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英明 汪洋 李梦奇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天津市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肿瘤防治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060)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以下简称“PORT”)是一种由港体和中心静脉导管系统组成的闭合静脉输液装置,具有保护外周静脉、留置时间长和维持自身形象完整等特点[1]。有研究[2-3]显示,PORT的应用不仅简化了药物输注流程,避免患者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且对日常活动也无特殊限制,极大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肿瘤化疗患者的优选静脉通路。PORT于1988年首次被引入中国,其在国内的推广应用起步较晚,研究主题及研究变量设置较为单一,整体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4]。鉴此,本研究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数学及统计学运算绘制科学图谱,比较分析国内外PORT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差异,并探讨近10年国内外PORT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为我国学者开展PORT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1文献来源与处理 本研究选择Web of Science(WOS)及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WOS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vascular access port”or“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or“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device”or“implantable infusion port”or“implantable intravenous infusion port”or“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or“TIVAD”or“IVAP”or“TIAP”;CNKI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输液港”or“植入(置入)式静脉输液港”or“完全植入(置入)式静脉(给药)装置”or“TIVAD”or“IVAP”or“TIAP”。排除与输液港无关的文献、会议摘要、评论和新闻报道等类型的文章,经NoteExpress剔除重复文献,双人独立进行检索与筛选,对有争议文献通过讨论或请第3作者协商决定纳入或排除。最终得到中文文献1 263篇和英文文献2 137篇。
1.2文献分析方法 基于WOS及CNKI数据库分析PORT相关文献研究分布结构,采用CiteSpace 6.1.R2进行热点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参数设置:设置时间为2013年-2022年,切片设置为1年,根据不同分析主题依次选择“country”“institution”“keyword”,演算时阈值维持系统默认,剪切方式采用Pathfinder法,聚类标签采用LLR提取。
2.1发文量、国家及机构分布情况 (1)国外PORT相关文献发文量呈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略有下降,可能与本研究检索最终期限有关。国内相关文献发文量整体可大致分为2个阶段,即2013年-2019年增长幅度较小,于2019年达到峰值,同年发文量与英文文献接近持平,后期研究成果较为零散。见图1(扫后文二维码获取)。(2)英文文献发文量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占发文总量的27.09%,其次是中国(11.79%)、意大利(7.53%)、法国(4.96%)和德国(4.77%)。(3)《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为国外发文量最多的期刊,占总量的23.82%;国内发文量最多的2个核心期刊分别是《护士进修杂志》(3.74%)和《护理研究》(3.74%)。(4)University of Michigan大学是国外输液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5位的机构是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和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2关键词分析
2.2.1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分析关键词出现频次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研究热点。WOS数据库设置算法为“TOP25”,即提取每个时间切片被引次数最高的25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最终提取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CNKI数据库中操作设置同上,去除无效词合并同义词后,提取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见表1。
2.2.2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PORT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有助于反映该研究主题现有的知识架构[5]。WOS及CNKI数据库PORT研究文献聚类图谱,见图2和图3,扫二维码获取图1~图3。国外Q值为0.366 5,S值为0.700 3;国内Q值为0.430 5,S值为0.796 7,说明本研究划分的集群结构显著且聚类高效、同质性好。根据2大数据库的聚类结果及对具体文献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近10年研究热点可大致归纳为PORT研究对象、PORT安全管理和PORT相关技术3个领域,国内外PORT文献研究热点聚类标签,见表2。
表2 国内外PORT文献研究热点聚类标签
2.2.3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突现是指在某一段时期内研究频率突然增高或较为集中的关键词[6]。利用CiteSpace 6.1.R2软件中的Burstness功能显示该领域的研究前沿,按词频关联强度排名前25位的突现词,见图4。本研究结果显示,国外文献突现时间最近且仍在增长阶段的关键词是“efficacy(效能)”“safety(安全)”“case report(个案报道)”“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和“removal(取港术)”;国内是“影响因素”“维护”“安全性”。
3.1国内外PORT研究的现状分析 PORT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在国内外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但国内增长量均低于国外。2019年后PORT中文文献发文量略有下降,可能与当前PORT技术已趋成熟,缺乏新的研究方向所致。表明国内研究者对PORT领域的关注点与国外并不一致,提示国内学者应重点关注PORT领域的新兴研究热点。发文国家中,美国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在PORT领域方面具有更深入的研究,发展程度较高。《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是国外输液港领域载文量最高期刊,该期刊为美国血管通路官方杂志,是中心静脉导管及血管外科手术权威期刊。而国内核心期刊所占比例较小,提示国内PORT领域尚未形成核心科研优势力量,相关文献质量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从发文机构上来看,英文文献大多来自于院校,中文文献大多来自于医院,且多为大学附属及教学医院。建议未来应开展多方位及多层次的跨国、跨机构交流与合作,发挥各大高校和教学医院在科研与新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优势互补,为PORT领域发展的长远布局保驾护航。
