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芹 孙其光 杨 宁 王 虹 王延效 刘 洋
(1.枣庄市台儿庄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枣庄 277400;2.枣庄市台儿庄区政务服务中心 山东枣庄 277400;3.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山东枣庄 277800)
近年来,台儿庄区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安排部署,始终坚持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工作重点,聚焦“五大振兴”[1-3]要求,围绕“五个好”的目标,努力谱写好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台儿庄篇章”。2021 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1.97 亿元, 同比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 854 元,同比增长9.5%, 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幅为2.5 个百分点。 2021 年以来,台儿庄区先后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 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 荣获省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表现突出集体称号, 台儿庄区省级田园综合体通过验收。 马兰屯镇创建成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 邳庄示范区被认定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邳庄镇获批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镇。 本文作者对台儿庄区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取得显著的成效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是高位推进。 健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体制,区主要领导亲任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下设5 个工作专班,实行专班专抓、一体推进。 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议、农委会定期听取乡村振兴工作进度,解决发展难题。二是高点定位。工作中紧扣“振兴什么、怎么振兴、谁来振兴”等现实问题,区委、区政府专门出台《台儿庄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分领域、 分行业配套制定5 个乡村振兴战略专项规划,全面构建乡村振兴战略“四梁八柱”。 三是高效落实。 坚持跳出农村抓振兴、立足长远抓治理、统筹城乡抓推进,紧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乡村振兴考核任务,将稳定粮食生产、乡村人才建设、深化文明实践、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11大类、29 项、72个细项指标分解 到20个区直部门,对工作责任进行全面细化、全面压实,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
一是守好群众“粮袋子、菜篮子”。 严守耕地红线,实施小麦良种统供、小麦苗期“一喷双防”后期“一喷三防”、玉米苗期“一喷双防”中后期“一防双减”等关键技术,粮食面积稳定在74.91 万亩,总产不低于27.91 万t。 以牧原生猪养殖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恢复生猪产能。 目前,全区能繁母猪保有量0.96 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4 家,创建美丽生态牧场21 处。 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 个、省级2 个、市级2 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 个, 正在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 个。二是做优农产品品牌。规划建设水稻、食用菌、长茄、甜桃、板材加工等差异化发展的5 个农业产业板块,创建“三品一标”77 个,涛沟桥大米、邳庄大米分别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 级产品。 “昶活益族甜瓜”被评为第七批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 益多多公司被评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 牧原、 祥和乳业被评为山东省智慧农业应用基地。 三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以省级高标准农田整县推进示范县建设为契机, 2019 年以来共争取财政资金2.380 5 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4.94 万亩,在泥沟镇辖内覆盖13 个行政村打造万亩智慧农业示范区1 个。四是创新发展“按揭农业”模式。 立足台儿庄区农业发展优势,确定以马兰屯镇设施蔬菜为基地核心,邳庄镇设施蔬菜、泥沟镇蘑菇为试点的“按揭农业”布局。 区属国有企业运发粮油集团作为引领企业,与寿光市绿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注资1 000 万元成立运丰良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按揭农业”项目。 计划总投资6.2 亿元,占地2 766 亩,规划建设期3 年。其中,一期总投资1.6 亿元,规划用地1 000 亩,建设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92 栋,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春节前实现全部种植。 推行联产、租赁、首付3 种形式的“按揭”模式,真正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带来的收益,有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群众共同富裕。 “按揭农业”模式得到枣庄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 市委书记陈平签批向全市推广。 五是加快“桃醉山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 推进区立足黄丘山区域资源禀赋和文化特色,明确“一轴两园三区四景”规划布局,以农业资源、产业基础、特色村落、传统文化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推进区投入财政资金1 000 万元, 撬动行业部门资金1 306 万元、社会资本2 600 万元,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主, 金融资金、 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 新建扩建便民服务、 新时代文明实践、“善治山乡”基层治理等中心建设,构建了高效便捷的革命老区“15 分钟服务圈”。 建设甜桃新品种引进种植示范园3 处,修建“桃园慢道”3.4 km、“山乡漫道”4.2 km,运用红色资源提升形成黄邱山旅游观光大环线,年吸引游客约10 万人。 六是产业链招商实现新突破。2022 年签约项目3 个,累计到位资金2 亿元。 其中,投资1 亿元的年产2 200 头肉牛养殖项目和6.2 亿元运丰良蔬按揭农业项目已开工;50 亿元中农联·台儿庄城乡共生实验区项目已落地, 实验区第一版块投资11 亿元的农业产业智慧物流园项目己立项启动。
一是多措并举“育人才”。 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依托农业院校、示范园区等实训基地,组织开展农技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产品网络营销等各类人才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技能水平。 9 人被评为齐鲁乡村之星,10 人被评为枣庄市乡村之星,22 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职称。 马兰屯镇康来苑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枣庄市农业新六产示范单位、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并荣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 二是因能而异“用人才”。 鼓励种养殖能手、经营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等“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开办企业、创建合作社等方式,将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实现由富余劳力向“职业农民”转变。 扎实推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将创业担保贷款个人最高额度提高到20 万元,小微企业贴息最高额度提高到300 万元。 提高“三支一扶”招募人员专业与服务岗位的匹配度,财政保障资金到位率和服务期满落实事业编制率均达到100%。 三是不拘一格“引人才”。 以扶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为重点,鼓励吸引优秀外出人才回村任职,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泥沟镇赵庄村党组织书记孙国庆退役返乡组建村级运输队、发展蔬菜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孙国庆先后被评为台儿庄区 “乡村好青年”“最美退役军人”“枣庄市担当作为好书记”“枣庄市乡村之星”“枣庄市百优网格员”,并被推荐为台儿庄区人大代表。
