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对新生儿黄疸的效果研究

2023-08-25 04:10吉英勇陈阳冯莹莹
系统医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活菌双歧蓝光

吉英勇,陈阳,冯莹莹

东台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东台 224200

当胆红素代谢水平异常时,胆红素水平也会有所升高,巩膜、皮肤等部位产生黄疸现象均属于新生儿黄疸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中主要将新生儿黄疸分为两种,其中生理性黄疸患儿临床症状相对较轻,食欲缺乏为患儿主要临床表现,无需接受治疗便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患儿则需及时接受有效治疗,治疗时机有所延误则极易损伤到患儿脑组织、神经系统,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生长发育[1]。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时多选择蓝光照射,照射会将患儿体内胆红素逐渐转换成为其他物质,使其黄疸症状有所改善,但部分患儿会产生皮疹、发热等症状[2]。茵栀黄属于退黄药物之一,可缓解患儿胆红素升高现象,属于常见新生儿黄疸治疗方式之一,但部分患儿临床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利于提升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从而产生短链脂肪酸,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及胆红素排泄[3]。但临床中有关茵栀黄口服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展开探究,基于此,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2年9月东台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12例展开研究,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本院儿科开展治疗的11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n=56)、治疗组(n=56)。对照组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28 d,平均(14.51±2.16)d;平均体质量(3 218.65±565.12)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52±1.12)分。治疗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28 d,平均(14.52±2.17)d;平均体质量(3 218.66±565.11)g;Apgar评分7~10分,平均(8.51±1.13)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新生儿黄疸诊疗原则的专家共识》[4]有关新生儿黄疸的标准相符。②日龄≤28 d。③足月且单胎新生儿。④临床资料完整患儿。⑤患儿家属自愿加入研究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儿。②先天性疾病患儿。③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患儿。④严重器质功能不全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提供给患儿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国药准字S10950032;规格:0.21 g×24粒),用温开水冲服0.1 g胶囊内药粉,2次/d。

治疗组采用茵栀黄口服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①茵栀黄口服液(国药准字Z11020607;规格:10 mL):根据患儿体质量给予其药物用量,出生体质量<3 kg患儿服用4 mL/次,2次/d;出生体质量≥3 kg患儿则服用5 mL/次,2次/d。②间歇蓝光照射:对患儿实施展开蓝光照射治疗,每次照射时间为6~8 h,每次照射完成后休息4 h,随后再一次对患儿实施照射治疗,2次/d。③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对照组相同。

两组患儿均接受治疗4 d,并观察其各项指标情况。

1.4 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均消失,血清胆红素恢复至正常为痊愈;症状有所缓解,大部分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19.7 µmol/L为显效;症状有所缓解,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71.0~<119.7 µmol/L,黄疸至少消退50%为有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为无效。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总有效率。

经皮胆红素水平:选择JH20-1C型经皮胆红素仪测定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对患儿眉心中点、颜面部、前胸各测定3次,取平均值。

不良反应:包括发热、腹泻和皮疹。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皮胆红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s),μmol/L]

表2 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比较[(±s),μmol/L]

注:组内对比,相较于治疗前,*P<0.05。

组别对照组(n=56)治疗组(n=56)t值P值治疗前311.23±51.12 309.56±50.41 0.174 0.862治疗后(135.75±21.41)*(124.81±17.78)*2.942 0.004

2.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发生率超过80.00%,新生儿黄疸即指胆红素积聚于新生儿体内,从而致使其血中含量超出正常值,进而导致新生儿巩膜、黏膜及皮肤出现发黄现象[5-7]。大多数患儿经治疗结局较好,但由于并未结合胆红素有毒性,极易导致新生儿神经系统受到具有永久性的损害[8-9]。蓝光照射为新生儿黄疸患儿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对患儿皮肤浅表组织进行照射,可促使患儿胆红素迅速在皮肤表面进行转换,从而降低胆红素水平[10-12]。有学者经过研究,结果提示,通过给予新生儿黄疸患儿间歇性蓝光照射可促使母婴分离时间有所缩短,有利于患儿接受母乳喂养,其依从性也有所增强[13]。茵栀黄口服液中主要含有金银花、栀子、黄芩及茵陈等,金银花主要功效为止痛消炎、清热解毒;栀子主要功效为促进患儿胆汁分泌;黄芩主要功效为增加胆汁流量,避免患儿产生氧化损伤;茵陈主要功效为促进胆酸分泌的同时,加快患儿胆红素排泄[14-15]。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中主要包含3种活性菌,对存在异常发酵的有害细菌展开有效抑制,促进患儿肠蠕动的同时,患儿体内胆红素排出速度也随之加快。促使患儿肠道内所结合的胆红素分解成为游离胆酸,从而将直接胆红素分解成为间接胆红素[16-17]。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更高(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124.81±17.78)µmol/L]更低(P<0.05);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36%)更低(P<0.05)。结果说明茵栀黄口服液、间歇蓝光照射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应用,能促进患儿肠道蠕动,有助于胆红素排泄,经皮胆红素水平随之降低,临床症状也明显改善。间歇蓝光照射可促使持续蓝光照射所引发的热能聚集反应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促使患儿发热症状发生概率有所减少。间歇蓝光照射同时还可减少由于长期蓝光照射而诱发皮疹的概率,患儿过度肠道蠕动而诱发腹泻现象也随之减少。段光敏[18]在其研究中选择120名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患儿接受常规治疗(口服金双歧+持续蓝光照射),联合治疗组80例患儿接受菌栀黄口服液联合间隙蓝光照射佐以双歧杆菌联活菌治疗,结果显示,患儿治疗后经皮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经皮胆红素水平[(125.8±18.7)µ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联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更高(P<0.05);相较于对照组,联合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30%)更低(P<0.05),与本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选择茵栀黄口服液、间歇蓝光照射、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治疗方式,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经皮胆红素水平有所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猜你喜欢
活菌双歧蓝光
运用OD值法快速进行乳酸菌活菌计数的研究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40例
母乳婴儿源产细菌素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
美沙拉嗪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抗性淀粉在双歧杆菌作用下的体外降解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发酵乳中双歧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