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霞
小學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实践性课程,通过开展实验,能够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能够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养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形成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进而提高科学探究效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科学激励策略
教师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榜样引领
英国学者菲尔丁说:“典范比教育更快,更能强烈地铭刻在人们心里。”榜样的教育作用是强大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身边选取具体、形象、富有激励性的人或事作为榜样,引领学生模仿,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第一,以同学为榜样。优秀学生作为榜样更加具体,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例如,针对有的同学不能按时、按要求准备实验材料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上课前表扬材料准备充分的学生,这样不仅提高了这一部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激励其他学生。
第二,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教师要时时处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例如,针对学生不愿倾听其他人发言这一现象,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认真倾听的模范,不随便打断学生发言,不断章取义,适时向学生讲述耐心倾听的好处,并请发言者谈谈自己在这种状态下发言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意识到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2. 合理评价
合理的评价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是正确的,在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评价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由学生进行。教师的评价可以是肯定的评价,即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也可以是否定评价,即对做得不好的学生指出改正建议。
3. 建立竞争机制
小学生好胜心强,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全班同学分为九个大组,每个组都结合自己的特色对组名进行命名,利用学校“福娃币”对学生进行过程性和多元化评价,即根据学生在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表现,按优、良、中三个等级分别获得3个、2个、1个“福娃小印章”,集够10个“福娃小印章”兑换1个“福娃币”。利用“福娃币”可以兑换学习用品和玩具,获得“福娃币”最多的小组,可以优先参加科技兴趣小组。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有效指导策略
小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不强,在探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有效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示范引领、合理设计记录单等方式,搭建有效支架,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指导,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逐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 做好示范引领
小学阶段,学生初次接触一些实验仪器,尤其是一些精密仪器和有一定危险性的仪器,如显微镜和酒精灯,需要教师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让学生了解仪器的构造、使用方法和操作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会正确操作仪器,有序开展实验。实验结束后,对于实验材料的清洁和整理,教师也要做好示范引领。
2. 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
受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小学生对于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方法还不是很清晰,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才能逐步掌握。例如,学习如何观察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物体进行直接观察,也可以借助仪器对物体进行间接观察。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同的观察对象可以采用对比观察、重点观察等不同方法,既要观察物体的表面特征,又要观察物体的隐含特征。观察前,教师要制订观察计划,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记录观察结果,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用问题推动观察,从而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观察的方法。
3. 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记录单
科学合理的实验记录单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明确实验的步骤、方法,便于学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教师也能通过实验记录单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生实验中的思维动向,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了充分发挥实验记录单的作用,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可以采用图示法、图文结合法、文字记录法等不同方法。实验记录单要紧扣实验目的,突出重点,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便于学生记录。在实验记录单这一工具的帮助下,学生能逐步掌握科学的实验研究和记录方法。
三、优化材料策略
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有结构的材料”。教师在选择材料时,要紧扣实验的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探究能力,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实验材料,并在恰当的时机呈现,以增强材料的结构性,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有序、有效操作。
1. 材料要有典型性,宜精不宜多
实验材料不在多,而在精。如果材料杂乱无章、与探究对象无关或关联度不高,学生就只会摆弄材料,无法通过材料深入了解蕴含的科学原理。因此,教师要精选与探究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启发下明确探究主题和方向,帮助学生通过探究,构建科学概念。例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声音是因物体振动产生的。有的教师准备了鼓、锣、音叉、尺子、皮筋、瓶子、烧杯、水等多种器材,材料缺乏逻辑联系和典型性,一节课下来,各种声音彼此起伏,学生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对于声音产生的原因,却很少有学生注意到,这说明材料指向不清晰、材料过多会干扰学生,不利于学生建构概念。
2. 材料的呈现时机要合适
在实验探究的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的探究材料会有所不同。教学中,为了避免材料同时呈现对学生探究造成干扰和影响,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探究内容,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秩序地分层发放材料,从而灵活调控学生的探究进程,促进学生深度探究,提高探究效率。例如,在“怎样加快溶解”教学中,学生要探究搅拌、加热等方式是否能加快溶解,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教师需要从中选出一个因素指导学生掌握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方法,可以先呈现与这一因素有关的材料。在学生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后,再呈现另外两个因素的探究材料。这样分两次呈现材料,顺应了学生的探究需求,提高了探究实效性。
3. 材料的呈现方式要合理
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省事,一股脑将所有探究材料都呈现在学生实验桌上,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很容易被材料吸引,很难顺利完成探究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磁极的秘密”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经历一个猜想、讨论的过程。如果在问题抛出之前就把磁铁放到实验桌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磁铁上,不能积极地动脑猜想和参与讨论。
四、发展思维策略
学生的探究活动离不开科学思维的参与和指导,科学实践和科学思维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思维策略是指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基于启发、引领的原则,通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既重视动手操作,又注重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在探究中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 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猜想
猜想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武器,引导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猜想,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方向。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猜想情境,引导学生以观察为基础,将观察到的事实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建立合理联系,不但要说出猜想的结果,而且要说出猜想的理由,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有依据的猜想。
2. 引导学生制订研究方案
周密细致、操作性强的研究方案能够让学生明确下一步实验探究的任务和目标,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对实验探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实验主题,采取“扶”“放”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在小组内从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法的确定、实验步骤的规划等方面进行思考讨论,制订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案,然后通过全班交流,对设计研究方案中遇到的障碍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等进行分析,互相补充,互相启发,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从而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
3.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和反思
质疑和反思是小学科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质疑。例如,在汇报交流环节,对于其他小组的不同观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分析和思考。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理由是什么?对他们的观点有没有质疑或者是建议?他们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是否有启发和补充?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学会尊重事实、尊重他人不同意见,并从他人意见中得到启发和帮助。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教育事业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