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娅
(贵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魅力不断地吸引着海内外人士的热情。无论是对茶文化的传承还是对外传播,茶学典籍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权威的茶书,由唐代陆羽所著,被后世誉为“茶的百科全书”。“它融不朽的茶学专著与经典的文学作品于一身,将看似平凡的茶事升华为一种意蕴独特的精神文化,对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体现。”[1]可以说,任何对于茶文化的研究,都必然离不开对《茶经》的研究,《茶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国际交往频繁,这是推动茶文化“走出去”的一个良好的契机。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很多,文献传播就是十分重要的传播路径之一。在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茶学典籍的外译构成了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方式。[2]目前,《茶经》已经有多种译本在海外传播。同时,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二大语言,使用人数众多,分布地域广泛,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与西语国家的交流日渐紧密,因此,推动茶文化在西语国家的传播十分必要。而这一个过程,《茶经》西班牙语译本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本文选取两部《茶经》西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其一由外文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傅大与宾璐合译(下称傅/宾译),其二由崇文书局于2018年出版,姜风光与尹承东合译(下称姜/尹译)。
在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是常用的翻译策略,最早是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所谓“归化”,通常是指译者在翻译时采用一种透明而流畅的译文,从而使得原语本对于读者的陌生感降至最低;所谓“异化”,则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故意保留原语文本当中的某些异质性,以此打破译入语的种种规范。[3]
也就是说,“归化”是向着目标语读者靠近,用更加地道的外语表达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而“异化”就是要保留原作的特色,让读者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原语言的语言风格特点以及文化特色。
其具体的翻译方法有音译加注法、增补法以及重组法。音译加注法就是在文本中通过汉语拼音翻译,在其后面添加注释的方法。此方法的优势就是可以很大程度上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色;增补法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在文本翻译时增加一些词汇来进行阐述;重组法就是为了使译文通顺流畅和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彻底摆脱原文语序和句子形式,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4]
《茶经》作为中华传统典籍,语言和内容都具有其特殊性,文言文文本严密简洁,文本对仗、富有韵律,蕴含典故。翻译该作品时,先需译者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才能进行西译。此外,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过程,无论是词汇对等转换,还是句法或篇章形式的对等转换都存在很大的难度。以下,将结合《茶经》现有的两部西语译本,从语言学最基本的三个层次词、句、篇章形式逐次分析其难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论证:
由于《茶经》著书于唐代,距今年代久远,书中含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在西译过程中无对应词或词义不对等的现象十分常见。例如:一、度量衡单位。《茶经》中包含对茶树、茶具的描述,其中便用到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计量单位,该类计量单位无法与西班牙语当中的计量单位等同,也无法等同于现代国际通用计量单位,甚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代表着不同的长度。二、中国古代官职名。该书第七章记载了关于茶的史料信息,其中包含大量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官职名,而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与西班牙的政治体系并不相同,因此,翻译时无法找到其对应词。笔者选择了几个典型的例子进行分析,如下:
例文1 高一尺五寸……[5]
姜/尹 …tiene un pie y cinco pulgadas de alto…[5]
傅/宾 Sus dimensiones son de 1 chi con 5 cun de alto…[6]
如例1中出现的度量衡单位“尺”与“寸”,“尺”出自《庄子•天下》,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长度。在现代,一尺约等于30.3厘米。应《茶经》著书于唐代,此处应指的是在唐代的“尺”,一尺合30.7厘米。“寸”产生于战国,在古代汉语中作度量单位使用,一寸相当于一个指头的宽度。在现代,十寸为一尺,一寸约等于3.03厘米。姜/尹译本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中国特有的计量单位转化成了西班牙语当中的计量单位,“尺”译为“pie”,“寸”译为“pulgada”,但是却忽略了两个计量单位实际上并不等同。在西班牙语中,“pie”作长度单位为“英尺”,“一英尺”约等于28厘米。“pulgada”作长度单位为“西班牙寸”,“一西班牙寸”约等于2.3厘米。因此,汉语中的“尺”并不等同于西班牙语的“pie”,同样,“寸”也不等同于“pulgada”。而傅/宾译本则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利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文中出现的“尺”、“寸”等计量单位,且在第一章节文末添加了关于文中出现的各种计量单位的注释。
例文2 晋朝: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5]
姜/尹 Sima Zhong,emperador Huidi,el Sikong Liu Kun,LiuYan,sobrino de Liu Kun,alto funcionario de Yanzhou,el viceministro Zhang Mengyang de Huangmen,el general Fu Xian,Jiang Tong,el servicio para caballos del príncipe heredero...[5]
傅/宾 El Emperador Hui (Sima Zhong);el ministro de obras públicas Liu Kun,y su sobrino Liu Yan,gobernador de Yanzhou;el funcionario a cargo de la corte imperial llamado Zhang Mengyang (Zhang Zai);Fu Xian,oficial del ejército;Jiang Tong,alto consejero del Principe Minhuai...[6]
