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婷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医学院)
公立医院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作为国家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必须遵循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原则。在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下,公立医院又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需要履行市场主体的角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适应新变化新发展,拥有更丰富的医疗资源,更好地履行社会公益性职能,公立医院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创造更多价值。公立医院在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的过程中,不仅要与患者发生委托代理关系,而且要与政府部门、捐赠机构、医疗保险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销售商等发生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多种委托代理关系致使部分合作方客观存在信息不对称,产生廉政风险的诱因。最常见、最突出的廉政风险出现在患者与医护人员、医院管理者(或采购人员)与药品(或医疗器械)销售商的委托代理关系之中,主要表现为收受红包、回扣等违规违纪行为。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主力军,出现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务工作者执业环境恶化,更是与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相悖,难以充分体现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有效性[1]。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各公立医院建立起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治理廉政风险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存在不足。如何解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是公立医院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种新的审计类别,也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2]。本文借鉴国内外管理审计应用的先进做法,分析管理审计在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期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找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审视查找的廉政风险点是否全面,检查评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合理,审查廉政风险防控措施是否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测试和评价过去一段时间内廉政风险防控的效果,以便公立医院能够不断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的各种流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的管理办法与制度,提升廉政风险防控的管理水平。通过管理审计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防范可能的市场风险,促进医院廉政建设,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3]。
如何把公立医院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做精、做准、做细、做实,把岗位廉政风险点查准、查全、查深、查透,构建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使风险防控可以覆盖到不同部门、不同业务甚至是某个环节所对应的岗位,是廉政风险防控的重点与关键。运用管理审计的手段,发挥管理审计分析与评价功能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是现代审计方法的一种创新,是受托责任发展的产物,有助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从源头上揭示廉政风险点,查找与等级评定、防控措施建设及贯彻落实上存在的不足,遏制和预防腐败的发生,促进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确保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管理审计与廉政风险防控的目标都是强化单位风险管理,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管理审计主要是通过分析、评价组织制度设计与管理运行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风险预警及改进的建议,防患于未然,以此降低风险的发生;廉政风险防控则是旨在通过构建权责清晰、流程规范、风险明确、制度有效、预警及时的防控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对权力自由裁量权进行约束,防范各种廉政风险的发生。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如果增设管理审计环节,从第三方的角度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评价,一方面,公立医院工作人员、职能部门与业务科室更容易接受第三方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获得防控对象的支持与理解,在纪检、审计部门与防控对象之间搭起信息沟通的桥梁,有助于帮助他们进行信息沟通,从而建立互信[4],促使防控对象主动配合纪检部门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管理审计,客观上会对公立医院工作人员与职能部门产生威慑作用,引起他们重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认真查找廉政风险点、客观地评定风险等级,科学地制定防控措施,全面落实防控制度,不断改进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以接受管理审计的审查与评价,达到强化廉政风险防控意识的目标。
公立医院如何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防止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需要完善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开展管理审计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两个部门各具的专业优势,促使他们加强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使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既能结合纪检人员对于高风险岗位和关键环节、重点领域风险点的意见,又能倾听内审人员从管理审计角度提出的关于风险管理控制程序性设计建议,形成全方位闭环监督。通过开展管理审计,可以识别、评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前瞻性地指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纰漏与不足,提出改善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途径与建议,进而开展风险防范和控制,强化自我约束管理,真正在机制体制上化解廉政风险,优化廉政风险防控建设,提高廉政风险建设水平。
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与管理审计的基础具有同一性,都是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引发的委托代理关系下产生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公立医院廉政风险日趋突出,风险防范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廉政风险具有可控性,可以通过分析、排查工作中每个环节、流程等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构建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降低、防范廉政风险的发生。开展公立医院廉政风险管理审计,可以识别、评估廉政风险防控机制的完善性,确认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否健全、有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通过强化动态监督,促使公立医院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风险管理,消除风险隐患,完善医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实现廉政风险防控目标,从而增加医院价值。
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符合审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能完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风险管理,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又能促使管理审计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扩大管理审计的覆盖面,提高管理审计的服务能力。
