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芸
教育学家哈克提出了幼小断层理论,他认为断层问题普遍存在于幼儿的幼小衔接阶段。在这一阶段,幼儿对教师有较大的依赖性,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限,适应能力较弱,仅依靠自己很难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在大班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幼小衔接,逐步引导幼儿提高适应能力,为幼儿未来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基于生态学理论,给幼儿创设一个和小学相似的学习环境,关注幼儿发展的动态性,并采用合适的引导策略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让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未来的小学生活。
一、指向健康成长,探析幼小衔接的内容
(一)开展创意手工活动,增强规则意识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需要面对行为规范中新旧要求的断层问题,幼儿在小学阶段会面临各种幼儿园中较少接触的规则规范,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快速适应,由此产生压抑、不安等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基于生态学理论,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加强引导与教育,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例如,在组织创意手工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幼儿逐步探究选材阶段、制作阶段和展示阶段分别要遵守的规则。在选材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排队,并在幼儿出现插队情况时及时制止。同时,教师要与幼儿事先约定好每人领取材料的数量,避免材料分配不均导致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制作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商讨,轮流使用某些工具。在展示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展示次序,依次介绍自己的创意设计。
在这样的引导下,幼儿能够认识到创意手工活动中存在很多规则,并能意识到只有遵守规则才能提高活动效率。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幼儿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规则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规则意识在幼儿的心中扎根。
(二)开展户外探索活动,增强集体意识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需要面对同伴相处中新结构关系和旧结构关系之间的断层问题,这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教师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开展合作类的游戏活动,让幼儿逐步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为幼儿将来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户外探索活动,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以逐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分配一些任务,并让幼儿思考小组合作是否比单人挑战的效率更高,借此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每一个成员在团队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价值。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结合具体事件,思考如何调节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团队合作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选择团队成员、团队成员之间如何合理分工、团队成员出现矛盾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并让幼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这些问题,借此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会与人相处
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需要面对关系人改变的断层问题。在幼儿阶段,幼儿主要接触的是教师、家长和同伴,但在小学中,他们还有可能接触更多的社会人群。因此,如何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教师可以从了解社会礼仪、了解各种职业、尝试参与劳动这三个方面入手,设计并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了解社会礼仪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景,让幼儿了解人际交往中需要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提高幼儿待人接物的能力。在了解各种职业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简单地向幼儿介绍自己的职业,并让幼儿扮演不同职业的人去演绎相关场景,从而让幼儿简单了解社会交往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尝试参与劳动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走入田間、果园,参与种植黄瓜、番茄等简单的劳动,并引导幼儿尝试处理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人际交往问题,使其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二、结合各类活动,创新幼小衔接的策略
在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更高,期望他们在交流、智力、情绪管理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幼儿能力的提高并非短期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幼儿阶段合理引导,开展科学的幼小衔接活动。基于此,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充分利用一日活动引导幼儿学会交流,并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提高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一)结合生活活动,有效互动
在幼儿阶段,教师和家长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引导幼儿与他人交流、协商解决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幼儿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活动引导幼儿进行互动,让幼儿通过协商、交流等实现自我管理,为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和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入园环节,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在等待其他幼儿的过程中自主交流,开展简单的游戏。在离园环节,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幼儿自主协商选出组长,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排好队。
(二)结合区域活动,开发智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并初步发展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在设计区域活动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入小学的相关内容,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的生活和学习。
例如,在绘本阅读区域,教师可以安排幼儿阅读与小学生活有关的绘本,并引导幼儿展开讨论,让幼儿说一说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以增强幼儿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流能力。在角色扮演类活动中,教师可以模拟小学生活,让幼儿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猜测在小学时会学到什么课程、教师会教授什么内容等。在户外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小学体育的内容,给幼儿介绍立定跳远等小学常见的体育项目,让他们比一比谁跳得更远。在建构类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融入美术学科的内容,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搭建的建筑物,并将其画下来。
(三)结合主题活动,管理情绪
在组织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情绪管理等德育方面的内容融入教学,设计专门的课程,让幼儿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思考哪些属于正面的情绪,哪些属于负面的情绪,并思考该如何调节不良情绪。
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德育与阅读、交流融合在一起。该活动可以分三个环节展开。第一个环节是“阅读绘本,找到我的主打情绪”。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可以阅读各种和情绪有关的绘本故事,结合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和言行举止,了解不同情绪的具体表现,然后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自己最常出现的情绪是什么。第二个环节是“情绪分类,分清积极消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分发各种情绪贴纸,让他们说一说这些贴纸中的人物表现出的是什么情绪,并让幼儿将这些贴纸按照“好的情绪”和“不好的情绪”进行分类。第三个环节是“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可以和同伴讨论出现消极情绪时如何自主调节、如何帮助他人消除负面情绪等问题。
三、基于家园共育,拓展幼小衔接的资源
(一)深度沟通,传递科学理念
学习方式方法的断层是幼小衔接时期幼儿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家园共育的方法,积极与家长交流,得到家长的重视和支持,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期。教师可以和家长进行深度沟通,给他们传递科学的育儿理念,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和孩子沟通。
首先,教师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幼儿进入小学后的期待,如果存在要求过高等问题,则要适当引导。其次,教师要结合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家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指导,鼓励家长科学育儿。最后,教师可以给家长构建网络沟通平台,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并提出问题,以发挥群体的力量,有针对性地解决各个家庭的具体教育问题。
在深度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能够认识到不能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对待幼儿,而应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二)抓实细节,培养良好习惯
在幼小衔接阶段,幼儿需要适应新旧习惯之间的断层。但是他们在幼儿园的时间有限,有一些隐藏较深的不良习惯可能表现得不明显。因此,教师要利用家长资源,鼓励家长观察幼儿在家中的生活、学习细节,并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长可以从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两个方面入手,抓实细节,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习惯方面,家长要善于发现幼儿好的学习习惯,并将其放大。例如,有的幼儿喜欢在睡前给家长讲述自己在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家长可以借此培養幼儿记日记的好习惯,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简单记录自己在幼儿园的生活。在生活习惯方面,家长要注意发现并改正幼儿的不良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有的幼儿比较挑食,家长要引导幼儿认识到挑食会影响身体健康,并帮助他们改正这个不良习惯。
(三)开展亲子游戏,深化情感认知
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时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新环境。教师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设计一些有趣的亲子游戏,以深化幼儿的情感认知,让幼儿了解该如何与他人沟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家长可以和幼儿一起参与角色扮演类亲子游戏,让幼儿提前了解小学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人际矛盾,并思考该如何处理。同时,家长可以告知幼儿在同伴需要帮助时不能置之不理,而应结合实际情况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助力幼儿在将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在亲子游戏中,幼儿能够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结语
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要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幼儿的健康成长,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等方面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为幼儿创设一个贴近小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受到环境的影响,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步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