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远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明确指出“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1]。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培养中学生能够在两种不同语言环境下做到自如的语言切换,与不同文化生活环境下的人们进行交流。在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英语教育既不是只提供英语语言学习服务,也不是局限于英语文化认知的课程学科,而是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开放载体,需要从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和更深的认知中秉承文明互鉴、文化交流原则,为青少年搭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发展平台。笔者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初中阶段,为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新的思路,为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提供支持,为初中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提供方法指导,以形成一套健全良好的机制,将该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受教育的全过程乃至一生,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022 年4 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版)》(下文简称新课标)发布。这份长达194 页的新课标是全国教材编写和试卷命题的唯一官方标准,明确了新时代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对于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培养做出了纲领式的阐释。根据新课标的指导,初中英语教育要从文化互动良性开展的视角坚守人文交流初心,发挥文化互动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外语知识价值观,把握跨文化交际表里层面,筑牢文化沟通的语言基础,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少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彼此之间的隔阂[2]。
针对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版)》围绕词汇掌握、课外阅读、文章阅读、学段目标、课程内容、学习观、课程目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在词汇掌握上,新课标不仅要理解词汇的字面意思、掌握词汇的用法,还要将词汇带入所在语境、结合主体情绪去理解和表达,更加突出词汇的活学活用。在课外阅读上,2011 版课标要求和标准相对较低,即在阅读原版文章的同时理解段落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而新课标对此要求更高,变成了“理解多模态语篇中非文字资源传达的意义,读懂特定语境中的价值观。在文化意识学段目标上,新课标将初中英语教育文化意识培育定为三级学习目标,分为比较和判断、调适和沟通、感悟和内化三个发展阶段,并对初中学生文化意识培育进行了明确规定,如理解感悟中外文化内涵,运用英语描述中外文化现象。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新课标要求在以主题为统领的前提下,以相关的语篇为载体,运用语言技能理解、梳理、体验相关的文化知识,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吸收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比较和探究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观上,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强调以单元为基本载体设置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引导学生绕过语言学习的表面寻找文化间共性和共鸣,且建立相互充实的关系。在课程目标上,新课程指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应当包含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两个维度。对于今后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而言,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需要改进交际性英语教学课程,重视英语语言文化载体性,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各抒己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目标双向达成。
1.注重文化内涵差异。语言代码是文化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每种语言符号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语言的编译码过程、语用规则、语篇结构特征等众多方面的差异都与本土的文化取向、社会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相关[3]。不同地域的民众即使面向同一事物,也会可能因为表达方式、语言习惯、文化差异产生不同的意义认知和表达体系,造成理解和认同阻力。比如,在关于红色色彩认知方面,在我国,红色是一个具有积极、正向情感内涵和文化指向的色彩,具有吉祥、如意、活力、向上等文化内涵;而在西方语言体系中,红色则更多被赋予一些相对消极或者危险的情感,如in the red 指“赤字”。再如,对于问年龄这一问题,在我国问年龄是一个很正常的交际问题,往往被用于话语主体称谓的适应性选择;而在英语使用国家问年龄却是一个涉及隐私的交际问题,他们不喜欢与他人谈起自身状况,严重时甚至还会产生很大反感。因此,如果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只拥有相对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而缺乏一定的文化素养就容易产生文化冲突。所以,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不同母语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认知环境方面上的差异,重视中外语言符号和话语体系转换,传播一些英语国家的人文习惯,克服明显的文化符号缺失现象。
2.展现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体知,重视形而下的实在,偏重历史理性和形象思维,往往在认知世界中依靠经验性的体悟和直觉,这种思维方式更加适合研究人和社会。西方人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认知,必先逻辑再及形上学,以纯粹理性为主导,注重思辨理性分析实证,强调逻辑理性,强调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等思辨和分析的方法寻找特定问题合理的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更适合研究无机世界。以赞扬情境为例,在中文称赞情境中,A:你的英语真棒。B:还行,马马虎虎。在英语称赞情境中,A: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B:Thank you .在英语课堂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如果采用我国语言思维来应对,运用No,my English is just so-so.这种比较虚心、承让的意会性语句来回答就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让对话产生终止,因此,不应过分地谦逊,只需要按照他们追求实际、直接的语言逻辑回复即可。由此,初中英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清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跨文化交际在思维上的差异性和非对称性。
3.审视价值观念的差异。一个社会、一个国家都是有其相应的价值观或价值体系的[4]。我国专注于道德的实践和人伦关系,讲究和谐、融通、良善、天下大同,通常以社会群体为基础。而西方则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平等、竞争观念比较强,追求自由、人权、民主,一般以个体为本位。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中西方价值观碰撞和冲突,这就需要初中英语教师以一种理性、公平、开放、不偏不倚的态度,与学生探讨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之处,观察不同价值观下的经验世界,客观分析和看待价值观差异,进行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在文化互动中推动文化自信,出现“各美其美”的发展态势,助力学生养成尊重其他价值观的积极态度,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
