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哉泰山,国泰民安

2023-08-24 09:38张海龙
读者欣赏 2023年8期
关键词:东岳庙封禅泰山

文/张海龙

供图/纪录片《大泰山》摄制组

五岳之首—泰山 供图/视觉中国

纪录片《大泰山》海报

2023年元旦,纪录片《大泰山》在山东卫视首播。我拿起手机,向亲友发送新年寄语:“2023年,稳如泰山,国泰民安。”

最初,接到总导演刘卫斌兄邀我为纪录片撰稿的电话时,我跃跃欲试却又心怀忐忑。在我看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嘱托与信任,也是一次尤为难得的挑战。从“五岳至尊”到“东方圣山”,泰山自古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千百年来,已演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灵坐标。司马迁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巍巍泰山,更是中华民族精神风骨的象征。因此,对她的书写,容不得半点儿轻慢和懈怠。

从前,有人曾问一位登山家究竟为什么要登山。他的回答斩钉截铁:“因为山就在那里!”其实,这句话也同样符合纪录片《大泰山》的拍摄初衷。历经天地间风云变幻与人世上王朝更迭,见证过帝王柴望封禅与众生跋涉朝圣,泰山一直就在那里并且始终向上生长,如同一个“拔地通天”的不变诺言。这是一种不忧不惧的君子之风,一份任世间纷扰,我自岿然不动的泰然气质。

泰山日出

时间 河山元脉与逝者如斯

时,是连续的光阴;间,是无尽的空间。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

我们生于天地之间,首要之务就是辨识草木、踏访山川、泛舟湖海,如此才能确认自己身处的时空坐标,明确未来的方向。《大泰山》第一集的主题就是“河山元脉”。

从25亿年前浮出海面的群岛,到3000万年前剧烈隆起的磅礴山体;从东夷人渔猎农耕庇护地,到黄帝柴望祭天至高点—泰山一路向上。

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巍然屹立于齐鲁大地之上,从天下一统到五岳独尊,从自然造物到文化地理—泰山深入人心。

以泰山玉皇极顶为中心,岱阳有中、东、西三溪,岱阴有天津河、扫帚峪、桃花峪三溪。六条峡谷形成六条放射状登山道路,一齐向山顶聚拢。六条溪水顺山势而下,向北汇入黄河东去,向南注入汶水西流。

落日金黄时刻,举目向西北远眺,在层峦叠嶂的尽头,可以望见一条金色飘带逶迤远去,这就是泰山四大奇观之一的“黄河金带”。奔涌的黄河与雄健的泰山遥遥相望,“河山”已然超越自然地理的意义,寄托着国泰民安的美好期望。

相传,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就是站在泰山南侧的泗水河畔,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之叹。他望着日夜奔腾的滔滔河水,于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当中,同样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泰山一天门石坊

由是,“泰山日出”就成了纪录片第一集最重要的意象。古往今来,不论帝王还是布衣,都要从山脚开始,一步步踏过6000多级石阶,攀上被称为天门云梯的十八盘,风餐露宿,就为看一眼这壮丽的新生。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中国人古老的生活方式。

每一天,汶河边的王延华都要手工制作土陶,这是数千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制陶技艺;每一天,日观峰气象站站长赵勇都要观测风云变幻,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30年;每一天,史兆奎都会在桃花溪里照看泰山赤鳞鱼,每年都会有数十万尾赤鳞鱼被定期放养到溪流中……每一天,人与自然都在互动,形成了一个“泰山生命共同体”。

家国 若登天然与放眼天下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两千多年前的秋日,孔子登临泰山玉皇顶,极目远望,将天下尽收眼底。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有无数人站在此处,想沿着孔子的视线去观天下。

孔子的时代是周朝,在他生活的黄河流域,人类文明至少已经延续了三千年,黄土地上的先民们已将“宅兹中国”四个字刻在青铜礼器何尊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泰山》第二集的主题锁定为“若登天然”。

沿着孔子“小天下”的视线,在距泰山1700千米开外的海峡对岸,有座被誉为“全台首学”的台南孔庙,那里曾发现过一尊线刻孔子石像。石像上夫子双手相合,佩剑行教。而在10余年后,另一尊消失数十年的线刻孔子石像重现于泰山岱顶碧霞祠内。

令人称奇的是,这两尊重见天日的孔子石像如出一辙,不轮人物造型、石像大小,还是制作工艺全都惊人地相似。题跋也都指向同一个人—清道光年间的泰安知县徐宗干。徐宗干为官期间,在各地致力振兴文教。任职泰安时,他请能工巧匠将所得一幅宋代米芾绘制的孔子圣像勾摹镌石,供奉于孔子庙中。后来渡海赴任时,他随身携带着这幅孔子圣像来到台湾,门生石耀祖见后请求雕刻圣像,以供世人瞻仰。圣像镌刻完成后供奉于台湾府学,即今台南孔庙中。这两尊孔子石像因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距泰山80千米的曲阜孔庙圣迹殿内,孔子圣像的原本仍在。岱顶孔庙旁一处石刻上题:“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从孔子登临泰山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一个伟大的传道者。

