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莹,于寰,董莉
(锦州医科大学 人文与健康管理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2)
世界正掀起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们对于健康领域的意识也随之改变。目前,人类的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受到了全方位的关注[1],医疗产业已经由疾病治疗向预防、康养进行多维延展,突出了向生命健康全周期、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进行转化,逐步形成了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具有新医科属性的医疗数据、医疗智能养护机构,这样的新医科属性会引领医学生职业与就业由传统式规划时代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医科元认知时代。
2020 年9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2],文件提出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健全以新医科为背景的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大力促进医工、医理、医文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新时代,新医科赋予了医学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新使命、新契机、新挑战,对医学院校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笔者以锦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2019~2022 年临床医学、麻醉学、影像学与影像技术、检验技术四个专业共计1 800 余名毕业生的就业与从业方向,从而分析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调查结果。2019~2022 年,毕业后再次考研的学生人数在逐年上升,2019 年450 名学生中有180 人再次考研,到2022 年,500 名学生中有287 人再次考研,比例提高了23%;参与社会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人数由13 人增加到41 人,比例提高了6.3%;参与公立医院招聘、公务员考试等入职的人数由86 人下降到41 人,比例下降了10%;参加民营医院、新型医疗机构就业等入职的人数由12 人增加到50 人,比例提高了8.5%;自主创业人数由原来的3 人增加到8 人,比例提高了1.2%。据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的2 000 余名学生中从事传统医疗的人数为761 人,约占38%;从事新兴医疗专业人数为54 人,约占2.7%;未就业人数为410 人,约占20%。
2.存在问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医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元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与社会需要和自身能力不相符。
第一,医学生的元认知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一,医学生在专业认知上观点相同,一致认为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与学历,很多学生选择暂不就业,继续参加研究生考试,这一专业认知性与社会主体需求相关,大多数综合性医院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对学生的学历与资历要求较高。其二,随着“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的提出,国内涌现大量的新型医疗机构,如医学养老机构、医养康养机构等,出现30 万医疗人才缺口,但医学生对这些机构的认可度不高。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使基层医疗单位人才出现了巨大的缺口与需求,但医学生在主观上对基层医疗机构仍处在“不理睬”的状态,就业市场与需求产生了矛盾。其三,学生的创新性与创新力不高,对“医+工”“医+文”衍生的职业方向不认可,导致自身对职业生涯格局的把控力不强。
第二,医学生的元认知与就业形势、社会人才模型之间的矛盾。其一,元认知系统与其他两者之间的存在关系。近四年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显示,学生元认知系统不能与社会变化相匹配,不能感知到社会就业格局的改变。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CIP)学说,元认知的CASVE 循环(即达成决策领域)出现伊始性元素碎片化,减少了循环的可持续性与有效性,最终导致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进入混沌状态,导致就业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其二,社会人才模型与学生元认知的制约关系。根据未来高潜人才模型(A-FAST 评估模型)[3],Fufillingaspi ration—Agile learning—Social influence—Thinking beyound boundary(实现愿望—主动学习—社会影响—卓越想象力)的四维体系,就整体医疗布局而言,全社会高度重视人类全面身体健康,从而衍生出各类健康医疗机构,所以,医科院校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医+文”的教育体系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对于医学生来说,社会职业格局的改变促进了其他三个维度的输出:主动提升自我认知、不断参与社会实践、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形成正向影响力,符合了“国家—人文”战略中人文素养的要求,更是国家未来健康人才发展的战略方向。
1.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生涯元认知的构建。医学生元认知的滞后与新发展、新理念形成了观念上的制约性关系。职业生涯后现代的认知体系中,后认知信息加工处理显示:经过CASVE(Communitcation-Analysis-Synthesis-Value-Execution)即“信息—分析—综合—价值—实施”的循环才能达到职业认知和自我重塑。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的自我元认知出现了建构性障碍,更因CASVE 循环中Analysis-Synthesis-Value 中的链条断裂,使得医学生无法分析专业与社会的综合性,也无法提升自我价值适应社会价值体系:如学生元认知循环障碍导致的“学—职”不匹配的现象,或者学生维持盲目的追求状态。医学生作为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担负着人类健康与发展的使命与责任。要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高校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科学高效的教育体系。随着新医科概念的提出与逐步落实,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自“形而上”地更换医学教育模式与思想,自“形而下”地制订制度与标准。
2.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职业生涯中自我认知的禁锢范畴。按照克朗伯兹(J.D.Krumboltz)的“心理—社会”学说,职业规划的自变量是影响因素范畴,包括生物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因变量是自我认知范畴[4],包括职业理想、职业目标、职业认识、职业规划。该自变量与因变量成一定的正向函数关系,这些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最终影响个体生涯选择。在家庭教育与干预中,自我意识中萌发职业理想与目标,如果家庭教育与自我个体意识具有同向性,则家庭教育作为医学生职业规划的增强因子可以促进自我职业意识的形成,所以,高校要重视家庭教育,定期与家庭探讨专业的就业形势,逐步创建学生个人发展档案。
1.打造“人本化、系统化、精准化”教育的顶层设计。第一,打造第二课堂平台系统。[5]以学生为本完善教学系统、教学内容设计,将就业课题建设与学科专业培养、学科素质培养等其他育人环节通盘。健全具备分年级指导框架、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充分运用职业测评系统,开设贯穿教学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依托大学生素质学分平台“生涯嘉年华”进行破冰热身、自我认知、畅想未来、团体活动、职业探索、“为梦而行”“VR”职场等七大区域板块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赛中实践、在赛中学习,从而进行自我感悟。
第二,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化体系。低年级运用职业生涯资料库制订教学计划与第二课堂内容,并结合舒伯理论进行生涯分级管理。一年级是新医科背景下元认知的初建阶段,主要开设探讨社会维度、职业兴趣与方向的职业生涯课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专业认知;二年级是运用“A-FAST”模型的激发阶段,开展以激发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引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力,并逐步形成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创新点,在完成自我认知后,能够明确清晰自我职业选择方向;高年级要根据舒伯理论的(22~24岁)阶段安排,定期开展专业岗位的实习与实践、校内外就业专家的就业形势分析讲座,进行工作适应理论的职位适配,完成社会初探索。
2.构建“职业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横向教师团队。医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全面、系统的工作[6],不仅工作内容丰富,而且涉及的领域广泛,既受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及职业分析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有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干扰。当代医学生的专业适配度、职业兴趣度与自我意识、自我元认知有一定矛盾与冲突时,有部分内化为自身的心理问题,可导致焦虑与抑郁。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问题已经成为心理疾病隐患的一项因素,因此,打造一支高素质、能力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其一,整合校内资源。建立“职业生涯专业教师—心理教研室教师—辅导员”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网络,为学生提供群体与个体的“值班”咨询服务。其二,善用校外优势资源。积极邀请杰出校友、校外职业发展辅导专家,形成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并开设线下、线上讲座,为大学生了解新医科背景下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提供全方位、精细化的指导,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职业生涯的元认知,为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网格化保障。
3.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庭—社会”纵向教育支撑。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对大学生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逐步形成符合“A-FAST”模型的职业观。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设计的维度上应注重“一中心、二支点、三结合”:“一中心”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素养为中心;“二支点”是两课教育与“职业生涯咨询工作室”的教育支点,大学生职业生涯网格化教育与课外实践基地的社会支点;“三结合”是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师与家庭相结合,学生与社会相结合的模式。创建学校与学生、家庭有效沟通渠道,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医学生提供个性化职业生涯辅导,从而逐步转变医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为其在新医科背景下的职业生涯选择提供高校与社会背景支持。