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西泮与苯巴比妥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2023-08-25 04:10崔荣星荣强全杨雪娇
系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苯巴比妥计数发作

崔荣星,荣强全,杨雪娇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儿科,江苏南京 211300

高热惊厥即指小儿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早期,体温≥39℃,排除由颅内感染或其他诱发惊厥的代谢性或器质性疾病。高热惊厥分为两种,分别为复杂性高热惊厥、单纯性高热惊厥。任何年龄期小儿均可能患有该病,6个月~4周岁儿童为高发群体,其中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效果优于复杂性高热惊厥愈后[1]。高热惊厥指体温升高≥39℃时产生的惊厥,一旦患儿体温升高至40℃,极易威胁到患儿生命安全,需要尽早对其展开诊断及治疗[2]。治疗高热惊厥患儿的方式较多,首先需要确保其呼吸道处于畅通状态,随后给予其适宜抗惊厥药物,以避免意外事件产生[3]。其中水合氯醛、地西泮及苯巴比妥等均属于常用的治疗高热惊厥药物,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若可以将不同药物所具有的优势发挥出来,治疗效果也会随之提升[4-5]。本研究选取2021年2月—2022年11月于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3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探究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治疗高热惊厥患儿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本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36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红蓝球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每组68例。组间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研究获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高热惊厥急诊指南》[6]相关标准,并结合常规检查及临床表现等综合确诊为高热惊厥;②初次确诊患有高热惊厥;③患儿体温>38.5℃;④意识清晰;⑤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①先天性缺陷儿童;②由其他疾病所致脑功能障碍者;③早产儿;④智力障碍者;⑤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常规组行单纯苯巴比妥治疗,注射用苯巴比妥钠(国药准字H31020501;规格:0.1 g)依据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提供10~15 mg/kg,展开静脉注射1次。

观察组行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入院时依据患儿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提供0.3~0.5 mg/kg地西泮注射液(国药准字H12020957;规格:2 mL∶10 mg)静脉推注1次,后予苯巴比妥静脉注射,苯巴比妥应用方式与常规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惊厥发作控制时间、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用药后高热减退,惊厥状况基本得到控制,即显效;用药后,高热症状有所减轻,惊厥发作次数有所减少,即有效;用药后病情并未产生变化甚至产生加重情况,即无效。(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对比两组血常规指标: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65 g/L;女110~150 g/L)、红细胞计数[正常值:儿童(4.0~4.5)×1012/L]、白细胞计数[正常值:儿童(5~12)×1012/L]。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及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惊厥发作控制时间、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s)

组别常规组(n=68)观察组(n=68)t值P值住院时间(d)3.68±1.07 3.25±1.03 2.387 0.018惊厥发作控制时间(h)9.11±2.22 8.25±1.27 2.773 0.006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d)3.05±0.89 2.78±0.25 2.408 0.017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对比

2.3 两组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更高于对照组,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儿血常规指标比较(±s)

组别常规组(n=68)观察组(n=68)t值P值血红蛋白(g/L)123.21±18.25 135.25±25.25 3.187 0.002红细胞计数(×1012/L)4.42±0.68 4.13±0.31 3.200 0.002白细胞计数(×1012/L)9.01±3.21 7.21±2.65 3.566 0.001