审计署2018 年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11 号令)拓宽了审计职责、增加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明确了新时代开展审计必须关注防范风险,这既是审计法规赋予审计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的权力,为管理审计应用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风险管理提供法规支撑,也是审计应当履行的职责,要求审计人员更多地站在管理层角度,通过运用管理审计创新手段,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发挥作用,将审计工作上升到单位的治理层面,不断推动治理体系的完善。
实践中,我国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学习相关理论,开始关注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审计,并尝试将管理审计应用于企业治理。对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而言,除医院的运营发展外,能规范医院管理,及时发现风险,提出行之有效的防范与改进措施,有效地遏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医院有序经营、健康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医院的廉政风险防控建设中,能够揭示医院运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隐患,发现医院运行中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制度性漏洞,促进医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风险管理,确保医院健康稳定发展和良性运行,提升医院的廉政风险防控水平。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可以借鉴、学习管理审计应用于企业治理中取得的经验。现在的审计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习领悟能力较强,加上网络信息发达,为学习管理审计的应用创造条件,使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中成为可能。
管理审计是以评估风险为出发点来确定审计重点,是为规避风险所采用的新的审计技术,不仅能指出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明确风险防控治理结构中各方的责任,而且能提出改进建议,促使公立医院及时修正与改进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在现实工作开展中,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的导向契合,目标一致,容易得到医院管理者的理解与支持,愿意助力推动管理审计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开展,帮助医院完善廉政风险管理机制,堵塞廉政风险管理相关制度、目标及程序等存在的漏洞,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从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工作人员的自身发展看,期望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在做好监督的基础上向做好服务转变,从查错纠弊向管理服务增值转变,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公立医院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符合期望值,不仅能拓展审计工作空间,而且能从管理层角度当好领导的参谋,使内审工作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不论是医院的管理者还是内审人员都有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中的现实需求。
笔者与某三甲医院内审机构一起组织专家成立审计小组(医院上级审计人员1 名,医院内审人员1 名、药学管理人员1 人、其他医院药品采购人员与纪检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人员各1 名),对医院廉政风险高发业务——药品采购进行实践性探索研究,发现药品采购廉政风险防控排查的《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一览表》中,药品采购计划、药品采购计划预算、计划审批、执行采购计划、网上采购、商家配送药品、药品验收入库、各药房领用、供应临床科室使用的业务流程等相应的风险等级均被评定均为低风险。为探究风险等级的评定是否科学合理,审计组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管理审计评价与分析,在掌握审计评价尺度、标准以及原则的基础上完成评价工作[5]。
定量和定性评估是指对业务流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的指标与描述性评估。目前,如何评定风险等级国家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基本上都是依据工作经验,靠主观判断确定。为了使审计工作有序可行、科学合理、评价有标准,审计小组首先依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建立评价模型。其中,廉政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即发生的概率共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分别对应1、2、3 三个分值,以发生的周期为得分依据,发生概率评分标准如表1 所示。廉政风险的影响程度也分为低、中、高三个等级,分别对应1、2、3 三个分值,影响层面包括医院资金、医院声誉、法律法规以及医院运营,影响层面存在一个以上就可以判断存在影响,影响程度评分标准如表2 所示。
表1 廉政风险发生概率评分标准
表2 廉政风险影响程度评分标准
审计小组参照表1 和表2 的评分标准对药品采购原评定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与分析,分别打分,在评分结果中,去掉一个最高评价得分和一个最低评价得分,剩余的以平均分(四舍五入取整数)的形式计算得出。评估结果见表3。
表3 药品采购业务流程环节风险评估结果汇总表
为了对以上评估得出的风险等级大小有更直观的了解,审计人员在定量和定性分析后,绘制风险评估坐标图,图表中的数字标识分别代表上述“业务流程序号”,评估结果见图1。
图1 药品采购业务风险评估坐标图
从图1 可知,对比自评,制订药品采购计划、各药房领用、供应临床科室使用这三方面业务流程由原自评的低风险上升至高风险等级;计划审批、执行采购计划、网上采购、商家配送药品、药品验收入库由原自评的低风险上升至中风险等级,审计前后的风险等级对比见表4。
表4 审计前后药品采购业务流程环节风险评估结果对比表
一是风险等级评定更科学、合理。从表4 可以看出,审计前后药品采购各项业务评定的风险等级不一样,审计前的风险等级全部定为低风险,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审计后评定的等级是审计小组充分发挥采购人员、廉政风险防控人员和审计专业人员各自的专业优势,通过多部门联动,严谨分析后评定的,风险等级的评定更加科学、更符合实际情况。
二是增强风险管理与防控意识。审计结果引起医院领导、纪检部门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人员和药学部门的反思,认识到审计前虽然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认真做好风险点的排查与等级的评定,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还存在漏洞,医院仍存在未发现的潜在风险,危机意识增强,要求各部门举一反三,认真梳理排查风险点,科学合理地评定风险等级,有的放矢地制定防控措施。
三是促使审计与纪检部门的耦合。实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管理审计的实践探索,使医院管理层认识到审计部门不仅在财务管理工作上能够查错纠弊,还能前瞻性地指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上存在的纰漏与不足,提前采取干预措施,化解廉政风险,从而提升廉政风险防控水平。反过来,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又为审计监督与重点审计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能够更精准地发现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存在的潜在问题,出具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只有审计部门与纪检部门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防范各种腐败行为发生,提高廉政风险防控水平,二者之间相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将管理审计应用于廉政风险防控中有必要且可能。从理论分析上可以看出,管理审计、廉政风险防控之间密切相连,都是为了降低廉政风险发生概率,促进医院管理活动合法合规开展,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管理的水平,目标一致。为防范廉政风险发生,有必要发挥管理审计能够揭示医院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类潜在风险隐患的功能。从实践探索可以看出,管理审计能够让廉政风险评定的等级更贴近实际情况,发现医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管理审计应用于廉政风险防控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