一是加强文化供给。 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工程, 全区211 个行政村全部高标准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搭建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全方位覆盖网络,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开展文化惠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实现全区“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 深入实施“乡村记忆”行动,建成丁庄村红色村史馆、张山头民俗馆,保护传承好鲁南运河剪纸艺术、渔灯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知名品牌。三是深化文明实践。组建区镇2 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600 余个, 注册志愿者5.2 万人。发挥村规民约、 红白理事会作用, 坚决遏制大操大办、 厚葬薄养、 高额彩礼等陈规陋习, 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创建省级文明村 (社区)8 个、 市级文明村38 个,区级文明村实现全覆盖。“三事连心桥”服务品牌的典型做法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报道推广。2020 年11 月12 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发了台儿庄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志愿服务改革经验做法。
一是全域规划美丽乡村。 围绕枣台路沿线、祥和休闲旅游、 运河特色村落、 东部湿地产业与古城融合、黄丘山红色旅游5 个片区,整体规划、连片打造,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 创建省级美丽乡村13 个、市级48 个、区级121 个,实现省市区三级美丽乡村全覆盖。二是优化人居环境。建立健全“区级主导、镇街主抓、村居主干”三级联动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实施“四好农村路”新改建提升工程305.98 km、路面状况改善工程220.08 km, 完成51 处农村生活污水和7 处黑臭水体治理任务,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300 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实现全覆盖,农村清洁取暖安装1.2 万户。 三是美化村容风貌。 强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拓展优化“三清一改”内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坚持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培育亮点,建成红色丁庄、田园抗埠、印象西张庄、毓秀黄林、阡陌韩场等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美丽乡村。 美丽庭院示范户覆盖率在30%以上, 创建市级美丽庭院样板村7 个、美丽庭院样板镇1 个。
一是选优育强村书记。2021 年5 月17 日在全市率先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选举“两委”成员993 名。 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健全完善“1+5+N”村党组织书记职业化发展体系,评选晾晒“五比十看”先进案例12 个,开展“三诺一星”村级年度考核,累计动态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86 名。 更新完善了706 人的村级后备人才库,村均3.6 人。 实施“蓝青工程”,确定10 名挂职副书记,形成63 组“导师帮带”队伍。 实施“定制村干”暨农科生委培计划, 首批8 人已签约录用, 委培新生入学49 人。 从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遴选党员干部132 名担任第一书记,持续优化队伍结构。 实施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52 名村党组织书记落实镇(街)事业人员报酬待遇。 村党组织书记报酬年均达到3.7 万元。二是夯实集体经济基础。推进46 个中央财政扶持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和6 个重点帮扶村帮扶项目建设,打赢了“脱壳”“消薄”“破五”“进十”攻坚战,全力推进“破十攀百”,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 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75 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9%。 推动百企联百村行动,充分发挥9 家企业带动帮扶作用,实现村企合作、互利共赢。三是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推进“党建+网格化+智能化”治理模式,持续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坚持打造创新型立体化农村治安防控体系。 目前全区已有126 个村(居)达到“六好九无”平安村标准,占全区村(居)数量的60%,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台儿庄区“六好九无”村创建为乡村振兴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在《山东乡村振兴简报》刊发,并获市委书记批示在全市推广。
现代高效农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融合不深,产业链条不长、区域性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较少,规模效益不够。
集体经济强村数量偏少, 村集体经济过于依赖土地发包、资产租赁等低附加值的收益模式,缺乏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
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 不少村庄仅限于环境卫生整治,未形成长效机制。 工作中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市场化运作能力不强,各项维护资金严重缺乏,出现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空壳村”“老龄村”等成为普遍现象,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产业发展受到人力限制。 农业技术人才短缺、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现行的人才政策难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才发展需求。
以高度政治担当守住守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坚定不移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用发挥好“智慧农业”核心区作用。持续推进“桃醉山乡”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推动涛沟桥大米、黄花牛肉面创建省级品牌,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服务。积极推进“按揭农业”新模式,力争在5 年内打造马兰屯镇按揭设施农业核心基地、邳庄镇按揭设施蔬菜、泥沟镇按揭蘑菇等3 000 亩“按揭农业”项目区,在全区形成种养殖全领域按揭农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农业“新六产”,加快推进总投资50 亿元中农联·台儿庄城乡共生实验区项目建设, 实现多位一体联动发展。
积极探索“因需选才,按需引才,政策扶持、资金保障”的人才工作模式,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加强祥和乳业、鑫金山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的管理,增强柔性引才示范作用。 开展田间课堂、技术课堂等开放式、体验式教学培训,真正把先进实用的现代农业种养技术传授给农民。 大力培育国家级、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持续抓好齐鲁乡村之星、“村村都有好青年” 等典型的树立和宣传,打造一支产业能人队伍。
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垃圾分类、村庄道路、电网升级改造、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等工作,逐步做好管控保护文章。 不断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建设井然有序又生机勃勃的和美乡村。
深化村党组织书记“1+5+N”职业化发展体系,大力推行导师帮带、交流挂职、擂台比武、“定制村干”等措施,积极选派干部到村任职、招聘党建助理员,不断加强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强村计划”, 谋划实施好20 个中央财政扶持集体经济试点村项目建设, 扎实推进农村 “三资”清理“回头看”,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体系,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