从“登泰山”这个举动出发,就有了石匠姜桂松“堆土上梁”重修泰山十八盘的传奇,也有了道士张志纯“破天荒”筑造南天门的壮举,还有着全真派道士丘处机远赴西域面见成吉思汗“一言止杀”的无畏。除此之外,僧人安道一在经石峪镌写《金刚经》摩崖石刻,灵岩寺千佛殿内的40尊罗汉像,降魔藏禅师以“禅茶一味”之风打开北方饮茶格局,全都充分证明了这样的事实—世上的人,每个人都在攀登,每个人脚下都有一座泰山;修行的人,每个人都有祈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泰山。

泰山的儒、释、道多种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特色。它们借助泰山增加了自身的影响力,又反过来丰富了泰山文化的内涵,就如同泰山从海面之下缓缓崛起,那是一个“水落石出”的奇迹。

登临泰山,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放眼天下”的视角。

泰安 与国咸宁与封禅泰山

泰山安则四海定。

位于泰山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

泰山石

天门云梯—泰山十八盘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人民大会堂,都以泰山石奠基;中国南海岛礁,更有三块泰山石镇守着永暑、渚碧、美济岛,护佑着中国的主权;中国最北点大兴安岭图强镇,也有泰山石作为界碑高高矗立;宝岛台湾,澎湖列岛上泰山石雕成的观音像,与泰山上的澎湖巨石遥相呼应,祈望两岸和平统一。

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座“泰山”。为什么海拔只有1500多米的泰山,会拥有“五岳独尊”的地位,又能成为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遗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为何会成为中国人的终极价值追求,泰山更成为中华这艘航船的系缆石与压舱石?

今天的秦始皇陵墓里,所有兵马俑全都面向东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一统天下之后,开始了向东方的巡游。10 年间他曾4次东巡,多次刻石记功,三篇传诸后世,且均在齐鲁大地,分别为《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秦始皇东巡,既是向天下宣示自己的千秋功业,也是让六国百姓增进文化认同,更是一次返乡寻根的文化之旅。

泰山摩崖石刻

此后,两千多年斗转星移,帝王雄主络绎而来。先是汉武帝刘彻牵着冠军侯霍去病之子霍嬗上了泰山;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选择泰山中路登山,对应着东汉都城从长安迁至“天下之中”的洛阳;然后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派特使登泰山隆重封天祭祀;接下来,武则天精心策划了一场空前绝后的以“帝后双祭、日月同辉”为特色的泰山封禅;唐玄宗则把封禅泰山变成了一场万国来朝的天下盛事;而从宋真宗之后,延续上千年的泰山封禅戛然而止,岱岳之巅开始弥漫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与国咸宁”,就是追求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民安宁,这是历代帝王的美好理想,泰山也凭借其象征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事情 登高必自与生死抉择

事,是人间万千事;情,是家园春秋情。

仓颉造字,有鬼夜哭—中国文化的全部秘密,其实都与文字有关。文字的分量,更是中国历代史官秉笔直书写春秋的底气。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18万步骑兵,旗帜绵延千余里如云蔽日,浩浩荡荡抵达泰山,开启筹备已久的封禅大典。泰山脚下,年轻的司马迁此刻心如止水,他耳畔回荡的不是群臣山呼万岁,而是父亲司马谈三个月前的临终遗言:学孔子作《春秋》,写传世史书,做合格史官。

20年后,虽身受宫刑之辱而不改其志,司马迁以“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方式着手著述纪传体通史《史记》,他以泰山比德,用皇皇130卷52万字完成了中国人的一次“精神封禅”。从此,泰山就承载起中国人对生命最郑重的誓言。

泰山云海

从《泰山刻石》上笔画简易的小篆,到《衡方碑》上体丰骨壮的汉隶;从由隶入楷的晋代《孙夫人碑》,到“榜书之宗”的《金刚经》刻石;从唐隶代表作《纪泰山铭》,到楷书洋洋大观的《岱岳观造像记碑》;从行书自如的《乾隆御制诗碑》,到草书奔放的《望岳诗》,全都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有两位唐朝大诗人都为泰山写下了不朽的诗篇,当时却都是满怀失意来到泰山脚下。一个是24岁第一次应举却铩羽而归的杜甫;一个是35岁刚刚结束十六载干谒行却依然仕途无望的李白。是什么力量让这两个失意者笔底风雷豪情万丈?或许,用文字打败时间,就是他们的突围之道。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在泰山脚下纵马驰骋、豪放不羁的杜甫,哪里还有一点儿科举失利的颓唐?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今晨鲁东门,帐饮与君别。”—在徂徕山下啸傲泉石、对酒当歌的李白,哪里还有半分对坎坷仕途的愤懑?