3.2国内外PORT研究热点分析
3.2.1PORT研究对象 关键词词频分布可反映研究主题现状及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主要反映PORT领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向[6]。从主要关键词及聚类分析来看,国内PORT主要研究人群为乳腺癌患者,国外主要关注群体由肿瘤患者已逐渐扩展至儿童等人群。多项研究[7-9]从临床应用角度已证实了肿瘤患儿应用PORT的安全性,且从舒适度及经济学角度来看,PORT相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应用于肿瘤患儿优势更明显。此外,相关研究[10]对血液肿瘤患儿应用了医疗物联网(internet of medical -things,IoMT)技术,IoMT是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和三维全息技术相结合,用于构建智慧诊疗系统的技术。该系统的应用使患儿的健康记录和监测等各种活动自动化捕捉,具有调查和预测PORT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和护理效果的能力。国内PORT领域对儿童群体关注较少,未来可借鉴国外技术经验及智能化信息技术对包括但不限于儿童及肿瘤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研究。
3.2.2PORT安全管理 本研究将关键词与突现词结合分析发现,国外对于PORT的研究更加全面和具体,在研究方向上涉及植港技术、护理、心理及经济学等多个方面,重点关注PORT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针对PORT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国外一项研究[11]开发了一种融入输液港结构的微型生化传感设备,此设备可通过智能手机近场通信接口提供的射频能量收集和数据遥测功能展示患者PORT座中的生物标志物(如pH或乳酸),通过提供患者体内代谢过程的重要信息评估PORT是否存在潜在感染。此外,国外研究[12-13]还针对PORT相关感染和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14-15]分别对PORT相关性感染、相关性血栓的预防及管理进行了最佳证据总结。相比于国外,目前国内研究热点已由植港技术的提升逐渐转向社会经济学研究。未来国内学者仍需关注PORT并发症的预防及管理,根据临床环境特点、自身专业判断及患者需求,评估最佳证据应用的促进及阻碍因素,同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制定个性化、精准化预防及管理方案,将最佳证据合理应用于临床。
3.2.3PORT相关技术 在PORT相关技术方面,针对植港部位的选择,国内学者[16]分别对3种PORT植入路径的安全性进行了meta分析发现,在综合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下,植入路径优先顺序为颈内静脉、上臂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但该研究中纳入手臂PORT文献较少,且未考虑疾病和维护等其他异质性因素。另一项meta分析[17]指出,相较于胸壁PORT,手臂PORT的血栓发生率较高,在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方面无明显差异。但该研究纳入文献多为回顾性研究且可能存在患者选择性偏倚。国内外相关研究针对PORT的最优植入路径暂未统一定论,因此,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纳入股静脉和腋静脉等多种植入路径进行全面对比,针对异质性来源进行亚组分析并依据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以论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及可靠性。此外,国内外学者对于PORT操作及使用方面存在一定争议,如是否建立皮下隧道对于患者疼痛程度及液体渗出的影响[18];应用可吸收缝线、组织胶及液体切口敷料对于PORT切口愈合的影响[19];囊袋大小及是否缝线固定对注射座翻转的影响[20];植港后首次使用时间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21]等。目前,针对PORT的植入路径选择、操作及使用方面仍需相关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尤其是手臂PORT尚处于探索阶段,期待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及多中心的研究为PORT相关标准及指南的制定提供最佳证据及借鉴。
3.3国内外PORT研究前沿分析 关键词突变分析可反映某一领域在某一阶段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显示:自2019年以来,PORT的安全管理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近几年国外的关键词突现主要研究方向侧重于PORT取港术及带港期间的生活质量,提示PORT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及取港术方面应引起国内学者相关重视。关注植港后患者的身心感受及了解植港后患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更深层次需求,有利于提高患者PORT安全使用意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2]。国外学者[23-24]对于PORT患者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调查研究颇丰,调查内容涵盖生理、心理、运动和社交等方面,且研制了成熟、规范并经过信效度检验的评估量表。国内相关研究[25]将植港后患者的满意度、不适感、健康促进行为和生活质量等列为评价指标,但大多数为自制问卷,缺乏特异性和经验证的适用性问卷,因此,亟待开发适用于我国PORT患者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评估问卷,以期为今后准确评估及开展针对性措施提供参考。针对取港术,国外一项回顾性分析[26]发现,留置时间及皮下液体渗漏是PORT难以取出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所在的静脉壁增厚,导管周围纤维蛋白、胶原蛋白和内皮细胞在内的桥接组织固定到静脉壁会导致PORT难以取出;同时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或营养液引起的皮下渗漏也可导致严重的粘连。但硅胶导管与聚氨酯导管是否对取港困难产生影响仍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27]。另有研究[28]在成人肿瘤患者上臂港拔除失败的危险因素中也指出,成功取出上臂港的临界值为41个月,留置时间超过60个月的病例中拔除困难的发生率为54%。国外学者[29]针对儿童在取港时输液港系统装置碎片堵塞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在推荐合适的使用或更换时间中建议在留置46个月和体重变化>9.9 kg之前进行预防性导管更换可预防PORT取出困难,尤其是在患有急性白血病的儿童中。目前国内尚未发现有关PORT取港术的相关研究,未来可借鉴国外取港术相关经验。提示未来研究不仅要关注植港过程中的安全性及维护方面,还应关注取港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解决措施以及植港后患者社会生活层面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1.R2软件探讨了国内外PORT研究现状及热点问题,对比国外研究,我国PORT研究人群相对局限,研究主题有待拓展。未来可进一步在心理社会学方向及取港术方面丰富研究类型,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和高质量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与验证,提出更加有力的证据,从而致力于输液港护理相关领域飞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检索时限从2013年开始,对于PORT相关基础研究可能存在遗漏问题;其次本研究检索数据库来源有限,未来可在此方面进行补充,以对PORT领域进行全面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