3 讨论

高热惊厥为与幼儿发热存在相关性但并非颅内感染疾病所引起,其中6个月~4岁小儿为该病高发群体,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幼儿急症。高热惊厥病因相对较为复杂,与遗传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同时,小儿脑发育不成熟也可能导致高热惊厥。肌群不自主收缩、意识障碍和口吐白沫等症状均为高热惊厥患儿常见表现。药物治疗为高热惊厥患儿主要治疗措施,预后效果较佳,若患儿未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则极易致使一系列并发症产生,如癫痫及脑损伤等,严重者会危及到患儿生命健康安全。可以根据症状将高热惊厥分为单纯型高热惊厥以及复杂型高热惊厥,其中单纯型高热惊厥比较多见,会产生全身表现,不具有部分身体发作特征,疾病发作时会导致患儿产生双眼凝视、意识完全丧失、头后仰、呼吸暂停甚至青紫等表现,惊厥后患儿甚至很快便可恢复,一般发作时间不会超过15 min,在24 h内或者同一热性病程中只会产生一次;复杂型高热惊厥则比较少见,其发作时间通常超过15 min,仅有局部身体部位产生肌张力改变或者抽搐现象,且惊厥在24 h内或者同一热性病程中至少发作2次,对患儿生命安全存在严重威胁。长时间处在惊厥状态下,会促进患儿脑代谢率,耗氧量也会有所提升,进而致使脑部产生缺氧及水肿状态,导致患儿神经细胞受到不可逆损伤。因此,儿童一旦患有高热惊厥,应及时提供给患儿有效治疗措施[7]。

苯巴比妥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镇静类药物,药物可快速在人体内发挥,具有抑制脑细胞因子激活系统作用,脑部细胞内新陈代谢水平明显降低,还会降低脑细胞组织中氧耗量,使患儿脑细胞组织血液微循环运行恢复至正常状态[8-10]。但苯巴比妥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时,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无法及时达到抗惊厥效果,治疗后极易产生复发情况,长时间治疗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11-12]。地西泮为一种神经抑制类药物,脂溶性较高,进入到患儿体内后效果发挥速度较快,可选择性对大脑边缘系统展开作用,快速与机体内受体相结合,促进γ-氨基丁酸的释放,从最终达到抗癫及镇静作用[13]。但即使地西泮止惊时间有所延长,但实际上其保持抗惊厥效果的时间也只有30 min左右,地西泮所具有的脂溶性为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药物在短时间内便可分布在脂肪及肌肉组织内,脑部药物浓度明显下降的同时,药物发挥作用也会受到影响[14-15]。因此,在对高热惊厥患儿展开治疗期间,将地西泮与苯巴比妥联合应用,可促使两种药物的互补及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获得更佳疗效。苯巴比妥作为长效巴比妥盐酸之一,可使脑干网状结构上行系统得到有效抑制,大脑皮层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明显减少,大脑皮层的兴奋性随之降低,从而达到抗惊厥目的[16]。地西泮所具有的镇静催眠作用较为良好,可联合苯二氮卓类药物展开应用,GABA释放速度加快,从而达到抗惊厥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住院时间(3.25±1.03)d、惊厥发作控制时间(8.25±1.27)h、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2.78±0.25)d均短于常规组(P<0.05)。这说明,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高热惊厥效果较为确切,可对患儿惊厥症状展开有效控制,患儿血清学指标得到明显改善,进而缩短其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17]。杨帆[18]的研究中患儿分别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显示结果中,观察组住院时间(6.29±1.02)d、惊厥发作控制时间(8.26±1.28)h、血清学指标恢复正常时间(2.79±0.24)d均更短(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显示,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8.53%,高于常规组的88.24%(P<0.05)。苯巴比妥为精神药品,癫痫为该药物适应证,可对患儿神经系统展开有效抑制,但若用药量较大则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应慎重用药,避免产生共济失调问题。癫痫治疗中,地西泮应用较多,镇静效果更加理想,具有较好的抗惊厥作用。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导致抗惊厥作用产生,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本文另一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常规组,而观察组红细胞计数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高热惊厥患儿,药物通过相互作用,促进起效速度,降低对患儿机体的损害,避免大剂量使用地西泮,以促使安全性有所提升。

综上所述,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选择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的方式,治疗效果更佳。

猜你喜欢
苯巴比妥计数发作
苯巴比妥、地西泮联合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效果观察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古人计数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这样“计数”不恼人
生物检材中苯巴比妥的测定*
妇科手术前使用苯巴比妥术后致固定性药疹(附1例报告)
苯巴比妥在中毒大鼠体内死后分布研究
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