例2中出现了一些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如“司空”、“太子洗马”等等。这类词虽然在西班牙语中没有对应的名词,但实际上,“司空”就是中央政府掌管工程的长官;“太子洗马”就是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职。姜/尹译本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音译的方法翻译“司空”一职,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但之后也并未加以解释,这无疑会增加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难度。傅/宾译本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用意译法将其译成“el ministro de obras públicas”,详细地阐述了“司空”这一官职的意义。“洗马”这一官职,姜/尹将其译成“el servicio para caballos del príncipe heredero(为太子的马服务)”,完全误解了该词的含义。傅/宾将其译为“alto consejero del Principe Minhuai(太子的高级顾问)”,比较准确地解释了该官职的含义。
“汉语是表意语言,西班牙语是表音语言。表意语言出于对自然的模仿,具有重形象、重整体的特点;而表音语言出于理性的规约,具有重抽象、重分析的特点。”[7]因此,在西班牙语中会出现大量的连接词,如连词、代词、关系副词等,以此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汉语中则很少使用明显的连接词,在文言文中更是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谓语。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主要根据汉语本身的语意以及时空顺序来连接,句子内容层层递进,互相关联。如:
例文3 原文: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5]
姜/尹 Las tortas de té con apariencia oscura,lisa y brillante son de calidad superior,pero este criterio demuestra poco conocimiento;otras tortas de té con apariencia rugosa,amarillenta y la textura acanalada son de mejor calidad,pero este criterio es igualmente infundado.[5]
傅/宾 Algunos consideran que el mejor té es el de apariencia oscura,lisa y brillante,pero esta opinión demuestra poco conocimiento;otros señalan la rugosidad,el tono amarillento y la textura irregular como los rasgos del té superior,pero este criterio es igualmente infundado.[6]
例3的大意为:“有的人把色泽黑亮、饼面平整的当作好茶,这种品鉴只能算是下等。另有人把色泽黄暗、饼面皱缩的作为好茶,这是次等的品鉴。”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句话“另有人把……”便含有转折之意,但中文文本中并没有明显的连接词。该段文本主要靠其意义相衔接,而两个译本中,都增加了连接词“pero(但是)”,用来表示转折。
再如例1的原文“高一尺五寸”,既没有说明“什么”高一尺五寸,也没有谓语在其中连接。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和谓语的表达方式。而西班牙语的句子当中,谓语动词是不能省略的,而主语常常会以动词变位的形式来体现。例1中,原文省略了主语和宾语,在姜/尹译本中,使用的是“tener”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tiene”,体现了主语和宾语;傅/宾译本中使用的是“Sus dimensiones son”,同样补充了主语和谓语,两个译文都使用了增补法,符合了西班牙语的句法规则。
“汉语讲究对称、匀称,追求句式平衡,从而使文字表达富有节奏感和形式美,这是中国文化中感性思维的体现。”[7]尤其从中国的古代诗歌当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这一特点。文言文当中有许多的排比句、对偶句等特殊的句式,都体现了文言文的文本特征。而西班牙语却很难做到形式上的整齐。例子如下:
例文4 茶有九难:一曰造,……,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夏兴冬废,非饮也。[5]
姜/尹 Dicho en términos generales,el té tiene nueve dificultades,una es la producción,… nueve,saborear.Recoger hojas de té en días nublados y someterlas a tostar por la noche no es una manera preferible para procesar.… El beber tan solo cuando llega el verano y no hacerlo en invierno,entonces significa lo inadecuado que es el beber té.[5]
傅/宾 el arte de preparar el té le sigue presentando nueve grandes dificultades,a saber∶
La elaboración∶recolectar el té en un día nublado y secarlo de noche no es manera de elaborar el té.
…
El consumo∶ consumir el té sólo en verano y no hacerlo en invierno no es manera de disfrutar del té.[6]
例4中,文言文本身为排比句,第一句话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了茶的“九难”,然后用三个字对其一一罗列出来,句式十分整齐。之后又进行解释,每一“难”分别用了四个字进行阐述,其句式为“XXXX,非X也”,也是十分对称的形式。此处,姜/尹译本采取的是“异化”翻译策略,将此段文字按照原文的语序翻译,很显然,西班牙语很难做到像文言文的篇章形式那样对称排列。而傅/宾译本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运用了“重组”的方法。将该段文字进行了重新组合,将“九难”和解释一一对应,分成九小段依次排序,其与原文语序不一致,但符合了西班牙语的文本逻辑。
以上,我们可知,“音译加注法”主要适用于无对应词或词义不对等的情况,该方法能够在便于读者理解的同时保留中国文化特色;“增补法”适用于原文中缺乏主谓宾或连接词的情况,为了符合西班牙语的语言习惯与语法规则,我们可以采用“增补法”在句子中合理地添加连接词或主谓宾。同样,对于一些无对应词的文化负载词,我们也可以采用该方法对文化负载词进行补充阐述;“重组法”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句式或者段落,利用该方法,在不改变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使其更加符合西语的语言逻辑,便于读者理解。
《茶经》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内涵,通过对两部《茶经》西语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我们知道,对于不同的内容,译者应该充分考虑该使用哪一种翻译策略以及哪一种翻译方法。对于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最大程度的保留原语言的文化特色,以便于西语读者能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而在一些情况下,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目标语读者的阅读障碍,便于他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原文。
《茶经》一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容,包括哲学,历史,礼仪等等。因此,翻译《茶经》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译者在具备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了解该书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