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唐宋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层出不穷的才人留下了数不尽的作品。他们在作品中诉说家国仇恨、羁旅之思、深闺宿怨……每一首诗、每一阙词往往都蕴含着复杂的情感。他们在表达内心情感时或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或借景抒情、借物抒懷……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特定的意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许多意象,如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空、惊涛、岸、千堆雪。全词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景与情融为一体,读来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感染力,被誉为“古今绝唱”。本文就对其中的一些意象进行赏析。
一、赤壁矶风
在词作的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发词人对古人、古事的思考。无数英雄人物在苏轼的眼里如同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无尽的流水与有限的人生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叹,气势宏大,情感深沉,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通过赤壁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七百八十余载前,东吴的名将周瑜于长江南岸指挥赤壁之战,以弱胜强。苏轼借古以抒怀,巧妙地利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呈现出赤壁之景,用“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生动地描写出山崖的陡峭、浪涛的汹涌、江水的澎湃。此种描写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令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战场,深刻地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这样的描写不仅为当年的赤壁之战渲染了气氛,而且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渴望。与其说是羡周瑜、赞周瑜,不如说是叹自己、哀自己,反衬词人的郁郁不得志。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大概就是苏轼当时的心情吧。
江山如画,是苏轼对自然界的绝妙景致作出的总结。这里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自然界中有奇峰怪石、滔滔江河……这样的自然景观不仅孕育出了这个时代众多的英雄人物,也为其提供了广阔舞台。三国时代,人才济济。曹操运筹帷幄、才华出众,孙权骁勇善战、擅长射箭,诸葛亮足智多谋、心思缜密,周瑜隆中定策、机智过人……这些英雄如此出色,恰恰是因为他们处于这个江山如画的时代,才得以施展才华、建立功勋。
二、一樽江月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对“月”有着深厚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月”常被用来寄托思乡怀人之情。“月”象征着故乡、亲人以及旧时的光景。然而,对于苏轼这样的文学巨匠来说,“月”所代表的远不止于此。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苏轼曾多次被贬谪,不断面对着生活中的坎坷,经历着人生中的起起落落。因此,“月”这一形象在苏轼笔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蕴含着其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他借助“月”这一充满象征意味的意象,将万物的生生不息与时间的快速流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生命和时光的感慨和思考。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通过描写周瑜的风流才情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词的下阙将视线聚焦于周瑜,强调其儒雅淡定,但在“故国”两句处,作者却将视线由周瑜转向自己,表达了对自己坎坷遭遇的思考和感叹。他意识到自己与周瑜的命运有着相似之处,人生的起伏和变化如同江河的波澜,最终都会逝去。通过对周瑜和自己的思考,他得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整首词的语言简练而含蓄,既表达了对周瑜的崇敬之情,又展现出了豁达的人生观。
即使人生短暂如梦,也不妨倾泻情感,在江水涟漪处畅谈心中的困惑与矛盾,向明月敞开胸怀,借此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与月互相倾诉,共同感受宇宙的永恒。伴随着月亮的升起和落下,词人得到了解脱,重获了精神上的自由。“江月”承载着苏轼对历史、人生、宇宙的思考。“月”象征着永恒,相比之下,人生就显得渺茫、脆弱得多了。苏轼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跳出了“人生短促”的圈子,转而将明月视为可以欣赏的美景,展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总之,唐诗宋词中的意象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艺术形象,能展现作者个性化的情感与体验,使作品充满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