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龙
(晋能控股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大同 037200)
在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后开采煤层的稳定性受先开采的煤层的扰动影响较大,上部煤层首先开采时,下部煤层顶板完整性遭到破坏,巷道围岩的控制困难,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因此,研究近距离采空区下巷道合理内错距离具有重要意义[1-9]。
5202 工作面位于石炭系5#层二盘区,西部三条大巷西北侧,四周均为实煤区,上覆侏罗系煤系地层不存在采空区。石炭系5#层二盘区8202 工作面煤层结构复杂,煤厚为7.15~14.35 m,有3~10 层0.20~1.71 m 的夹石。该工作面火成岩侵入严重,煤层赋存不稳定。煤层大致走向东西,倾向北,倾角为2°~6°/4°。5 号煤层顶底板情况见表1。
表1 岩层物理力学参数
表1 煤层顶底板情况
4#煤层与5#煤层垂距4.5 m,之间的岩层依次为厚度3.55 m 的粉砂岩岩、厚度0.95 m 的碳质泥岩。
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顶板采用直径22 mm、长度2200 mm 高强度螺纹钢锚杆,锚杆间距850 mm,排距800 mm;同时采用Ф21.8 mm×5800 mm 的中空注浆锚索,全部垂直巷道顶板施工,锚索间距1400 mm,排距1500 mm,配套BHW-280-4.5×3300 mm 钢带和5500 mm×1100 mm 六边形金属网。
两帮采用直径22 mm、长度2400 mm 高强度螺纹钢锚杆,锚杆间距900 mm,排距800 mm。如图1。
图1 回采巷道支护断面图(mm)
为研究近距离采空区下不同内错距离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规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长×宽×高=100 m×5 m×40 m 的三维模型,模型中各煤层近似为水平煤层。模型共划分为179 675个节点、195 200 个单元,模型四周及底面设置为固定约束边界,模拟顶面设置为自由约束边界。所建立的模型如图2。
图2 数值模型图
所建模型中的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见表1。
分别模拟5#煤层回采巷道内错4#煤层回采巷道(采空区)10 m、20 m、30 m 和40 m 四种不同方案,进行围岩变形情况分析。
5#煤层回采巷道内错4#煤层回采巷道(采空区)10 m、20 m、30 m 和40 m 内错距离条件下回采巷道变形曲线如图3 所示。
图3 不同内错距离下巷道围岩变形曲线图
分析图3 可知,在不同内错距离下,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量随距巷道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当内错距离为10 m、20 m 时,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的最大变形量位于帮部;当内错距离为30 m、40 m 时,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的最大变形量位于顶板。内错距离40 m 时,巷道围岩的变形量最大,此时巷道顶板、左、右帮最大变形量分别为278 mm、275 mm、253 mm。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5#煤层和其顶板岩层受到了4#上煤层的开采扰动。
当内错距离为10 m、20 m 时,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较为均匀,围岩变形没有出现骤减现象;当内错距离为30 m、40 m 时,巷道两帮变形量有发生急剧下降的现象,两帮处围岩内可能出现了离层破坏。
综上分析,回采巷道内错距离为10~20 m 范围时,巷道围岩的稳定性较好。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回采巷道内错距离选择为15 m,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对5202 工作面回采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曲线如图4 所示。
图4 巷道变形监测曲线图
由图4 可知,在监测前15 d,巷道围岩变形速率较大,变形量不断增加,15 d 后巷道围岩变形无明显变化,巷道顶底板、左右两帮最大变形量分别为100.5 mm、22.4 mm、115.45 mm、92.5 mm。巷道围岩变形量在允许变形范围内。
1)通过数值模拟得出,4#煤层和5#煤层回采巷道内错距离为10~20 m 时可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
2)现场工业试验结果得出,4#煤层和5#煤层回采巷道内错距离15 m 时,巷道围岩变形在15 d后趋于稳定且满足煤层开采过程中的使用,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