可以阻挡来自龙门大道的噪音和灰尘。整个设计都对植物的特性、体量、层次、色彩、季相的组合进行了仔细研究,使空间结构疏密有致、高低有别、节奏鲜明。

四、主要特点

(一)带状和方块状空间形态

“两坊一街”是由区域、边界、道路、节点和标志物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的空间,是线和面的布局方式,对这些要素的特异性描述形成了绿地空间的意象特征,帮助游客形成对公园整体的认知。以隋唐时期“两坊一街”的空间结构为基础打造现在的生态空间。考虑视线通透性与空间开敞性,天街以覆盖大面积草坪为主,零星小山丘植常绿乔木,营造开阔大气的带状生态景观空间。宁人坊和明教坊被打造成方块形的遗址展示片区和都市休闲片区,每个坊又被十字街分割成4个方块形的空间,每个方块以铺设低矮绿植为主。这种景观布局模式展现了街和坊的遗址格局,具有很好的连续性。

(二)隋唐“万亩生态园林”项目的组成部分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亩生态园林”项目,东起龙门大道,西至王城大道及解放路南延长线,北至洛河,南至古城路,总面积10750亩。近年来洛阳市城市园林建设以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旅游开发和文化展示为主要内容,规划目标是体现丝路起点、隋唐文化,打造洛阳“万亩生态园林”的明珠,建设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0],“两坊一街”在其规划范围和地理范围内。

(三)隋唐城址视通廊展示的组成部分

由定鼎门—天津街—应天门—明堂—龙光门构成的城址轴线视线通廊南北长达7公里,并向北延伸至邙山、向南延伸至伊阙,整个区域为隋唐洛阳城城址轴线展示区。“两坊一街”遗址是轴线上展示区重要的展示节点。通过对隋唐城址轴线区域高度的控制以及区域绿化带建设,使得轴线在视觉上形成良好的南北对视关系即视线通廊,突出了城址的中轴线[11](图10)。这也是天街以种植低矮植物为主的原因之一:大面积草坪使视线舒朗开阔。

图10 隋唐洛阳城城址轴线图(图片来源:《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7-2020)》)

(四)一次设计,两期施工,再次景观提升

2015年3月,“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项目立项,遗址区进行全面考古勘探、发掘工作。

2017年,“两坊一街”保护展示工程设计方案完成,规划范围为整个定鼎门遗址区(包括定鼎门广场及其两侧的郊野公园),具体范围是东起龙门大道,南到古城路,西临从政坊东坊门,北至园林路。此设计方案分两期施工。

2017年12月23日,隋唐洛阳城“两坊一街”道路暨南城墙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启动,北起园林路北侧界桩,南至隋唐城郭城南城墙,东起明教坊西坊墙,西至宁人坊西坊墙外游船水系设计无缝衔接,其中顺城街向东延伸至龙门大道西侧,总面积约638亩。主要内容是宁人坊遗址和明教坊(含天街南段)遗址保护展示、遗址的空间格局及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在一期工程施工的同时,对郊野公园区域的景观进行提升,铺设高质量的草坪,在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南侧绿化带种植油松和乔木。

2019年5月30日,隋唐洛阳城明教坊景观工程启动,范围是隋唐洛阳城城墙以北,龙门大道以西,天街以东,园林路以南,约330亩,以明教坊内景观绿化建设为主要内容。

(五)以种植地被为主,人造景观较少

“两坊一街”是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的一部分,绿化设计服从遗址公园主题。因保护遗址需要,宁人坊西侧遗址展示区以种植低矮植物为主,东侧保持原生植被,明教坊和天街中间以铺设大面积草坪为主,坊四周边界植桧柏灌木,只有天街两侧的林荫带是多层次的人造景观,以花草、灌木和观赏性乔木为主。有别于其他公园的“匠心”,这里崇尚自然,具有野趣的天然景观,更好烘托遗址公园的历史氛围。

五、保护展示工程的意义

(一)保护城市遗产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会议上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要搞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隋唐洛阳城遗址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以来大遗址专项规划名单。天街(南段)遗址、宁人坊遗址和明教坊遗址是隋唐洛阳城大遗址的一部分。规划后,将形成天街遗址展示景观轴和郭城城垣遗址展示景观轴,完善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历史格局,提升洛阳城市文化品位。

(二)营造城市休憩空间

植物对空间的塑造作用很大,开合疏密可以营造出强力的空间感、领域感和层次感。多种多样的植物元素可以构成空间景观格局,进而引导空间景观层次,产生美感,服务于游客。天街使用“花草+灌木+乔木”的植物配置方式,也是营造多层次空间的需要,方便游客休憩。规划范围内植物景观使用简约的造型、线条和色彩,再利用植物的色、形、味对环境空间做以点缀,营造空间的多变和趣味性,使遗址公园三季有花开,四季有生机。

因“两坊一街”优越的城市位置和地理环境,绿地、小树林、栈道、人行道、坊间路、足球场和篮球场等空间不仅是市民进行运动、交往、观光、体验和摄影等活动的文化场所,更是城市中作为公园属性的公共空间和休憩空间,是市民休闲怡情的好去处。同时,它还承担着改良环境、美化景观和防震避险等作用(图11)。

图11 休憩空间(作者自摄)

(三)打造城市生态绿肺

“两坊一街”在尊重自然本底的基础上,整合现在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等在内的自然地理条件,进一步构建完整连续的生态环境[12],勾勒遗址公园的生态底色。一期工程新种植常绿乔木类3661株,落叶乔木类351株,灌木类325株,灌木及地被5102.15平方米,水生植物2494.24平方米,草坪394590.4平方米。这些植物仅是绿化建设的一部分。它们起到导向、统一大环境的观赏效果,调节光照和风速,还有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温,以及为鸟兽提供巢穴等作用[13]。为整个城市的环境改善、空气净化作出贡献,而且丰富的植物景观也能美化环境。 “两坊一街”已经成为洛阳的城市“绿肺”。

(四)宣传历史文化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的阐释和展示为公众提供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资源。它能够增进人们对文化及遗产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化间的包容与对话。”[14]“两坊一街”展示保护工程是隋唐时期历史文化的表达,它的设计是把街制和坊制格局融入到生态空间,把遗址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小品、景观和公共服设施中。这些要素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不仅传承和发展了隋唐时期的文化,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具有历史文化教育和科研的功能,是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促进文化良性传播和传承,促进市民共同守护遗址文物文化。“两坊一街”完工后,和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前广场和郊野公园连成一片,为洛阳打造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提供重要支撑(图12)。

图12 规划后的“两坊一街”航拍图(图片来源:洛阳网)

洛阳正努力实现文物展示利用、旅游发展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真正实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和谐共赢。“两坊一街”是兼具商业、遗址保护、科普、摄影、生态、休闲、体验和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遗址文旅公园。

猜你喜欢
洛阳城教坊天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盛唐时期教坊音乐教育研究
唐代教坊综述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东汉洛阳城南:中国古代第一个都城文化区的形成
隋唐长安城和洛阳城
登玉皇顶(新韵)
过骊山
看尽古今兴废事的洛阳城
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