4.体会体态语言的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表现在口语语言、书面语言方面,也体现在非言语性的特殊身体态势。一般而言,体态语言包括面部表情、头势、手势、坐姿、眼神交流等,是个体面对外界因素身体所产生的应对行为表现。以眼神交流为例,我国面对面交流过程中常常把直勾勾盯着自己看的目光视为一种挑衅或不怀好意的行为。而西方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进行交际,通常会把直视自己或他人当作对话交流的基本礼节,彰显出对方对自己的重视。所以,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要遵从适度、自然、协调的原则,根据具体情境注重课堂教学体态语的表达,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认知与运用体态语言。
1.开拓跨文化交际教育理论视野,构建跨文化教学长效机制。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仅包含基本的跨文化语言交往能力,同时也涵盖着跨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以及文化融合问题。为此,初中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主动性特点,保持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民族自信,立足现实,主动对比异质文化交流中蕴含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对英语词汇、语句、故事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理性分析和认知。需要具备理性特点,认识到跨文化交际既不是消除文化差异也不是消灭文化误读,而是基于一种文明互鉴、文化共兴的科学态度,从文化互动良性开展的视角对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理解盲点、无意误读、文化符号缺失予以解释,对囿于成见、带有自身的前理解而产生的理解错位、语言视差、文化碰撞予以纠正,对于富有洞见的语言转换、翻译行为予以吸收借鉴,重新思考异质文化交流中语言性和文化性的共通意识和共同问题,促使英语学习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的张力,破除传统文化交际中零和博弈的定式与偏见。需要具备整合性特点,心系民族、锐意进取,紧跟跨文化交际新要素,从体育赛事、餐桌礼仪、环境保护、社会历史等多层面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英语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对话关系,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互鉴[5]。
2.探索师生对话的文化密码,实现跨文化传播转型整合。初中英语课堂是跨文化交际在相对狭小且充满活力实体教育空间中的映射,转变以教师为主体、以强制或者灌输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考量课堂行为主体文化多元性,重新定义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场域,创建更多可共享的“综合文本”,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对话,是新时代初中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视角。在课堂场域中,除了围绕英语单词、语法、口语等鲜明导向性的师生对话,还进行着复杂、多元、深层的跨文化对话,课堂之上的每一位学生以及任课教师都可以通过形式对话、行为对话和情感对话三种类型的教学对话内容,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目的。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场域中,可理性审视对话教学实践,采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交际语,以生活化资源、章节内容或者相关拓展阅读素材为对话议题,找准学生所能接触和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创设良好的文化对话语境,引导学生在某一主题下把握文本的“表达点”,进行比较阅读、小组交流、现场问答、实践展示、作业讲评、小组讨论等形式对话活动;精准把握课堂主体前期对英语文化、汉语文化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摒弃“虚假化”“程式化”“标准化”“控制化”等对话倾向,以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为对话出发点,在保证师生对话人格平等的前提下描绘基于悬置自我的思维假定下共情交往中的温情与共鸣,重视共情修辞助推情感沟通,深切体会对方处境,弥补教学策略对纯粹情感的侧重。
3.还原对话教学的本真形态,推进跨文化共兴发展态势。跨文化交际必然包含着一定的社会规范或主体性价值判断,在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课堂交际生态中,探索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彼此间协商和共存的教学机制,建构更为科学与有效的跨文化对话之路是现阶段初中英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培育的重心[6]。一方面,初中英语教育教学需要摆脱口述传统的叙述肌理,以人文性重新思考与诠释现有教学“问—答”模式,明确问题设定指向和提出条件铺设,通过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具象化方式展现跨文化交际内容的原初形态和内涵基质,通过分析、辨别、比较、推理等手段,针对文本的简略处、表达点、交叉点等可供跨文化交际的素材内容联结、组块,描述文化内涵差异、展现思维方式的差异、审视价值观念的差异、关注礼仪习俗的差异,进而供给关于价值性探讨、文化性交流、思想性沟通、事物存在意义辩论等人文性初中英语课堂对话问题,形成具有跨文化交际氛围的初中英语教学问题板块。值得注意的是,也要关注回答问题的视域融合、信息对称,敏锐感知学生话语来源、特点、变化及隐含意义,淡化控制与规训的问题解释以及回应行为,搭建适应不同个体、不同情境的英语课堂概念群,建构可触达、可沟通、可理解的初中英语问答教学范式。另一方面,面向跨文化交际中潜在的冲突和风险,初中英语需要向信息比对、文本冲突、文化反思、思维拓展等教学模式转变,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教材资源以及关联性资源进行二次加工,设置可供比较的议题,引导学生基于生活事实与文化发展、文本与世界多方互动,从同质共性的多元文本中比较跨文化交际的个性差异,以便形成国际化的文化视角。
4.做好课后服务加减法,扩大跨文化交流的辐射范围。“双减”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家长和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后延时服务”,是初中英语教学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因此,可依托“放学后延时服务”搭建跨文化的桥梁,为学生提供面向跨文化交际的优质、规范的课后服务。其一,需要适当减少单向性初中英语课后服务安排,包括单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以及单一培育学生文化意识,颠覆与革新单向输送单一知识的课堂架构,减少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信仰差异。其二,紧扣“双减”政策精髓以及新课标教育规则,致力于跨文化交际意识传递、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不断拓展文化合作与交流领域,科学设计、增加复合性(兼具语言功能与文化意识)初中英语课后服务内容,如运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学习与掌握英语词汇的文化表现,体会不同语篇文化内涵,辅之以作业模式、线上直播、课时服务、社团服务、新媒体服务等多重形式呈现,为初中学生创设自我发展的学习平台,减少由于认知定势和圈层隔阂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其三,利用课后服务规定时间,以“参与、体验、挑战、快乐”为校园实践活动主题词,围绕跨文化交流与互鉴引入项目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运动教育法等教学方法,举办写作竞赛、角色扮演、电影分析、校园英语跨文化词汇挑战赛、研学实践课程、优秀作品展播演出评奖等关联性校园实践活动,扩展跨文化交际的内容和范围,让“减”出来的时间、空间与初中英语教育中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培养活动相互支撑,从多个维度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提升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