在泰山脚下的灵岩寺里,有一对少年终日共同学习、嬉戏。一个是辛弃疾,一个是党怀英。泰山无言,俯察人间众生悲欢,也见证着两人的人生抉择。辛弃疾率精兵五十骑突袭五万人金兵大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活捉叛将,南渡归宋,去实现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理想。十年苦读,党怀英终得甲科进士,学问、文章、书法皆为金朝一代宗师,从此著书立说,承传“泰山学派”遗风。

这些珍贵的泰山石刻,在无数人心中激起回响

古往今来,那些刻写在泰山上的文字,都在无数登临者心中激起回响。登高必自,其实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永恒追问;重于泰山,就相当于“我们到哪里去”的价值判断。

作家冯骥才的散文中挑山工的形象在无数人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刻,泰山上的这些珍贵石刻,正是我们要全力挑起的“中文行李”。

世界 能成其大与四海一家

世,为传承;界,是坐标。

泰山是一部微缩的中国文化史,亦是一个超乎想象的文化宇宙。

2005年7月9日,中国旅美大熊猫“添添”和“美香”的孩子出生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动物园,有22万民众参与投票给它起名字,有44%的人赞成取名“泰山”,因为这个名字寓意着“和平、雄伟”。当地人“爱泰及泰”,这个名字也寄寓着他们对中国泰山的喜爱和神往。

利玛窦在《坤舆万国全图》中标注出了泰山的地理坐标

而早在中国明朝时期,欧美人就从一幅世界地图中看见了泰山。公元1602年,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北京付印。他结合西方先进的地理研究成果,将中国放在世界版图中央,创作了这幅用中文标注的世界地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并且在上面第一次标注出了泰山。

从此,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印记的泰山,成为世界性的地理坐标。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教授、历史学家狄更生,在自己的著作《面貌:东西方游记》中专门写到了泰山,他感叹道:“一个可以如此尊崇自然之美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对生活基本价值有着良好感觉的民族。”

生活 国泰民安与生生不息

生,是生命;活,指活力。

在中国古人的世界里,东方为尊,拔地通天的东岳泰山被我们的祖先视为万物的起点和生命的归宿。泰山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家山。

位于泰山脚下的岱庙,俗称“东岳庙”,始创于汉,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隋唐时期,各地广建东岳庙;在宋真宗规模盛大的封禅之后,泰山名满天下,东岳庙真正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庙宇。

福建是现存东岳泰山庙最多的省份。福建东岳庙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伴随士族的衣冠南渡,中原八姓入闽,人们建起泰山庙,回望故土,企盼平安。

漳州岳口街,因建于八百年前南宋绍兴年间东岳庙而得名。今天的岳口古街,在高楼大厦间虽显陈旧,却有着最抚人心的人间烟火气。

与漳州跨海相望的台南东岳殿是台湾最早的东岳庙。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接到军令,要让他率军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出发渡海前,有将士来到金沙镇田埔东岳庙,随身带上一捧香灰,除了祈求平安,也代表故土不离。

上图:台湾云林县西螺镇的“泰山石敢当”

下图: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泰山石敢当”

上图:云雾缭绕的泰山玉皇顶

下图:福州光明港红星村的龙舟准备下水

无论我们身处何方,东岳庙都寄寓着血浓于水的乡愁。儒释道的教义与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合在一起,共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也成为连接两岸民心的文化纽带。每一座东岳庙,都牵动着一颗颗中国心。

泰山皮影这门艺术,伴随着东岳庙也传唱了600多年。泰山皮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范正安正在排练一场将在泰山山顶表演的皮影戏,他想用泰山石敢当,为大家驱邪祈福。

在皮影戏中,泰山石敢当是一位武艺高强、惩恶扬善的民间英雄;而在生活中,常会在路口或房角见到嵌有“泰山石敢当”或“石敢当”的石碑,这是古人灵石崇拜的遗俗。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话:“一拳灵石,庇护万民。”

帝王封禅告白天地,百姓祈求风调雨顺,无论庙堂还是江湖,心愿唯有民安国泰。

大河滔滔,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而泰山始终屹立东方。

稳如泰山,不忧不惧,才是这座山带给人们的永恒定力。

猜你喜欢
东岳庙封禅泰山
“因事立体”的封禅文
对润城东岳庙的现状研究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十五贯(下)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文心雕龙》与《文选》“封禅”文体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